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清先生 北京薛大夫前言 此篇文章為閱讀“醫(yī)林獨嘯齋”公眾號,多篇文章綜合整理而成,都是經得起檢驗、可重復使用的臨床干貨。 但此文并不能代替閱讀原文。很多難以名狀的經驗只有在閱讀原文時才能更好的體悟。 一、二術湯《萬病回春》 (一)主治與適應癥 痰濕引發(fā)的手臂、肩膀疼痛,如肩周炎、頸肩綜合征等。 (二)組成 蒼術一錢半,炒白術、南星、陳皮、茯苓、香附、黃芩、威靈仙、羌活、甘草、生姜各一錢 、姜半夏二錢 (三)常用劑量g 蒼術15 炒白術9 茯苓9 制天南星9 姜半夏18 陳皮9 香附9 威靈仙9 羌活9 黃芩9 炙甘草9 生姜9 (四)方證 4.體質:患者往往有發(fā)胖的體質傾向。 (五)其他方子 澤蘭、附子炮各一分,當歸炒、蜀椒炒、甘草炙、桂心各三分、川芎炒六分 ②當歸須散《醫(yī)學入門》 歸尾一錢半,紅花八分,桃仁七分,甘草五分,赤芍、烏藥、香附、蘇木各一錢,官桂六分 ③香砂養(yǎng)胃湯《萬病回春》 人參、白術各一錢,香附、砂仁、炒蒼術、姜厚樸各八分,白蔻仁、甘草各七分,木香五分 (六)雜記 8.針對痰濕型肥胖,二術湯有減肥作用。癥狀如下: ①舌苔厚膩 ②四肢困重乏力,嚴重者如同灌鉛 ③頭部沉重、昏沉或者頭重如裹 ④胸腔滿悶不暢 ④胃部滿悶甚至想吐 ⑥疲乏倦怠 8.神疲乏力是水濕與氣虛共同的特征,注意鑒別。 (一)主治與適應癥 (三)常用劑量g 生白術30-60-120g,炮附子15-30g,炙甘草6-9g,生姜3-10大片(或者9-30g),大棗3-12枚(切開) (四)雜記 ④生姜大棗不可缺少,不能當成可有可無的藥引子 字字珠璣,故不加概括,原文錄入。 方證間的鑒別至關重要,可以幫助我們正確合理運用方子,保證臨床療效。 未學完傷寒金匱先不看,老老實實先學傷寒金匱原文內容。 5.甘草附子湯(術附+桂甘)+川芎為芎術湯《三因方》 6.幾則醫(yī)案推薦去原文看。 7.虛寒性的肩背疼痛可合陽和湯。 三、新定白術湯《醫(yī)學從眾錄》 (一)主治與適應癥 (二)組成 (三)常用劑量g (四)病機 1.陽氣虛弱,陰寒內盛,機能沉衰 2.水濕包裹腰部 3.腎精不足,不能滋養(yǎng)腰部 (五)方證 (六)雜記 1.《本經》記載術主“風寒濕痹”,《別錄》記載術主“利腰臍間血”。 2.對于水濕附著于腰部引發(fā)的沉重疼痛,重用白術60-90g可以快速解除癥狀,甚至于可以有一劑知二劑已的神效。 3.陳士鐸《本草新編》謂術,“如人腰疼也,用白術二三兩,水煎服,一劑而疼減半,再劑而痛如失矣。夫腰疼乃腎經之癥,人未有不信。腎虛者用熟地、山茱以補水未效也,用杜仲、破故紙以補火未效也,何以用白術一味而反能取效。不知白術最利腰臍。腰疼乃水濕之氣浸入于腎宮,故用補劑,轉足以助其邪氣之盛,不若獨用白術一味,無拘無束,直利腰臍之為得。夫二者之氣,原通于命門,臍之氣通,而腰之氣亦利,腰臍之氣既利,而腎中之濕氣何能久留,自然濕去而痛忽失也”。 ②口不渴而不欲飲水、口渴而不欲飲水、口渴欲飲但又喝不了多少 四、腰疼三兩半 (一)主治與適應癥 (二)組成g (三)方證 1.抓住氣分、血分的虛損,同時不應該有明顯的水濕包裹腰部的病機。此方證為一個純粹的虛弱癥候。 ③脈象虛弱不耐重按 ②腰部肌肉不耐勞動,稍勞動即加重 4.與以水濕為主的腰痛鑒別,水濕腰痛應該用新定白術湯或輕腰湯 (四)其他方子 輕腰湯《辯證錄》 陳士鐸 白術(一兩) 薏仁(一兩) 茯苓(五錢) 防己(五分) (五)雜記 1.用生黃芪,增強全方的流動性。 2.《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不知人身之氣化壯旺流行,而周身痹者、瘀者、滯者,不治自愈,即偶有不愈,治之亦易為功也。 3.《本經》《別錄》言當歸治“諸惡瘡瘍、金創(chuàng)、生肌肉”是因為當歸補血(甘溫故能溫補津血)活血(辛溫故流通血脈)兼?zhèn)洌钥梢越o虛瘡補充營養(yǎng),促進生肌長肉、幫助排膿。“除客血內塞”,即是明言當歸的祛瘀血之功效。 《本經》盛贊此藥:“頗利老人”。 5.治療腰痛,補肝腎,強筋骨的中藥,“狗脊、杜仲、續(xù)斷”比較好,其中又以狗脊止痛效果最佳。 6.南極老師認為,牛膝并沒有特別明顯的補腎精能力。 五、腰痛逍遙散 (一)主治與適應癥 (二)組成 逍遙散+防己、狗脊、續(xù)斷、延胡索 (三)常用劑量g (四)雜記 1.此方治療腰痛從調節(jié)少陽入手,與常規(guī)方子不同。 2.用逍遙散+防己(杜仲)治療腰痛,大概最早見于傅青主。 3.張志剛老先生運用此方爐火純青,加減異常靈活。南極老師針對“一張方子加加減減打天下”這種現象提出了見解。 ②更多時候傳承是“有損失”的,一代代的傳承,意味著一代代的丟失,最后就成了人們口中的“一代不如一代”!這種事情在古代發(fā)生的太多了。 4.把加減搞得規(guī)范一點,如果某個固定加減用的非常多,那干脆就立一個新方劑。在我看來,腰痛逍遙散是一個全新的方劑,并不是逍遙散的附屬品。正如小建中湯不是桂枝湯的附屬品一樣。 我也同意此觀點,正如桂枝加葛根湯、桂枝加附子湯等都是全新的方劑,有自己的方證,并非為桂枝湯的附屬品。 5.柴胡劑本來就對祛瘀血藥物有很強的親和力,柴胡劑與祛瘀血藥物配合使用的時候,往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綜合考慮,不可見一兩個指證就盲目鎖定柴胡劑,原文有更詳細的說明,可以參看。 六、加味黃芪五物湯 (一)主治與適應癥 (二)組成 (三)常用劑量g 熱者,加知母;涼者,加附子;脈滑有痰者,加半夏。 (四)加減法 ②首診30g起步,得效后逐漸加量,然后停在患者比較舒服的劑量不變,守方一段時間治療頑固痹痛。 ①南極老師認為仲景時的桂枝實為今日之肉桂,肉桂治療關節(jié)痹痛的效果比桂枝更強,不要被教材中“桂枝治表寒、肉桂溫里寒”的錯誤認知所局限。 3.陳皮 ①此方中有大量的黃芪、當歸,易誘發(fā)腹脹,陳皮用量少則不足以行滯解膩,最少15g以上。 ①張錫純加減法中“熱者,加知母”,并非說此方可以治療熱痹。濕熱痹痛用“加減木防己湯”更為合適。 5.附子 ②“術附桂”并用,治療痛寒的能力尤為強大。 【按】 (五)其他方子 類風濕百治百效方 史鴻濤自擬方 (六)雜記 1.全身性痹痛的治療方法建議閱讀原文。 2.①“不知人身之氣化壯旺流行,而周身痹者、瘀者、滯者,不治自愈,即偶有不愈,治之亦易為功也。” 建議閱讀原文結合南極老師的發(fā)揮仔細體會張錫純的這兩段話。 3.虛弱狀態(tài)指征 ⑦勞累之后痹痛加重;或者是活動一下之后痹痛稍有減輕,但是動久了反而更痛。 4.漢唐時期,常用白鮮皮、漏蘆兩味藥治療關節(jié)痹痛 七、益氣補腎湯 《疼痛妙方絕技精粹》 (一)主治與適應癥 (二)常用劑量g (三)加減法 ④腰酸重無力者加補骨脂20克,枸杞子20克,仙靈脾20克,菟絲子20克。 2.南極老師加減法 (五)方證解析 1.益氣補腎湯=黃芪,黨參,當歸,狗脊,懷牛膝(腰疼三兩半)+杜仲、續(xù)斷(狗脊的延續(xù))+香附(疏通腰部氣機)+土鱉蟲(蟲類藥強力祛除腰部的死血、干血、老血)+生白術(祛除腰部水濕)+甘草 ⑥腰部氣機不暢:腰部發(fā)脹;氣惱郁悶的時候疼痛加重······ (六)雜記 1.推薦的書《疼痛妙方絕技精粹》作者劉有緣先生(一本被書名耽誤的好書) 2.氣化壯旺流行,痹痛不治自愈。 3.治療腰痛溫補腎精的藥物中杜仲、狗脊、續(xù)斷的效果比較好。而這三味藥中,又以狗脊的效果最為突出。(腰痛部位偏于中間者,狗脊尤效) 4.腰痛病機非常多而復雜,起手治療的時候方劑各不相同,但是治療到最后的鞏固階段,想要患者能夠徹底痊愈、以后基本不復發(fā),那么補腎精的方法確實是繞不開的。 5.死血須用蟲類藥物搜剃。瘀血日久便成了死血,很多時候植物性的祛瘀藥即便加大力量,也難以取效,這不是劑量大小的問題,而是層次的問題。 八、大防風湯 (一)主治與適應癥 祛風順氣,活血脈,壯筋骨,除寒濕,逐冷氣。又治患痢后腳痛瘓弱,不能行履,名曰“痢風”,或兩膝腫大痛,髀脛枯臘,但存皮骨,拘攣踡臥,不能屈伸,名曰“鶴膝風”,服之氣血流暢,肌肉漸生,自然行履如故。 (二)組成 (三)常用劑量g 紅參15,炒白術15,茯苓15,炙甘草9,當歸9,川芎9,生白芍9,熟地15-30-60,生黃芪30-90,炮附子9-30,炒杜仲15-30,續(xù)斷15-30,狗脊15-30,懷牛膝15,羌活9-15,防風9-15 (四)加減法 1.呼吸短氣、少氣懶言、寸脈無力、舌頭前部凹陷,這是胸中大氣虛而下陷的標志,黃芪必須重用。 2.腰腿酸軟、腰部有空痛感、下肢乏力、筋骨容易受傷、舌根下陷、尺脈虛弱,這是腎精不足的體現,杜仲、熟地重用,并且加味續(xù)斷、狗脊。 3.怕冷、嗜睡、精神倦怠,這是陽氣不足、陰寒沉衰,重用附子應對之。 (五)方證解析 1.大防風湯=紅參,炒白術,炙甘草,當歸,川芎,生白芍,熟地(八珍湯去茯苓)+生黃芪+炮附子+炒杜仲,懷牛膝+羌活,防風 2.南極老師應用時一般不去茯苓。狗脊、杜仲、續(xù)斷為腰痛三味。 (六)雜記 1.大防風湯與獨活寄生湯類似,可以比較學習。 2.氣血壯旺為治愈疾病的大前提。 3.四君子湯:找脾胃要氣血。黃芪:加強營養(yǎng)向肌表的運輸。杜仲、熟地:填精以充實下肢。羌活防風:辛溫疏通肌表氣血運。 |
|
來自: 健康家園818385 > 《家有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