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譽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掛冠而去,給后世留下一段佳話;他寄情山水田園,隱居世外,留下一篇篇佳賦名作。 詩詞君總結了陶淵明最經(jīng)典的10首詩,一起體味陶淵明隱逸安然的田園生活吧! 陶淵明歸于田園12年,他早已愛上了閑適安逸的田園生活。 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著伴兒歸來。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多么自然,多么愜意,千百年來,一直被人不斷吟詠。陶淵明在自然的美景中領悟到了人生的意趣,那自然恬淡的心情十分感染人。與其認真,不如隨便,有錢就尋一醉,無錢就尋一睡,與過無爭,隨遇而安。 陶淵明因無法忍受官場的污濁與世俗的束縛,堅決地辭官歸隱,躬耕田園。 脫離仕途的那種輕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種欣悅之情,還有清靜的田園、淳樸的交往、躬耕的體驗,使得這組詩成為杰出的田園詩章。 全詩從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寫到田園風光的美好動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來。 于一偏隅,開一荒林,搭一木屋;門前一小片地,種花種草種菜;后山的竹林風一吹颯颯作響;好不愜意,每天都與自然共舞。這首“種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個字的小空間里,描寫了詩人隱居之后躬耕勞動的情景。清晨起,陶淵明就下田地鏟除雜草,一直到暮色四合,月亮出來時,才扛鋤回去。為了不違背躬耕隱居的理想愿望,農(nóng)活再苦再累也不懼,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為“惜”了。真的很佩服陶淵明,作為士人,很少有他那樣的勇氣,親自耕種,只為回歸本心。萬緣放下 ,心無所住。祝大家活得像個孩子,單純,自在,清凈。純潔無邪,純真的活在每一個當下。這一天,陶淵明感慨人生:人生在世如無根之木、無蒂之花,沒有著落,沒有根柢,又好比是大路上隨風飄轉的塵土。由于命運變幻莫測,人生飄泊不定,種種遭遇和變故不斷地改變著人,每一個人都已不再是最初的自我了。既然生命是這么短促,人生是這么不可把握,歡樂是這么不易尋得,那么,對生活中偶爾還能尋得的一點點歡樂,不要錯過,要及時抓住它,盡情享受。全詩用語樸實無華,取譬平常,質(zhì)如璞玉,然而內(nèi)蘊卻極豐富,波瀾跌宕,發(fā)人深省。這首詩,只有短短20個字,卻勾畫出一幅真實傳神的四時風光畫。隆冬過去,一泓春水溢滿了田野和水澤;夏天的云彩變幻莫測,大多如奇峰驟起,千姿萬態(tài)。秋月朗照,一切景物都蒙上了一層迷離的色彩;冬日嚴寒的高嶺上一棵青松展現(xiàn)出勃勃生機。 陶淵明像一個攝影家,輕輕按動快門,便將四時景物容入這首20字的小詩中。全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短小的篇幅中,藏著一幅四季勝景。沒有父親不吐槽兒子的,陶淵明也不例外。一首詩,他將五個兒子吐槽了個遍。他說:我雖然有五個兒子,可是都不愛讀書。阿舒已經(jīng)16歲了,可是懶惰天下無敵。阿宣15歲,也不愛讀書。阿雍阿端13歲,連六和七都分不清。通兒只有9歲,整天只知道找梨和栗子吃。假若天意真給了我這些不肖子,那也沒有辦法,還是喝酒吧。讀完此詩,感覺陶淵明是又好氣又好笑,批評是真,字里行間卻又透出慈祥、愛憐也是真。這是帶著笑意的批評,是老人的舐犢情深。 7、最感慨的讀書詩:《讀山海經(jīng)十三首·其一》《讀山海經(jīng)十三首》為一組聯(lián)章詩,寫讀《山海經(jīng)》和《穆天子傳》時的奇思異想及對人生和政治的感慨。第一首詠隱居耕讀之樂。到孟夏,耕種既畢,收獲尚早,正值農(nóng)閑,他可以愉快地讀書了。“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二句是全詩的總結。此五字之妙,首先在于寫出了“讀山海經(jīng)”的感覺,由于專注凝情,詩人頃刻之間已隨書中人物出入往古、周游世界,這是何等快樂。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吧! 408年,陶淵明隱居的舊宅失火,兩年之后,移居潯陽南里的村舍,于是,寫下此詩。詩寫遷居南村的原因和遷居后的樂趣。詩中熱情贊美了南村“素心”人,表現(xiàn)了志同道合的高雅而純潔的志趣。詩人與這些純樸的“素心”人朝夕相處,無拘無束,敘談往事,品評文章,感情融治而歡樂無限。清代蔣薰:“直是口頭語,乃為絕妙詞。極平淡,極色澤。”最平淡的語言里藏著最深的情,最普通的生活里,藏著人生最美好的意趣。停云,思親友也。罇湛新醪,園列初榮,愿言不從,嘆息彌襟。酒樽里盛滿了澄清的新酒,后園內(nèi)排列著初綻的鮮花,可是我美好的愿望不能實現(xiàn),嘆息無奈,憂愁充滿我的胸懷。詩歌全篇貫穿了陶淵明因不能和友人共享美好的抱恨之意,這充分表現(xiàn)了詩人對友人的一片熱腸,和希望與友人共享美好的深情。如果有一天,你也思念親友,在一個月夜,慢慢吟出陶淵明的《停云》詩時,那種惆悵、孤寂一定會馬上盈滿心頭。與其思念成疾,不如把深深的遺憾,交給歲月。總有一天,那些你無法跨過去的坎,走著走著就填平了。劉柴桑,即劉程之,曾為柴桑令。這年秋天,劉柴桑下廬山來拜訪陶淵明,相互作詩和唱,陶淵明于是寫下《酬劉柴桑》。隱居的陶淵明,沒有人事應酬,有時竟忘記了一時四季的變化。 看到庭院里的樹葉,才知道已是金秋。北墻下新生的冬葵生長得郁郁蔥蔥,田地里將要收割的稻子也金黃飽滿。陶淵明又生了及時行樂想法,他呼妻攜子,乘著美好的時光登高遠游。 不論在何種情境,心態(tài)平和永遠最美,天天快樂才對!千百年來,無數(shù)人都羨慕陶淵明,羨慕他隱逸的生活,達觀的生活態(tài)度。 我們總是去遠方尋找詩意,其實,最詩意的生活,就在我們心里。 當你處于身處鬧市,心境安寧;當你布衣飯菜時,依然自得;當你歲月流轉,依然不改初心時,你就已經(jīng)生活在遠方詩意中了。 內(nèi)容來源于:唐詩宋詞天地,如有侵權,聯(lián)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