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刁祿、劉鴻池 在張家功夫(即俗稱的“醉鬼張三”門功夫--編者)中只有兩套拳術:大拳和小拳。小拳一說是像天津練的迷蹤藝;一說是由八極的開頭、少林的結尾組合而成。人們在開始練張家功夫時都要學習小拳,也只有小拳可以在外面公開練習,所以又叫“記號拳”。此門規矩,在外面凡是見到練小拳的人,是可以視作同門的。 小拳顧名思義短小精悍。此套拳術動作不多,簡潔樸實,多近身打法,多肘法,近二十多個動作中,就有挑肘、頂肘、掩肘、疊肘、擺肘、抱肘、橫肘、架肘等諸多肘法。腿法僅有撞腿、蹬腿兩種。撞腿要求直出直入,不打彎,不回旋,重在腿的功力和硬度。當年張三爺的弟子許延增夜間走路,一個橫腿就把矮樹樁踢出,可見功力之深。小拳練得最為精進的是許維仁先生,動能打出多種勁法,一掌推出滲透力極強。當年每勢許先生均留有拳照,后均在文革中被毀,實為可惜。今人有董興華先生,小拳打出勁整、勢美,勢勢既松且沉,沒有多年的苦功,是很難達到的。 此拳在發力上要走出“梢節起、中節隨、根節追”的三節勁力,一動要打出幾個勁法,包括明勁、暗勁、柔勁、剛勁、內柔外剛勁,外剛內柔勁,陰陽變化勁。另外在肢體收放上均要求要有擰裹鉆翻之麻花勁。 在勢子的練法上,有以下三種: 定勢練法:每走一個勢子都要耗勢不動,默數30-100個數后再換下一個勢子。所以,雖然小拳動作不多,但在耗勢練習時,一套拳練下來也需要幾十分鐘的時間,很是吃功夫。長期這樣練習,下盤穩固堅實,耐久力增強。 明勁練法:發明勁,打脆力,勢如猛虎脆竹。此練法能把內勁貫發到梢節上,有效地提高其攻守能力,并對提高心肺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暗勁練法:慢動練習,走陰陽、剛柔、松緊之力,此種練法是蓄積內力的有效方法,在身體上起到舒經通絡的作用。 第一段 預備勢: 面向南自然直立,目視正前方(圖1)。兩手握拳,肘微屈,環抱于體前,拳心向內(圖2)。 ![]() 要求:含胸拔背,斂臀,凝神聚氣于丹田,力貫于兩拳,頭正,項直。 1.抱拳撞腿: 上身姿勢不變,右腿屈蹲,左腳尖外展,直腿向前下方伸出,目仍視前方(圖3)。 要求:支撐腳腳趾抓地,要穩如吸盤,撞腿力達腳底,下蹲速度要快。 ![]() 2.馬步挑頂肘: 左腳尖外擺前落,右腳蹬地腳跟提起,兩臂內旋使兩拳心向內相對,并屈肘上挑,高與鼻平,目視前方(圖4);身體左轉,右腳向左腳前落步扣腳,兩腿屈膝半蹲成馬步,面向東方;同時右臂屈肘于右肩上向體右前方挑頂,肘尖向右,拳心向前,拳眼向下。左臂屈肘向左前方頂出,拳心向下,拳眼向內,目視右前方(圖5)。 要求:力達兩肘尖,有外撐之力,兩夾脊有收縮之力,收臀提肛。 ![]() 3.弓步平沖: 右腳尖、左腳跟外展或右弓步;同時右臂外旋,屈肘內掩;左拳隨轉體下插于右小臂下方,拳心仍向下(圖6)。右臂屈肘收于腰間,左拳順右小臂下方向前沖拳,目視前方(圖7)。 要求:沖拳、擰腰、頂肘要協調一致,掩肘和插拳運用的是暗勁,沖拳則發明勁。 ![]() 4.左橫檔步下切掌: 以兩腳掌為軸向左碾轉,左腳尖正對前方,右腳尖內扣,成左橫步;身體也隨之左轉向正前方;左臂屈肘外旋收于腰間,拳心向上,右拳變掌,臂內旋,以小指外側掌沿為力點向腹下切掌,掌指向左,肘微屈(圖8)。 要求:變左橫襠步時,兩腳、腰走出擰繃之力,下切掌貼近小腹。 5.并步疊劈掌: 左腳蹬地收于右腳內側并步站立;同時左臂內旋上提于左耳側,掌心向右經面前向右塌掌,停于右肩前。右臂屈肘內旋,以掌指向上經左臂內側向肩上,肩后穿掌或疊肘。右掌直掌于肩上,掌心向下,掌指向后,肘 尖向前;左掌下按,停于右大臂下方,目視前方(圖9)。動作稍停,左掌不動,右肘向右平擺,右掌成立掌向右前方劈指掌,肘微屈,臂與肩平,目視右前步(圖10)。 要求:疊肘兩臂要撐圓,力達右肘尖。擺肘不可懈力,要有外開之力,臂掌要有擰旋之力。 ![]() 6.馬步打塌掌: 兩腿屈膝下蹲,左腳向左跨步成馬步;同時左掌以掌外沿為力點向左下方撩出,目視左前方(圖11)。 ![]() 動作不停;左臂屈肘上提,掌心向右經面前向右撮掌(圖12);同時右臂屈肘內旋,掌心向內,向腹前下橫切掌。掌指向左,目視前方(圖13)。 要求:跨步要有沖靠之力,撩掌與跨步要協調一致。撩掌暗藏一肘,應先走肘后撩掌。 ![]() 7.右弓步反背擊掌: 身體右轉,左腳跟、右腳尖外展,成右弓步,左掌前推,右掌不動(圖14);右臂屈肘外旋,右掌向上經胸前、面前,弧行向右前方反背摔掌,掌心向上,肘微屈;動作不停,左臂屈肘外旋收回腰間,再向前伸用掌背向右掌心摔拍(圖15)。 ![]() 8.馬步挑頂肘: 要求:沉肩、頂頭、豎項,氣忌上浮,兩拳分開要有撕掙之力。 ![]() 9.馬步載拳: 兩臂外旋,屈肘收抱于腰間,拳心向上(圖18);兩拳經胸前屈肘上沖,拳與鼻平,兩小臂立于胸前,兩臂距約10厘米,日視前方(圖19); ![]() 臂內旋,兩肘外開,兩拳翻轉經胸前向腹下沖拳,兩拳背相對,拳心均向外,兩拳背相近(圖20)。 ![]() 10.換跳虛步十字手: 身體右轉,面向南方,右腳屈膝提起,左腳掌蹬地跳起前落,腳尖點地,膝略屈,右腳后落屈膝半蹲,成左虛步;同時兩臂屈肘,變掌,左臂在上,右臂在下,兩腕十字相交,向胸前推架,目視左掌(圖21、圖22)。 要求;蹬跳要敏捷,落地要輕巧、穩固。當跳起時要向上接架,落地時要雙掌前推。 ![]() 11.跳跪步兜襠拳: 左腳尖落實蹬地,右腿提膝經過左腿前跳落地;同時兩掌分別向身后直臂弧行繞行,至身后時,五指捏攏成勾手,反臂斜舉,勾尖向上(圖23、圖24);動作不停,左腿屈膝下蹲,全腳掌著地,右腿屈膝下跪,膝部接近地面,前腳掌著地,腳跟拔起,膝部貼于左腳內側;同時左臂屈肘,由后經體側挑起經面前向右側塌掌;右勾手變拳,屈肘外旋,由后經體側向前上挑沖,拳與胸高,目視右拳(圖25)。 要求:跳步不宜高,速度要快,跪步要挺腰。落地、搦掌、挑沖要一氣呵成,動作不可散亂。 12.馬步橫時: 身體右轉,面向西,目視前方;左腳尖內扣,右腳跟里轉,成馬步。同時左掌直掌,掌心向下左臂屈肘于胸前,右臂屈肘外旋,右拳變掌,掌心向上,屈肘于腹前,上下掌心相對,月視前方(圖26、圖27反面)。 要求:沉肩,力貫肘尖。 ![]() 13.撩手右撞腿: 身體左轉,左腳尖、右腳跟外展,成左弓步;同時右臂內旋,使掌心向下并向前伸臂抓掠握拳,左掌下落抓握右腕(圖28);右臂屈肘外旋,使拳心向上往后掠帶至腰間,左手隨滾擰握腕不變;同時右腳尖外展,以腳底為力點直腿向前下方橫截,腳內側斜朝前,腰略右轉,目視前方(圖29)。 ![]() 14.弓步沖拳: ![]()
![]() 16.掠手撞腿: 要求:同13動。 ![]() 17.弓步沖拳: 左腳前落,右腳向前上步,左腿繃直,右腿屈膝,成右弓步;同時左拳前沖,右手仍握左腕處(圖35)。 要求:同14動。 18.弓步左穿掌: 左臂外旋,變掌卷腕,掌心向上繞右臂內側順右臂上前穿,肘微屈,與肩平,右手變俯掌收于左肘下方(圖36)。 要求:貫力于掌指。 ![]() 19.分掌蹬腿: 左臂內旋,旋腕成立掌揭掌,掌心向前(圖37);經腰間向身后斜下方榻掌,掌心向斜后方;同時右掌以小指外側為力點向前橫擊,掌指向左,掌心向下,肘略屈;右腿屈膝提起,勾腳前蹬,目視前方(圖 38)。 要求:橫、損、蹬要一氣呵成,榻掌要先走肘。蹬腿要力點清楚。 ![]() 20.轉身橫擊掌: 左腳尖內扣落于右腳前,右后轉身180°,面向南;右腳提起隨轉體前邁,左腿繃直,右腿屈膝,成右弓步;左臂屈肘外旋,收抱腰間,直掌,掌心向上;右臂屈肘經腰間隨轉身向前以小指外側為力點橫擊,掌指向左,肘微屈(圖39)。左臂內旋,掌心向下,以小指外側為力點向前橫擊,掌心向下,掌指向右,肘微屈,右臂屈肘外旋,收于腰間,直掌,掌心向上,月視左掌(圖40)。 要求:扣腿轉體要協調一致,左右橫擊要以腰力催掌,肩放松,掩襠合胯。 ![]() 21.弓步架橫掌: 22.仆步勾手亮學: ![]() 23,并步托按掌: ![]() 24.收勢:
關于“小拳”及其它刁祿致讀者 作者簡介: 刁祿,1933年生,北京市人。1954年拜許維仁先生為師習“醉鬼張三”門(即現在所說的張家拳)功夫,并得許延增(許維仁之父)、王卓然諸師爺的指點。習拳近五十年,培養出多名弟子且小有成就。 劉鴻池,1941年生,高級武術教練、中國武術7段1959 年隨師兄陳瀛習張家功夫,后拜其父陳伯遠為師繼續學習,并得到師叔李忠萌及門中人許維仁、門增年、董興華、刁祿等人的點撥和幫助。早年經常習練小舉靜耗過力法、使體能大增,對以后習練其它門派拳術大有裨益。
此外,借此機會特向讀者說明,本人介紹的本門各支傳承情況,僅限于自己所知。因交往局限,有些人沒有提到,有些事情后來可能又有了變化而自己并不知道。例如,張家良傳姜祥祿、李光福、楊潤、李兆祥等,以上數人同張家良以“小朋友”論;張家良的弟子為陳永桂、季華屏、張曉航、而本人的文章對此沒有區分清楚。幸虧那篇文章只不過是想讓讀者知道“醉鬼張三”門功法不乏傳人,而不是在修本門傳承譜系,更不是要據此“論資排輩”,因此,如果哪位同門前輩、同輩、后輩因那篇文章感到不快,敬請諒解我的無意與孤陋寡聞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