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前的曾國藩是個典型的“庸人”:夸張點說,他脾氣暴躁、愛抽煙、好色貪玩,在官場混日子,甚至因性格缺陷被同僚排擠。而立之年痛定思痛,他給自己定下12條鐵律——每天早起、靜坐反省、讀書不二、寫日記罵自己…這些規矩看似死板,卻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 十年后,那個浮躁的愣頭青變成了晚清最穩得住的人:打仗時“結硬寨打呆仗”磨死太平軍,當官時靠“揚人過私室”團結能臣,就連被皇帝猜忌都能“打脫牙和血吞”默默破局。更絕的是,這套笨辦法讓他從資質平平的農家子逆襲成李鴻章、左宗棠的伯樂,死后家族200年不出敗家子。說白了,曾國藩的逆襲就是一場“用死規矩馴服野性子”的勝利——就像他說的:“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不同意他在晚清時所持階級立場,但其修身之法可以模仿無礙。
十二條內容如下,會有一些差別,但大意已達:
一、主敬(修己安人,提升人格):內外整齊嚴肅,時刻保持敬畏之心(對天道、法律、民心),無事時心神安定,處事時專注不雜。
二、靜坐(培養定力,沉淀智慧):每日靜坐一小時,正位凝神如鼎鎮,反思當日過失,摒除浮躁。
三、早起(立身之本):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戀。清晨讀書寫作,奠定一日秩序。
四、讀書不二(反對淺嘗輒止):一書未點完,斷不看他書。東翻西閱,徒徇外為人。每日以十葉(頁)為率。;每日定量讀經史各十頁,并記錄心得于《茶余偶談》。
五、讀史(拒絕敷衍):每日精讀《二十三史》10頁,雷打不動。
六、謹言(言出必慎,寧默勿躁):說話前深思熟慮,不隨意開口;刻刻留心言辭,避免輕浮或傷人。
七、月無亡所能(寫作):讀史時同步記錄見解;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之多寡,養氣之盛否。不可一味耽著,最易溺心喪志。
八、練字:早飯后作字半時,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課程。凡事不可待明日,愈積愈難清。早飯后練字半小時,培養靜氣與專注力。
九、節欲保身(蓄養精神):節制欲望(包括色欲、食欲),勞逸適度,注重養生。
十、?夜不出門:天黑后不外訪閑談,時間留于自省或陪伴家人。
十一、日知所亡(每日記日記):記錄言行得失,嚴厲自省(如批評自己“好色”“言不由衷”),并公開日記請親友監督。記《茶余偶談》:隨時記錄與人交談所得啟發,積累見聞與思考。
十二、?養氣(坦坦蕩蕩)。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