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的解剖、功能及損傷后表現 ![]() ![]() 脊髓是中樞神經的低級部分,起源于胚胎時期神經管的末端,原始神經管的管腔形成脊髓中央管。在構造上保留著節段性,與分布于軀干和四肢的31對脊神經相連。脊髓與腦的各部之間有著廣泛的纖維聯系,正常狀態下,脊髓的活動是在腦的控制下進行的,但脊髓本身也能完成許多反射活動。(圖示標注文字:宮頸段錯誤,應為頸段) ![]() 一、位置和外形 位置:位于椎管內,上端平枕骨大孔處與延髓相連。成 人脊髓下端平齊第1腰椎下緣。 外形:呈前、后稍扁的圓柱形,全長粗細不等,有兩個 梭形膨大,即頸膨大和腰骶膨大。 脊髓表面有6條平行的縱溝
![]() ![]() 脊髓節段:每一對脊神經前、后根的根絲所附著的一段脊髓,即是一個脊髓節段。共31個,即頸髓(C)8個節段、胸髓(T)12個、腰髓(L)5個節段、骶髓(S)5個節段和尾髓(Co)1個節段。 脊髓節段與椎骨的對應關系(成人) ![]() 二、脊髓的內部結構 由圍繞中央管的灰質和位于外圍的白質組成。橫切面上,可見中央有一細小的中央管,圍繞中央管周圍是呈“H”形的灰質,灰質的外圍是白質 ![]() 灰質:前角 后角 中間帶 側角(柱) 灰質前連合 灰質后連合 白質:前索 后索 外側索 白質前連合 網狀結構 中央管 (一)灰質 Rexed’s laminae學說:Rexed將脊髓灰質共分為10層,灰質從后向前分為9層,分別用羅馬數字Ⅰ~Ⅸ表示,中央管周圍灰質為第Ⅹ層。 ![]() 板層 Ⅰ 邊緣層(海綿帶) 板層 Ⅱ 膠狀質 板層Ⅲ、板層Ⅳ 內有后角固有核 板層Ⅴ、板層Ⅵ 接受本體感覺傳入纖維,調節運動 板層 Ⅶ: ![]() 板層 Ⅷ 中間神經元,影響γ與α運動神經元 板層 Ⅸ 前角運動神經元 前角內側核:軀干肌 前角外側核:四肢肌 α-運動神經元:支配跨關節的梭外肌纖維→關節運動 γ-運動神經元:支配梭內肌纖維→調節肌張力 Renshaw細胞:接受α-運動神經元軸突側支并發分支與其形成負反饋環路 板層Ⅹ 中央灰質,接受某些后根纖維 脊髓灰質板層與核團的對應關系 ![]() (二)白質 脊髓白質的神經纖維可分為:傳入纖維、傳出纖維、上行纖維束、下行纖維束和脊髓固有纖維。
1. 上行纖維(傳導)束 (1)薄束和楔束 位置:后索。薄束位于內側,縱貫脊髓全長; 楔束位于外側,僅見胸4以上。 胸5以下薄束占據全部后索。 起止點:胸5以下后根內側部纖維→薄束 →薄束核 胸4以上后根內側部纖維→楔束→楔束核 功能:傳導來自身體同側的本體感覺及皮膚的精細觸覺。 ![]() ![]() ![]() (2)脊髓小腦束:包括脊髓小腦前束、脊髓小腦后束、脊髓小腦側束和楔小腦束。 ![]() ![]() (3)脊髓丘腦束 位置:外側索的前半部和前索 起止點:脊神經后根外側纖維交叉并上升1~2個髓節→ 對側脊髓丘腦束→背側丘腦 功能:傳導1~2節段平面以下對側身體部位痛、溫覺和 粗觸覺。 ![]() ![]() ![]() (4)內臟感覺束 2. 下行纖維(傳導)束 (1)皮質脊髓束 起于大腦皮質中央前回和其他一些皮質區域,下行至延髓錐體交叉處,大部分纖維交叉至對側,稱為皮質脊髓側束,未交叉的纖維在同側下行為皮質脊髓前束,另有少量未交叉的纖維在同側下行加入至皮質脊髓側束,稱皮質脊髓前外側束。 ![]() ![]() (2)紅核脊髓束 興奮屈肌的前角運動神經元 (3)前庭脊髓束 興奮支配神經的前角運動神經元 ![]() (4)網狀脊髓束 軀干四肢近端肌的運動控制 (5)頂蓋脊髓束 興奮對側頸肌,抑制同側頸肌 ![]() (6)內側縱束 調節眼球運動與頭部姿勢 (7)下行內臟通路 3. 脊髓固有束 三、脊髓的功能和脊髓反射 (一)脊髓的功能:是神經系統的低級中樞,其功能基本且重要,是高級中樞的基礎,一些高級中樞的功能通過脊髓得以實現。 ① 是上、下行傳導徑路的中繼站 ② 反射中樞 (二)脊髓反射 脊髓反射是指脊髓固有的反射,正常情況下,反射活動在腦的控制下進行。其反射弧為:感受器、脊神經節內感覺神經元及后根傳入纖維、脊髓固有束神經元及固有束、脊髓運動神經元及前根傳出纖維、效應器。 ![]() 單突觸反射 多突觸反射 節段內反射 節段間反射 軀體-軀體反射 內臟-內臟反射 軀體-內臟反射 內臟-軀體反射 1. 牽張反射:是指有神經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牽拉伸長時,引起受牽拉的同一塊肌肉收縮的反射。 肌肉被牽拉→肌梭和腱器官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而產生神經沖動→經脊神經后根進入脊髓→興奮a-運動神經元→反射性地引起被牽拉的肌肉收縮 腱反射 單突觸反射,快速牽拉肌腱引起。 肌緊張 多突觸反射,緩慢持續牽拉肌腱引起。 ![]() 2. γ-反射 γ-運動神經元支配梭內肌。γ-運動神經元興奮時,引起梭內肌纖維收縮,肌梭感受器感受到刺激而產生神經沖動,通過牽張反射弧的通路興奮α-運動神經元,使相應骨骼肌(梭外?。┦湛s。γ-反射在維持肌張力方面發揮作用。 3. 屈曲發射 當肢體某處皮膚受到傷害性刺激時,該肢體出現屈曲反應的現象,屬多突觸反射。 皮膚的信息經后根傳入脊髓后角 → 再經中間神經元傳遞給前角的α-運動神經元 → α-運動神經元興奮 → 引起骨骼肌收縮。 ![]() 四、常見損傷后臨床表現 1.脊髓橫斷 當外傷致脊髓突然完全橫斷后,橫斷平面以下全部感覺和運動喪失,反射消失,處于無反射狀態,稱為脊髓休克。數周至數月后,各種反射可逐漸恢復。恢復后的深反射和肌張力比正常時高,離斷平面以下的感覺和隨意運動不能恢復。 2.脊髓半橫斷 出現布朗-色夸綜合征。表現為:損傷平面以下,同側肢體痙攣性癱瘓,位置覺、震動覺和精細觸覺喪失,損傷節段下1~2個節段平面以下的對側痛、溫覺喪失。 3.脊髓前角損傷 主要傷及前角運動神經元,表現為這些細胞所支配的骨骼肌呈弛緩性癱瘓,無感覺異常。 4.脊髓中央部損傷 如脊髓空洞癥或髓內腫瘤。若病變侵犯了白質前連合,則阻斷了脊髓丘腦束在此的交叉纖維,引起雙側對稱分布的痛、溫覺消失,而本體感覺和精細觸覺無障礙(因后索完好),這種現象稱感覺分離。 參考文獻:《系統解剖學第九版》;Robert F. Spetzlert 、M. Yashar S. Kalani,Peter Nakaji,Kaan Yagmurlu《Color Atlas of Brainstem Surgery》 個人水平有限,有錯誤請各位老師指正,僅供學習,侵權必刪! |
|
來自: zhengkai1003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