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利率7%,稅后只有一半 在過去幾年利率高企的年代里,不少人興高采烈地把錢鎖進了長期定期存款。 好多人拿到了6%的定期存款利息,如果存款額度非常高,甚至可以拿到7%的年利率。雖然有些產品需要鎖定10年,但是投資者覺得10年都可以穩穩地拿到7%,這是多么好的 “無風險回報”呢! 然而等到第一年報稅季來到,才突然發現驚喜變成了驚嚇。 原來加拿大的利息收入100%需要報稅,如果一個人存款500萬,每年7%的利率就是35萬,再疊加其他收入,基本上50%的需要納稅,17萬5的利息收入就這樣簡單地拱手相送稅務局。 原本以為的7%的年化收益率,稅后只有3.5%而已。 在加拿大投資,您必須了解稅法。銀行存款利息需要100%算作收入納稅,而股票、基金、房地產買賣的收入則是資本利得,只有一半的贏利需要算作收入納稅。 所以利息看起來最安全,但是從稅務層面來講卻是最“吃虧”的投資。 ![]() 2 定投鎖定10年,還有解嗎? 可是如果投資者已經選擇了10年期長期存款,現在還能做些什么來降低納稅呢? 制造資本虧損?不行。 因為資本虧損只能沖抵資本利得,而利息不屬于基本利得收入。 購買RRSP?可以。 不過大部分人并沒有這么高的RRSP額度,未來10年每年都需要購買RRSP來抵稅的話,需要很高的額度。這種方法大概可以解決一年的問題。 最后一種,制造利息費用。 貸款投資的利息支出可以作為費用抵扣總收入,從而起到降低收入,減少納稅的作用。 換句話說,我們需要通過“利息支出”來抵消“利息收入”。 3 什么樣的貸款投資利息可以抵稅? 并不是所有利息支出都能用來抵稅。根據加拿大《所得稅法》第20(1)(c)條款,只有在借款用于獲得可征稅收入的前提下,該借款產生的利息支出才能作為稅務抵扣項。 簡單來說,如果你借錢投資于可以帶來收入的資產——比如股票、債券、共同基金、出租房地產等,那么產生的利息支出可以作為投資費用,在納稅時從總收入中扣除。 但如果借款用途與收入無關,例如用于購買自住房、私人汽車、生活消費,或者投資于不會產生應稅收入的資產(如RRSP、TFSA內的投資),這些利息支出則不符合抵扣資格。 加拿大稅務局在其Interpretation Bulletin IT-533中進一步強調,抵稅資格取決于借款的實際用途,而非借款人自身的投資意圖或貸款結構。因此,合理安排投資結構和資金用途,是實現合法抵稅的關鍵。 對于可征稅收入,稅務局還有進一步的要求。借款利息只有在用于“產生應稅收入”(income)的投資時,才可以抵扣。如果該投資只會帶來資本利得(capital gains)而無其他收入來源(如利息或分紅),那么其借款利息不符合抵稅資格。 所以投資人不能僅僅投資于產生資本利得而不分紅的股票,這樣產生的利息也是不可以扣稅的。 從這個角度上說,共同基金就更容易符合稅務局的規定,因為很多基金都是獲得多種收入來源的,包括利息、分紅和資本利得。 因此利用貸款投資購買基金所產生的利息基本上可以用來抵扣收入。 ![]() 4 利用T 系列基金,進一步解決現金流問題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做出一個簡單的方案來,將500萬的定期存款抵押,借出比如400萬來,用于投資共同基金。 首先,借款利息是多少?這里有一個好消息,因為現在降息了,借款利息可能只有5%甚至是4%而已,所以是利率倒掛狀態。所以現在借款投資非常劃算。 但即便是這樣,400萬5%的利息一年也是20萬。這是一個固定支出的現金流。 我們可以通過T 系列基金來解決。400萬買入基金之后要求分紅,T 系列基金可以分紅5%、6%或者8%,如果我么采用5%,就剛剛是20萬,抵消掉了借款投資所需要支付的利息。 而且T 系列基金是月分紅,跟借款投資月付利息的頻率也剛好吻合。 這樣,每年20萬的利息可以把35萬的利息收入降低到15萬,就算還使用50%的稅率來計算,年付稅7.5萬也比過去降低了10萬。 T 系列分紅的錢不用納稅嗎?是的,它分出來的錢是返還本金式分紅,所以在分完本金之前完全不需要納稅。如果每年分紅5%的話,至少在20年左右的時間里是不需要納稅的。 別忘了,我們還有400萬的共同基金投資呢。這些投資就算每年只有5%的收益率,分紅之后本金保持完全不變,也可以為投資者帶來每年10萬的省稅作用。 貸款投資加T系列基金分紅,不僅降低了納稅額,而且完全沒有現金流上的負擔。 如果它可以獲得8%的平均年回報率,那么投資者每年還可以獲得12萬的資本利得,只要不賣出就不需要納稅,這些收入是不是就把納稅的支出也都覆蓋了? 5 轉買保險,杠桿再升級 如果投資者再靈活一點,每年的T系列基金要求分紅8%,其中5%拿去支付借款利息,3%用來購買一份分紅型人壽保險,一年12萬,10年付清一共支付120萬。 雖然年齡不同保費會相差很多,但是投資者無論是給自己購買還是給孩子購買,都可能會翹起一個500萬甚至是1000萬的人壽保險。 總結:如果投資者只是選擇10年期定投,每年7%的利率,那么實際稅后每年只獲得了3.5%的回報,500萬一年的收益是17萬5,10年一共或者175萬。 如果投資者采用貸款投資,不僅每年可以降低納稅10萬,還可能獲得每年12萬的資本利得,10年下來就增加了220萬的收益。 如果投資利用多余的分紅來購買人壽保險,還可以再將收益擴大500萬甚至是1000萬。 通過投資貸款、共同基金結構、T系列現金流管理、保險轉化,你可以讓一個“靜態的定存資產”,重新活起來。 懂結構、會運用,才是當今利率時代真正的贏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