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suān zǎo rén tāng 3 概述酸棗仁湯同名方劑約有十二首,其中《金匱要略方論》記載者為常用方,其組成為酸棗仁12g、甘草3g、知母6g、茯苓6g、川芎6g,具有養血安神,清熱除煩之功效。主治虛煩不眠證。本方為治療肝血不足所致虛煩不眠之證的主要方劑。現代常用于治療神經衰弱、心神經官能癥、更年期綜合征以及精神障礙、不眠癥、健忘癥、驚悸等屬肝血不足,虛熱內擾,心神不安者。 4 《金匱要略方論》方之酸棗仁湯酸棗仁湯對神經、內分泌功能的強大調節作用以及對心血管功能障礙的治療作用必定對神經衰弱、更年期綜合征、心臟神經官能癥起到積極治療作用。同時該方劑對肝功能、胃腸道功能、免疫功能均有積極促進作用,并有抗氧化、抗炎作用,因而其應用前途比較廣闊,可適當擴大應用范圍。[1] 4.1 別名4.2 組成酸棗仁二升,甘草一兩,知母、茯苓、川芎各二兩。水煎,分三次服[3]。 酸棗仁15g~30g、茯苓6g、知母6~9g、川芎6g、甘草3g。[5] 4.3 功效與主治酸棗仁湯具有養血安神,清熱除煩之功效。主治虛煩不眠證。癥見心悸,失眠,煩躁,盜汗,頭目眩暈,咽干口燥,舌紅,脈細弦。[5] 4.4 用法用量以水八升,煮酸棗仁,得六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5] 4.5 方解本方所治諸癥皆由肝血不足,陰虛內熱而起。肝藏血,血舍魂,若肝血不足,魂不守舍,心失所養,則虛煩不眠,心悸不安;血虧陰虛,易生內熱,虛熱內擾,每見虛煩不安,咽干口燥,舌紅等;頭目眩暈,脈細弦,乃血虛肝旺使然。治宜養血安神,清熱除煩。方中重用酸棗仁,以其性味甘平,人心肝之經,養血補肝,寧心安神,為君藥。茯苓寧心安神,知母滋陰清熱,為臣藥。與君藥棗仁相配,以助君藥安神除煩之效。佐以川芎調暢氣機,疏達肝氣,與君藥相配,酸收辛散并用,相反相成,具有養血調肝之妙。甘草生用,和中緩急,為使藥。諸藥相伍,一則養肝血以寧心神;一則清內熱以除虛煩。共奏養血安神,清熱除煩之功。 本方與天王補心丹均治陰血不足,虛熱擾心之心煩失眠。組方以養心安神、滋陰補血為主,配以清虛熱之品。然前者重用酸棗仁養血安神,配伍調氣疏肝之川芎,酸收辛散并用,具有養血調肝之妙,主治肝血不足,虛煩不眠,伴頭目眩暈,脈弦細等;后者重用生地,并與二冬、玄參等滋陰清熱藥為伍,更與養血安神之品相配,主治陰虧血少,心火上擾,心煩失眠,見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數者。 方中酸棗仁養血安神;川芎調血養肝;茯苓寧心安神;甘草和中緩急;知母清熱除煩。諸藥合用,有除虛煩、安心神的作用。[5] 4.6 臨床運用酸棗仁湯為治療肝血不足所致虛煩不眠之證的主要方劑。臨床上以虛煩不眠、心悸盜汗、頭目眩暈,脈弦細為證治要點。[5] 4.6.1 加減法若陰虛內熱,虛煩不眠較甚者,可加生地、白芍、女貞子等以滋陰清熱;心悸怔忡者,可加珍珠母、磁石等以鎮驚安神;若肝郁血虛,情志抑郁者,可加合歡皮、夜交藤等以疏肝解郁安神。[5] 4.7 現代適應證酸棗仁湯適用于神經衰弱、心臟神經官能癥、更年期綜合征屬肝血不足,虛熱內擾,心神不安者[6]。 4.7.1 更年期綜合征更年期綜合征即圍絕經期綜合征。該病是指圍繞絕經的一段時間,包括從接近絕經年齡或出現與絕經有關的內分泌、生物學和臨床特征起,至最后一次月經后1年,是由于性激素減少所致的一系列身體及精神心理癥狀。主要內分泌變化是: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分泌減少,低水平的雌激素依靠腎上腺皮質和卵巢周圍組織轉化;絕經過渡期黃體功能不全,孕酮分泌減少,絕經后分泌消失;絕經過渡期卵泡刺激素水平升高,呈波動型,黃體生成素仍在正常范圍,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誘導下丘腦分泌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增加,使垂體釋放卵泡刺激素和黃體生成激素增加,抑制素減少,同時抑制下丘腦分泌催乳激素抑制因子,使催乳素水平升高;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增加,抑制素下降。雄激素在絕經后總體水平下降,其中雄烯二酮主要來源于腎上腺。臨床主要表現為月經紊亂,血管功能不穩定,精神神經癥狀,心血管疾病,骨礦含量改變及骨質疏松。[6] 4.7.2 神經衰弱神經衰弱發病首先與精神過度緊張或恐懼等因素有關,使大腦皮層抑制功能不足而出現頭痛、頭暈、易激動、煩躁、入睡困難或睡眠淺或失眠;其次是大腦皮層興奮功能不足,表現精神不振、沒情緒、乏力、注意力渙散、記憶力下降、工作難以持久等,上述兩種情況也可同時存在;但要除外有些器質性疾病,如腦腫瘤等引起的神經衰弱綜合征。[6] 4.7.3 心臟神經官能癥心臟神經官能癥,現在多稱為心血管神經癥,是以心血管疾病的有關癥狀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綜合征,臨床無器質性心臟病的證據。病因不清楚,可能與神經類型、環境因素和性格有關,患者神經類型多為抑郁、焦慮、憂愁型。當精神上受到外界刺激或工作緊張、壓力較大等情況下發病;部分病人因對疑似癥狀過度憂慮而誘發本病;器質性心臟病患者也可伴有本癥。發病過程常有神經系統和內分泌功能失調、交感神經功能亢進、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功能失調,臨床主要表現為心悸、呼吸困難、心前區不適、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6] 4.8 藥理作用4.8.1 對神經系統功能的影響酸棗仁湯各味藥對中樞神經系統均有鎮靜作用,因而對神經衰弱所致失眠、更年期綜合征有治療作用[7]。 君藥酸棗仁皂苷可阻斷海馬神經元谷氨酸的釋放,抑制谷氨酸介導的興奮性信號傳導;酸棗仁煎劑可降低腦組織神經遞質多巴胺和3,4-二羥基乙酸的含量;酸棗仁油可改善記憶障礙,提高學習能力;酸棗仁具有顯著的鎮靜催眠作用,同時與多種鎮靜催眠藥也有明顯的協同作用;可顯著減少防御性條件反射的反應次數,并可引起內抑制擴散,使條件反射消退、防御性非條件反射潛伏期延長;酸棗仁煎劑可使總睡眠時間增多,慢波睡眠深睡期的深睡發作頻率增加,每次發作持續時間延長,深睡時間增長;同時還有鎮痛、抗驚厥、降體溫作用。臣藥茯苓所含新型羧甲基茯苓多糖可增強柳賁妥鈉的中樞抑制作用,茯苓煎劑臨床治療神經衰弱失眠癥及精神分裂癥取得較好療效。知母可通過改變中樞遞質或其他因素,使中樞抑制活動增強,抑制交感神經中樞而使心率減慢,同時抑制腎上腺及腦內多巴胺-β-羥化酶(DβH)活性,使兒茶酚胺(CAs)合成和釋放減少,因而交感神經-腎上腺系統機能活動降低;同時知母能使增多的β-腎上腺素受體最大結合位點數減少,使減少的M-膽堿能受體最大結合位點數增多,從而使細胞功能異常得到糾正。佐藥川芎有明顯的鎮靜作用,川芎揮發油少量即可對大腦活動有抑制作用,大量時可使大腦和腦干抑制加深;川芎煎劑可延長戊巴比妥鈉引起的睡眠時間,并能對抗咖啡因的興奮作用,其鎮靜的有效成分可能是阿魏酸。川芎嗪可擴張腦血管,增加腦血流量,改善腦微循環;顯著改善腦缺血后血漿和腦脊液中強啡肽AI-13樣免疫活性物質含量變化,并抑制腦缺血后血漿β-血栓球蛋白、血小板因子4和TXB4升高,對腦細胞膜Ca2+-Mg2+-ATP酶活性有保護作用,降低細胞內Ca2+超載,提高腦線粒體膜流動性,提高腦內SOD及GSH-Px活性,因而對腦缺血有保護及治療作用。甘草FM100有一定的鎮靜、抗驚厥作用,與芍藥花苷合用有明顯的鎮靜協同作用;甘草總黃酮對腦缺血再灌注損傷有保護作用,甘草酸可提高腦缺血再灌注大腦線粒體ATP酶、乳酸脫氫酶活性,減輕腦水腫。[7] 4.8.2 對內分泌系統功能的影響酸棗仁湯對神經、內分泌的強大調節作用,特別是腎上腺皮質興奮必然導致糖皮質激素分泌增加,其除具有加強代謝、解熱抗炎等巨大作用外,特有的“允許”作用可協調全身其他神經、內分泌功能發揮作用,使機體各種調節功能恢復平衡,這也可能是該方劑治療神經衰弱、更年期綜合征、心臟神經官能癥的又一個機理。[7] 臣藥知母可抑制腎上腺皮質激素在肝臟中的分解代謝,減輕或部分逆轉長期給予皮質激素所致垂體、腎上腺的形態變化。甲亢患者體內甲狀腺素增加,甲狀腺素可使Na+-K+-ATP酶活性增高,而知母所含菝葜皂苷元則是Na+-K+-ATP酶的抑制劑,因而可顯著改善甲亢患者的癥狀;知母能調節β-腎上腺能受體(β-AR)及MchoR調節機制的失衡,當它們出現反向變化時,知母能同時使它們向正常化轉化,從而使細胞功能異常得到糾正,因而可從細胞水平上平衡甲亢患者的甲狀腺癥狀,使T3降低,T4恢復正常;知母還能降低血清胰島素水平及胰島素抵抗,具有顯著的降血糖作用。茯苓所含茯苓素具有和醛固酮及其拮抗劑相似的結構,茯苓素可結合到腎胞漿膜醛固酮受體上,拮抗醛固酮活性,因而是一種醛固酮受體的拮抗劑。川芎所含川芎嗪可促進軟骨細胞分泌合成代謝因子,刺激細胞增殖和蛋白質合成;提高子宮孕酮受體特異結合量,降低卵巢內PGE2含量。使藥甘草可通過興奮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而具有皮質激素樣作用,其所含甘草酸有促皮質激素樣作用,甘草次酸、甘草酸等均有去氧皮質酮樣作用,甘草還能改善垂體-腎上腺素系統的調節作用。[7] 4.8.3 對心臟、血管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酸棗仁湯除對神經、神經內分泌的有功能影響外,還對心臟、血管、血流變學有積極影響,因而對心臟神經官能癥應有一定的治療作用。[7] 君藥酸棗仁水提物可直接作用于心肌細胞而具抗心律失常作用,其醇提取物可使以雙相性心動過速為主的心律失常轉為竇性節律;使心肌收縮力增強,微血管擴張;酸棗仁果肉提取液也有很強的抗心律失常作用;酸棗仁煎劑及果肉提取液具有顯著而持久的降血壓作用;酸棗仁總苷可顯著降低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而升高高密度膽固醇,從而具有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臣藥茯苓具有顯著的利尿作用,從而可有效地減輕心臟前負荷;茯苓多種提取物均能使心肌收縮力加強,心率加快。知母所含異芒果苷有明顯的強心利尿作用,其所含An-Ⅰ及An-Ⅱ則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佐藥川芎煎劑及川芎嗪是一種新的鈣離子拮抗劑,可通過交感神經間接興奮心臟β受體使心肌收縮力加強,同時川芎總生物堿及川芎嗪具有顯著的強心作用,使心肌收縮力加強、心率加快、心輸出量增加、周圍血管擴張、血壓下降、心腦血管血流量增加、微循環改善,并能顯著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脈血流,增加機體內源性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及水平,對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并能改善全血黏度,抑制血栓形成。使藥甘草所含甘草酸通過抑制補體反應,使相關聯的炎癥反應趨向緩解和靜止,脂質系統及肝功能改善,動脈硬化的病理過程被阻斷,而具有抗動脈硬化的作用;同時甘草酸可抑制磷脂酶A2的活性及血小板聚集,從而使溶酶體膜穩定,修復溶酶體的機能障礙,防止脂質沉積于血管壁而有抗動脈硬化的作用,同時甘草提取物還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甘草提取液有拮抗去甲腎上腺素作用,甘草酸靜滴可提高缺血再灌注大腦線粒體ATP酶、腦組織乳酸脫氫酶活性,減輕腦水腫。[7] 4.8.4 對免疫功能的影響君藥酸棗仁乙醇提取物能顯著提高單核及巨噬細胞吞噬功能,促進淋巴細胞轉化,增強遲發型超敏反應,促進溶血素抗體的生成,并拮抗環磷酰胺對遲發型超敏反應的抑制,其有效成分為酸棗仁多糖;酸棗肉多糖也能促進淋巴細胞轉化,促進抗體生成,拮抗放射線所致免疫損傷,并能顯著提高放射線所致WBC數降低。臣藥茯苓多糖具有增強體液和細胞免疫功能的作用,其所含茯苓多糖和羥乙基茯苓多糖體內及體外試驗均能增強細胞免疫反應,體外試驗可使淋巴細胞毒性增強20~28倍,羧甲基茯苓多糖能明顯增強特異性玫瑰花形成細胞數,而且其作用依劑量而增加;并能增強脾臟T細胞生長因子;茯苓多糖能使免疫器官胸腺、脾臟、淋巴結重量增加,增強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對抗氫化可的松對其的抑制,對抗60CO照射引起的WBC減少,增加ANAE陽性淋巴細胞數;茯苓素同樣能增強巨噬細胞功能,但對淋巴細胞轉化及抗體生成有抑制作用;茯苓煎劑還能使淋巴細胞轉化率顯著升高,使免疫球蛋白IgG含量升高。佐藥川芎所含阿魏酸對免疫系統有一定的調整作用,可提高7球蛋白及T淋巴細胞,對60Co、γ射線及氮芥所形成的動物損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川芎嗪能增強單核巨噬細胞吞噬功能,提高淋巴細胞轉化率,提高ANAE檢測陽性率,促進SRBC抗體的形成。使藥甘草所含甘草多糖對淋巴細胞有增殖作用,提高網狀內皮系統和單核細胞吞噬功能;甘草酸能使抗體產生顯著增加,增強網狀內皮系統活性并使胸腺和脾臟重量增加,甘草所含Lx可降低抗原量,使抗體產生受到抑制而顯示免疫抑制作用,并可抑制巨噬細胞的免疫反應;甘草甜素能抑制肥大細胞脫顆粒,抑制組胺釋放,而且有抗過敏作用,增強ConA誘導的淋巴細胞分泌IL-2能力;甘草次酸可升高T淋巴細胞比率,二草酸二胺可提高血清INF-α水平,β-甘草次酸是人體補體經典途徑的抑制劑。[7] 4.8.5 對腫瘤的影響君藥酸棗仁油灌服可使艾氏小鼠腹水癌生存時間延長。臣藥茯苓所含茯苓多糖及茯苓素有明顯的抗腫瘤作用,對肉瘤S180、艾氏腹水癌、鼻咽癌、胃癌、宮頸癌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茯苓多糖及茯苓素能抑制腫瘤細胞DNA合成,提高腫瘤內腫瘤壞死因子(TNFα)水平;茯苓素能與腫瘤細胞膜上核苷轉運蛋白結合,抑制核苷轉運,高濃度時使腫瘤細胞破壞;另一方面通過增強免疫功能,激活免疫監測系統而抑制腫瘤細胞增長,且與環磷酰胺、絲裂霉素、更生霉素、5-FU等抗癌藥合用時可明顯增強抑瘤效果,提高抑瘤率。惡性腫瘤與細胞膜鈉泵密切相關,知母是Na+-K+-ATP酶的顯著抑制劑,抑制鈉泵活性,有助于抑制癌瘤生長和宿主的存活;同時知母皂苷可調節癌發育基因表達的調節因子和抵抗力,對細胞有很好的修復作用。川芎所含川芎嗪能降低腫瘤細胞表面活性,改善血液流變學,使腫瘤細胞不易黏附停留而被殺死。甘草次酸鈉治療子宮癌、膀胱癌、直腸癌的療效超過了氨甲蝶呤,長春新堿、5-FU等常用抗癌藥的療效,甘草酸對肝癌、艾氏腹水癌、吉田肉瘤細胞均能產生形態學上的變化。[7] 4.8.6 抗炎、抗氧化作用君藥酸棗仁水提液能抑制炎癥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強,消除水腫,抑制肉芽腫生成;酸棗仁煎劑可明顯降低血清MDA含量,使SOD顯著升高,并能增高腦組織的SOD及LDH活性,減少腦組織含水量及MDA含量;其抗脂質過氧化作用隨藥物濃度增高而增強。佐藥川芎能抑制腦水腫、抑制結締組織增生,有抗維生素E缺乏的作用,維生素E是自由基的有力清除劑;其所含阿魏酸鈉對自由基有明顯的清除作用,對水溶體系產生的氧自由基和羥自由基有直接捕獲和清除作用。臣藥茯苓所含新型羧甲基茯苓多糖具有抗炎作用,并能改善炎癥的全身癥狀。知母所含芒果苷有顯著的抗炎作用,對炎癥的滲出、水腫、肉芽腫均有抑制作用;使藥甘草具有解百藥毒作用,甘草酸及甘草次酸能抑制自由基及過氧化脂質生成,具有顯著的抗氧化作用;甘草具有保泰松和氫化可的松樣抗炎作用,其有效成分為甘草酸和甘草次酸,二者對炎癥的Ⅰ、Ⅱ、Ⅲ期都有抑制作用,還能抑制變態反應性炎癥如Arthus現象及Schuartzman反應。[7] 4.8.7 對消化系統功能的影響臣藥茯苓所含新型羧甲基茯苓多糖能減輕肝損傷及代謝障礙,降低ALT,連續給藥可明顯加速肝臟再生速度,使肝臟重量明顯增加,同時能促進肝纖維組織吸收,降低肝硬化患者肝內膠原含量,使尿羥脯氨酸排出增多,使肝硬化顯著減輕;茯苓煎劑可降低胃液酸度而具有抗潰瘍作用,對腸管有松弛作用。知母煎劑對胃潰瘍也有顯著抑制作用。使藥甘草對多種原因引起的肝損傷均有保護作用,其所含甘草甜素能明顯減輕肝細胞壞死和脂肪變性,并能減輕組織間質炎癥反應,抑制肝纖維再生,從而降低肝硬化發生率;甘草酸及甘草次酸能抑制自由基生成和過氧化脂質,表現出顯著的抗氧化作用,并能抑制細胞死亡最終階段的Ca2+內流;甘草酸可直接抑制磷脂酶A2,從而穩定溶酶體膜,減少各種蛋白酶的釋放,因而可改善肝功能,甘草還有罌粟堿樣解痙能力,能抑制胃腸平滑肌的運動,解除胃腸痙攣;同時甘草抑制胃酸分泌,可使胃液酸度、胃液量明顯降低,具有抗潰瘍作用;甘草水提取物能增加胃黏膜細胞的“己糖胺”成分,增加具有黏膜保護作用的內源性前列腺素的合成與釋放,保護胃黏膜不受損傷;同時甘草對胃蛋白酶有抑制作用,而且能促進胃黏膜液的分泌和胃上皮細胞的生存時間延長,因而對胃黏膜具有顯著的保護作用。這些作用對神經衰弱、更年期綜合征等所伴有的消化道功能異常有積極治療作用。[7] 4.9 歌訣酸棗仁湯治失眠,川芎知草茯苓煎;虛煩眩暈心悸汗,養血安神除熱煩。[7] 4.10 出處5 《圣濟總錄》卷三十一方之酸棗仁湯5.1 方名5.2 組成酸棗仁(炒)3兩,麥門冬(去心,焙)2兩,地骨皮(銼)1兩。 5.3 主治《圣濟總錄》卷三十一方之酸棗仁湯主治傷寒后,虛煩不得眠睡,頭目昏眩。 5.4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3片,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5.5 制備方法上為粗末。 5.6 出處《圣濟總錄》卷三十一 6 《圣濟總錄》卷三十二方之酸棗仁湯6.1 處方酸棗仁(微炒)二兩,人參一兩,石膏、桂心、知母、炙甘草各半兩,赤茯苓(去黑皮)七錢半[8]。 酸棗仁(微炒)60克 人參30克 石膏(碎)15克 赤茯苓(去黑皮)22.5克 桂(去粗皮)15克 知母(切,焙)甘草(炙)各15克。 6.2 功能主治《圣濟總錄》卷三十二方之酸棗仁湯主治治發汗后,不得眠睡,或虛勞煩擾,氣奔胸中不得眠。 酸棗仁湯治發汗后,不得眠睡;或虛勞煩擾,氣奔胸中不得眠[8]。 6.3 用法用量6.4 出處《圣濟總錄》卷三十二 7 《圣濟總錄》卷八十三方之酸棗仁湯7.1 方名7.2 組成酸棗仁(炒)2兩,薏苡仁(炒)1兩半,人參3分,茯神(去木)1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 7.3 主治《圣濟總錄》卷八十三方之酸棗仁湯主治風毒散攻,下焦冷注,四肢疼痛,腳膝(疒帬)痹;及風邪干臟,心神恍惚,筋脈拘攣。 7.4 用法用量每服4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熱服,日3次,不拘時候。 7.5 制備方法上為粗末。 7.6 出處《圣濟總錄》卷八十三 8 《圣濟總錄》卷八十九方之酸棗仁湯8.1 方名8.2 組成酸棗仁(生,研)1兩半,羌活(去蘆頭)1兩半,杜仲(去粗皮,酥炙)1兩半,五加皮1兩半,萆薢1兩,桂(去粗皮)1兩,茯神(去木)3兩。 8.3 主治《圣濟總錄》卷八十九方之酸棗仁湯主治腎風勞,兩骽冷痛,腰脊不可俯仰,行履不得。 8.4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入竹瀝1合,煎至1盞,去滓,空心溫服。 8.5 制備方法上為粗末。 8.6 出處《圣濟總錄》卷八十九 9 《圣濟總錄》卷一五六方之酸棗仁湯9.1 方名9.2 組成酸棗仁(炒)2兩,芍藥1兩,防風(去叉)1兩,柴胡(去苗)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犀角(鎊)1兩,五味子1兩,甘草(炙)1兩,人參1兩,檳榔(銼)1兩。 9.3 主治《圣濟總錄》卷一五六方之酸棗仁湯主治妊娠煩懊虛悶,四肢疼痛,不睡。 9.4 用法用量每服5錢,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9.5 制備方法上為粗末。 9.6 出處《圣濟總錄》卷一五六 10 《證類本草》卷十二引《胡洽方》之酸棗仁湯10.1 方名10.2 組成酸棗仁2升,茯苓2兩,白術2兩,人參2兩,甘草2兩,生姜6兩。 10.3 主治10.4 用法用量以水8升,煮取3升,分4服。 10.5 制備方法上切。 10.6 出處11 方出《證類本草》卷十二引《簡要濟眾方》,名見《圣濟總錄》卷四十二方之酸棗仁湯11.1 方名11.2 別名生棗湯 11.3 組成11.4 主治方出《證類本草》卷十二引《簡要濟眾方》,名見《圣濟總錄》卷四十二方之酸棗仁湯主治膽風毒氣,虛實不調,昏沉睡多。 11.5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水7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11.6 制備方法上為粗末。 11.7 附注生棗湯(《馮氏錦囊·雜癥》卷十二)。本方方名,《醫方類聚》引作“酸棗仁散”。 11.8 出處12 《景岳全書》卷五十三方之酸棗仁湯12.1 方名12.2 組成12.3 主治《景岳全書》卷五十三方之酸棗仁湯主治病后氣血俱虛,內亡津液,煩熱,諸虛不眠者。 12.4 用法用量12.5 出處《景岳全書》卷五十三 13 《醫宗金鑒》卷五十五方之酸棗仁湯13.1 方名13.2 組成當歸、白芍(炒)、生地、茯苓、酸棗仁(炒)、知母(炒)、黃柏(炒)、五味子、人參、黃耆(炙)。 13.3 主治《醫宗金鑒》卷五十五方之酸棗仁湯主治心虛,陰氣不斂,盜汗,睡則多驚。 13.4 用法用量水煎服。 13.5 出處《醫宗金鑒》卷五十五 14 方出《本草綱目》卷三十六引《簡便方》,名見《增補萬病回春》卷四方之酸棗仁湯14.1 方名14.2 組成14.3 主治方出《本草綱目》卷三十六引《簡便方》,名見《增補萬病回春》卷四方之酸棗仁湯主治睡中汗出,多睡及不睡。 14.4 用法用量每服1錢,米飲調下。 14.5 制備方法上為末。 14.6 附注本方用法,《增補萬病回春》作:水煎服。如不要睡,即熱服;如要睡,即冷服。 14.7 出處15 《痘疹心法》卷十二方之酸棗仁湯15.1 方名15.2 組成酸棗仁(去殼,取仁)、甘草(炙)、生地黃、梔子仁、麥門冬、人參、當歸身各等分。 15.3 主治《痘疹心法》卷十二方之酸棗仁湯主治痘疹太密,血虛,煩躁不得眠者。心肺虛熱,煩躁驚啼;痘疹血熱血燥。 15.4 用法用量15.5 制備方法上銼碎。 15.6 出處《痘疹心法》卷十二 16 《雜病源流犀燭·臟腑門》卷六方之酸棗仁湯16.1 組成酸棗仁、遠志、黃芪、蓮肉、人參、當歸、茯苓、茯神、陳皮、甘草、姜、棗[8]。 16.2 用法用量16.3 功效與主治治肝膽不足而善恐[8]。若心經有熱,加黃連、生地黃、麥門冬、木通[8]。 16.4 出處17 參考資料
|
|
來自: 健康使者846A > 《經方應用及扶陽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