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渡過父母學堂】致力于為心理困境青少年家庭提供實用、有溫度的支持。每周僅一次,周日九點發。您在陪伴孩子中的所有困擾均可以在文章下留言,我們將在下周文章中進行回復。同時,渡過父母學堂推出AI智能小助手,歡迎在后臺留言與小助手進行互動哦~ 很多父母也許會困惑:如果無條件地愛孩子,把孩子慣壞了怎么辦? 這就需要警惕,別掉進無條件積極關注的誤區! ![]() 無條件的愛≠ 無界限的愛 無條件的愛,是指孩子不需要通過"優秀"或"聽話"來換取父母的愛。比如,孩子考試考砸了,父母不會因此貶低他,而是會說:"這次沒考好沒關系,我們一起看看問題出在哪里。" 但這不意味著父母要縱容孩子的所有行為。 比如當孩子拒絕就醫時,重要的是先理解這個選擇對他們的意義。可以說:"我明白你現在選擇這樣做一定有自己的理由,能和我聊聊你是怎么考慮的嗎?"這樣的開場白既不否定孩子的判斷,又打開了對話的空間。 愛是無條件的,但行為是有界限的。 在交流過程中,我們可以溫和地分享更全面的信息:"關于這個問題,醫生/心理咨詢師是這樣看的..."或者"其他經歷過類似情況的年輕人發現..." 這種方式不是否定孩子的選擇,而是幫助他們獲得更完整的決策依據。要特別注意避免說"你這樣想不對",而是說"或許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看..." 對于自我認知受限的情況,比如孩子說"我永遠好不起來了",不要直接反駁,而是引導他們看到變化:"我注意到上周你有兩天情緒比較平穩,你覺得那兩天有什么不同嗎?"這樣幫助孩子建立更客觀的自我觀察能力。 接納 ≠ 放任自流 有時候,父母只是為了避免沖突,而不管孩子,這是“放任自流”,并不是真正的“接納”。 我用比較極端的例子來說明什么是接納。 請問,孩子要自殺,你要接納嗎? 孩子要自殘,你要接納嗎? 以上兩個場景足以說明,接納并不是接受孩子的行為和選擇,恰恰相反,我們可以不接受孩子的這些選擇。 接納是接納孩子的情緒,而非不合理行為。 例如,面對孩子的自殺念頭,首先要接納其情緒:"你現在一定非常痛苦,才會想到離開這個世界。"這能讓孩子感到被理解。 但必須堅定地設立界限:"但我不允許你傷害自己,因為我很在乎你,爸爸媽媽不希望你死。""我理解你現在很痛苦,但傷害自己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們一起找其他方式來緩解。" 接納在此刻意味著: "你的痛苦是真實的,我承認它的存在" "我會陪伴你度過這段艱難時光" "我們一起學習更安全的應對方式" 所以,接納孩子的情緒,不等于接納所有行為。 ![]() 一個孩子曾經說:"當父母不再急著改變我時,我才開始想要改變自己。" 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提出的"無條件積極關注",對理解情緒障礙青少年的內心世界尤為重要。這些孩子可能因為抑郁、焦慮而休學在家,整日與手機為伴,回避社交活動,這些表現往往讓家長感到困惑和無助。 當看到孩子長時間躺在床上玩手機時,我們需要明白,這可能是他們在情緒風暴中能找到的唯一避風港。與其說"別玩了",不如試著說:"看你一直拿著手機,是不是這樣能讓你感覺好受些?"這樣的表達不帶有評判,只是單純地確認孩子的感受。 對于休學的孩子,"什么時候復學"這個問題本身就可能帶來壓力。更接納的說法是:"我知道現在去學校對你來說很困難,在家休息是你現在需要的。"這種完全的接納,就像為孩子的情緒提供了一個安全的容器。 當孩子回避社交時,我們要理解這對他們而言就像面對一場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可以說:"現在不想見人完全沒問題,等你覺得準備好了再說。"這種允許,往往比任何勸導都更能減輕孩子的心理負擔。 這種純粹的接納不是消極的放棄,而是最深層次的理解。 當孩子感受到"我這樣也是被允許的",反而可能慢慢萌生改變的意愿。 |
|
來自: 新用戶3963ynfW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