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君璧的《仿古山水冊》絕非簡單的傳統技法復刻,而是以1936年為時間坐標,在八開冊頁中構建的古今對話場域。這位“渡海三家”之一的山水大師,以“仿古”為名,實則通過筆墨革新與意境重構,完成對傳統山水畫的現代轉譯。
黃君璧在冊頁中刻意拆解董源“披麻皴”的溫潤與王蒙“牛毛皴”的繁密,以《云山過雨》為例,他將雨后山石的濕潤質感轉化為“濕筆皴擦”與“干筆飛白”的對比,既保留了古人對云霧的詩意表達,又通過墨色濃淡的劇烈反差,賦予畫面現代視覺張力。這種“破而后立”的技法實驗,暗合其“師古而不泥古”的藝術主張。
突破北宋全景式山水范式,黃君璧采用“一角式”構圖:如《曲盡通幽處》中,禪房僅占畫面右下角,其余空間以留白與淡墨渲染的遠山填充。這種“以小見大”的布局,既是對南宋馬遠“邊角山水”的致敬,更通過“殘山剩水”的視覺語言,隱喻著1930年代中國畫壇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徘徊與突圍。
冊頁中《行到水窮處》的題畫詩“坐看云起時”,表面延續了王維的禪意,但畫面中人物手持現代望遠鏡的觀察姿態,卻悄然將古典隱逸情懷轉化為對自然科學的探索精神。這種矛盾統一,恰是黃君璧作為“驢友畫家”的真實寫照——他游歷亞歐美非名山大川,將寫生所得融入傳統筆墨,最終在冊頁中完成從“師古人”到“師造化”的終極跨越。
1、君璧。
2、采蓮圖。曾見大滌子有此本,略擬之,君璧。
3、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君璧。
4、平林遠趣。倪高士有寫此境,君璧擬之。
5、曲盡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君璧。
6、云山過雨。君璧。
7、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丙子春日,寫于東川畫樓,君璧。
8、伯宏先生方家法正。丙子春,仿新羅山人法,黃君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