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中國老齡科研中心數據顯示:72%的家庭矛盾,源自老年人口無遮攔的傾訴,過度自我暴露的老人,抑郁風險是常人的1.8倍。 人生暮年,言語如同雙刃劍,既能維系親情紐帶,亦可斬斷血脈牽連。在這個信息過載的時代,老年學會沉默,已然成為現代家庭倫理的最后防線。 人到老年,永遠不要逞一時口舌之快,把最親人越推越遠,和子女同住,這三件事,寧愿爛在肚子里,也別對子女說,這不僅是遠見,也是智慧。 一、過往的恩怨是非,不要舊事重提,怨恨久了,福氣越來越少;仇恨多了,人心越來越遠,《周易》有云:'不出戶庭,無咎',家人之間過度傾訴,會帶來更大的痛苦,有些秘密應該和死人一起埋葬。最有利的處理方式,就是直接放下,直接寬恕,直接淡忘。 老人反復回憶負面記憶,正是家庭沖突的第一殺手。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過度傾訴,實為向后代轉嫁精神毒素。 蘇軾晚年,謫居海南時,將畢生貶謫遭遇,凝練成'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的豁達,這種'往事窖藏'的智慧,正是維系家族和睦的密鑰。 過度傾訴,有兩大危害,一是占用別人的時間。二是影響別人的心情。過度傾訴,是模糊了人與人的界限。喪失邊界,意味著侵犯。 老人嘮叨不休,不會拉近關系,說的越多,越被嫌棄,真正的高情商是:七分傾聽,三分表達。成年人的世界,都是劫后余生,萬般皆苦,唯有自渡。 人的煩惱就是記性太好,嫌棄的本質,就是不想被打擾,老人和子女最好的相處方式就是,尊重個人隱私,不過分隱藏,也不過分暴露。 二、對養老金的支配,不要對外泄露,為了父母財產,有人好吃懶做,靠啃老生活;兄弟之間,為了錢財反目成仇。《孫子兵法》云:'兵者,詭道也',清華大學老齡化金融研究中心發現:明確公開存款數額的老人,遭遇親情詐騙的概率增加53%。 人性經不起考驗,威尼斯商人夏洛克的悲劇,在現代重演:北京某退休高工,向子女透露千萬存款,最終引發三子爭產,對簿公堂。 當財富信息透明化,子女會不自主地將贍養義務貨幣化。儒家提倡:'諱言利',貨幣貯藏者,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保持沉默。 財不露白,富不露相,言不露形,一家富貴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真正清醒的富人,都懂得深藏不露。 人性復雜,不希望別人過得比自己好,有錢就會遭人妒嫉,受人惦記,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滿招損,謙受益”,這是前人用血淚經驗,換來的教訓。 三、對子女的不滿和錯誤,不要過分苛責。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荀子》里說:“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以言,深于矛戟。”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語言就像無刃的利器,一次次割在子女身上,雖不見傷口,卻更添折磨和痛楚。夸獎的話可以脫口而出,詆毀的話要三思而后行 古人云:“和睦之道,勿以言語之失,心生芥蒂。”,“家”是講愛的地方,不是辯理的地方,真正的愛,永遠源自理解,而不是批評。 《論語》所言:'過猶不及'父母每減少1次批評,子女心理彈性提升23%。梁啟超家書滿紙勉勵而無苛責,培養出'一門三院士'。每個裂紋都是歷史的私語,修復不是掩蓋而是對話。 人在年輕時要'認識你自己',人在晚年時要'寬恕你自己'。人的一生,需經歷三重境界:其一為'止語',其二為'濾言',其三為'化默',越老越沉默,因為真理在靜默中顯現。 結語:曾國藩告誡兒子說:“自古以來講兇德致敗的道理大致有兩條,一是長傲,二是多言。” 《周易》說'括囊無咎',在信息爆炸時代,有些言語注定要隨生命入土,有些沉默終將在時光中結晶。 說話是一門藝術。說的好是錦上添花,說的不好則是雪上加霜。會說話是一種教養,也是一種善良。多說良言送人溫暖,莫說惡語讓人心寒, 真正的告別,從不需要言語,老年人的終極智慧,或許就是學會在適當的時候,將滿腹心事化作嘴角的微笑,將畢生滄桑沉淀為眼中的星光。 沉默不是情感的荒漠,而是對生命最深的敬意,在靜默的庇護下,讓親情得以穿越時空,永恒生長。 |
|
來自: blackhappy >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