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于電影官方劇照 電影《浪浪山小妖怪》可以說是一部關于西游記邊角料的動漫電影,連同人都算不上。 電影講的是一只豬妖和一只蛤蟆精、一只黃鼠狼精,以及一只猩猩怪組團,假冒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然而他們在沒有通天的本領,甚至扮演孫悟空的猩猩連說話都結巴的情況下,毅然地上路了。 在取經的路上,他們經歷的考驗令人啼笑皆非。觀眾看的是他們,同時也能看到我們自己的縮影。 他們成功了嗎? 當然沒有。 四個小妖怪用了豬爸爸告訴他們的大招,打敗了黃眉怪,自己卻被打回了原型。 看完《浪浪山小妖怪》后,我頓覺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都是這四個小妖怪,一生碌碌無為,也曾經有過一些偉大的夢想,最終被現實挫敗,一步一步降低自己的人生目標,從挫敗中逐漸認清了自己。 ![]() 圖片來源于電影官方劇照 從目標A到目標B、目標C 電影里,蛤蟆精最開始只想保住自己在大王洞刷鍋的鐵飯碗,然而因為一次小失誤被開除了,為了保命不得不跑路。后來被小豬妖忽悠去西天取經。取著取著就發現自己根本不是那塊料,要相貌沒相貌,要本事沒本事…… 最后他們的目標變成了保命,保住北張村村民對他們的信任,救回被黃毛怪抓走的十個孩子。 如果他們一開始就安于現狀,或許蛤蟆精還能在大王洞里刷鍋,黃鼠狼還能騙點貢品果腹,也都過得還不錯。可最后他們只想保命。 這多像我們廣大普通人。 女兒有天跟我說她找到了一個童話故事的套路(“套路”這個詞是我事后總結加上去的)。她說有個人膽子很小,想要去尋找勇氣,有個智者告訴他勇氣在某個地方,于是他就去尋找勇氣。 在尋找的途中他遇到了很多困難,又克服了很多困難。等他找到那個埋藏著勇氣的地方時,智者說他已經找到了勇氣,那就是他在路上與各種個困難做斗爭的那種精神。 聽完女兒說的,我恍然大悟,我們作為普通人,或許并沒有什么偉大而堅定的意志,或許說目標更合適,比如說我們無法像唐僧一樣可以堅定地以“取經”作為一個目標,直至完成這個目標。 更多人會像豬八戒一樣,遇到困難容易把“高老莊”作為自己的退路。畢竟在“高老莊”里待著最舒服。 然而由于評判機制過于單一,每次我們想要放棄的時候就容易產生一種罪惡感。什么罪惡感呢?就是看到別人可以從始至終地堅持完成一個目標,而我們卻容易半途而廢,或者更改了目標。從目標A變成了目標B,甚至目標C。 ![]() 看了《浪浪山小妖怪》后,我認為更改目標不一定是錯誤的,甚至是恰當的。 更改目標其實是在不斷的將一個假大空的目標調整成更適合自己的目標。而這才是多數普通人應該做的。 我們不應該為放棄一個假大空的、不適合自己的目標而感到難過,而應該為自己不斷調整,直至找到更適配自己的小目標而感到慶幸——慶幸自己的努力可以給自己正反饋。 調整目標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的過程。而從心理學上來說,認識自己,知道自己是誰,才更知道自己需要的什么。在沒認識自己之前,我們所說的那些需要幾乎都是別人的需要,而不是自己的。 因此,完成不了別人的目標再正常不過了,因為那從始至終都不是你的目標。 我從一個博主那里學到了一個新的知識點:如果你總覺得自己的做什么事情都失敗,不是你不行,而是你用錯了自己。 愛因斯坦說:“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樹的能力來衡量一條魚的才干,終其一生,魚都會相信自己愚蠢不堪。” 馬克.吐溫說:“讓我們陷入困境的不是無知,而是看似正確的謬誤論斷。” 很多目標看似正確,正確得就像唐僧去西天取經一樣,但是那是唐僧的目標,不是我們的。有多少人被困在“取經”這個別人的目標里無法自拔,還一直懷疑自己不夠努力、意志力不夠堅強? 如果你一直沒有成功過,那只有一個可能——這個目標從一開始就不適合你。這也是鮮少有人懷疑目標本身的原因。他們從來沒有懷疑過目標,卻總是陷入懷疑自己的內耗之中。 ![]() 圖片來源于電影官方劇照 如何破局? 那就是留在一個“舒適圈”里,將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全部完成,重復地完成,將自己擅長的事情做到極致,然后逐漸擴大這個舒適圈,這樣,你就會收獲價值感和成功。 不斷地修正自己的目標,直到目標與自己的需求和能力相匹配,甚至放棄所謂的計劃,你才能真正開始學習并獲得成就感。
The end. |
|
來自: 新用戶4169eMl8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