雖然說蘇軾是“宋四家”之首,但要論誰的字影響最廣、技法最豐富、最擅長“炫技”,則非米芾莫屬,蘇軾自愧不如,他認為米芾書藝已經能與鐘繇、王羲之一較高下了:“米書超逸入神……平生篆、隸、真、行、草書,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當與鐘、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 ![]() 后世書家普遍臨摹米字,作為“直入晉唐”的捷徑以及糾正用筆板滯、單調的“良藥”,因為它既有嚴謹豐富的古法,又不失個性。而米芾的那些“狂熱粉絲”,還會把家藏的米氏真跡精心摹刻拓印,制成叢帖以饗后人。 ![]() 這其中,清代張模所制的《貫經堂米帖》,被學界譽為“米芾叢帖之集大成者”,其收帖數量之多、之罕見以及摹刻之精準,令人嘆為觀止,以致于張模去世后,清宮便將它收進內府秘藏,溥儀被趕出紫禁城時,還不忘帶著它。后來,此作輾轉流落臺灣省,如今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被永久禁止出境展出。 ![]() 張模,字元禮,號晴溪,宛平人,乾隆十七年中進士,歷官吏部郎中,他出身收藏世家,家藏歷代法帖數千件,他將所藏米芾書法優中選優、嚴格鑒定,最終選出最精彩的近30件摹刻,耗時十余年方才完成。 ![]() 《貫經堂米帖》共有米芾書法27件,涵蓋楷書、行書、行草、狂草四種書體,每一個字都在瘋狂炫技。此作包含《論書帖》《晉紙帖》《中秋登海岱樓作》《梅惇帖》《焚香帖》等早已失傳,只見于史籍記載的書法,99%以上的書友都沒見過。 ![]() 《貫經堂米帖》由四卷構成,總長度超過20米,字徑大小不一,在2至7厘米不等,且每一帖的風格也有差異,像《論書帖》《元日帖》以瀟灑妍美著稱,深得王羲之筆法精髓;《梅惇帖》《德忱帖》則奇崛多變,延續“風檣陣馬”之風;《章圣天臨殿記》《明道觀壁記》則莊嚴中正又不失靈巧。 ![]() 書法史上的米芾叢帖,如《英光堂米帖》《松桂堂米帖》,皆有不如《貫經堂》之處,一是筆畫保真度更高,雙鉤填廓,筆鋒分叉細節清晰可辨,轉折處方折帶圓接近原跡;二是結字完整性更強;三是版本可靠性更優,經歷代名家題跋認證。 ![]() 此外,該帖采用濃墨淡拓技法墨色均勻,筆畫邊緣無暈染,更利于辨識筆法細節。清代吳其貞《書畫記》稱其“摹刻之精,幾奪真跡”,當代學者曹寶麟《米芾書法研究》亦以該帖為主要參照。 ![]() 而今,我們將此作進行了博物館級的超高清1:1復制,合稱上下兩卷,并添加釋文一一對應,便于您臨摹和欣賞。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