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子玉 呂后在劉邦駕崩之后長期控制帝國政治是一個歷史事實,只是許多人并沒有細究過呂后在內有強大的功臣勢力、外有實力雄厚的諸侯王群體的嚴峻現實面前是如何長期駕馭帝國的。本質來說,呂后政治的成功并不是因為她皇太后的身份,也不是因為她和功臣的關系處理得比較好,根本原因還是,呂后長期控制著長安軍事,軍權才是呂后駕馭漢帝國這艘巨輪的根本支撐。 眾所周知,劉邦所建立的帝國是一個聯合帝國,是由擁有政治主導權、代表朝廷的漢國,關東的諸侯王和以列侯為主體的功臣群體組成的,這種形勢下,劉氏要想將皇權順利傳承進而形成統治慣性所面臨的挑戰是非常大的。 幸運的是,漢朝在劉邦生前就已經完成了權力交接,呂后由于長期坐鎮京師長安,憑借彪悍的個人能力和與功臣利益的深度綁定已經基本掌控了長安政治,劉邦去世之前,漢朝的一切政務都是由呂后所打理的。所以,劉邦駕崩之后,漢王朝很絲滑地就完成了從劉邦時代到呂后時代的過渡。 漢朝的第一次權力交接之順利在整部大歷史中都是比較少見的。 而呂后的歷史使命也很明確:繼續堅持劉邦生前所制定的“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政策;維護劉盈的皇權,培育、深化人們對于“漢即天下,劉氏即漢”的共識。 很明顯,在功臣勢力異常強大的情況下呂后要想做到后一點挑戰是非常大的。當劉邦駕崩之后,呂后和劉盈在功臣面前也只能采取守勢。 為了控制京師、駕馭帝國,呂后就必須掌握軍權,如此才能處于對功臣的優勢地位,所以,劉邦駕崩之后,呂后就任命妹夫樊噲為上將軍。 這里首先解釋一下西漢的上將軍。上將軍的地位在一般將軍之上,處于有權力指揮諸將軍的地位,京師的南北軍以及未央宮和長樂宮的衛尉都由上將軍統領。而現實又是,控制了兩宮的衛尉就保證了皇帝和太后的安全,控制了南北軍就能駕馭京師、帝國政治。 任何朝代,政治權力永遠都來自于軍事權力。 另外,西漢的上將軍一職不是常設職位,一般情況下,南北軍和兩宮衛尉軍由太尉統率,但在皇權交接等特殊時期會設上將軍一職以統率南北軍和兩宮衛尉。很明顯,這是為了保證皇帝對軍隊的絕對控制。 呂后呢,自然明白這一點,所以就任命自己的妹夫樊噲為上將軍。雖然樊噲也是功臣的一員,但其第一身份屬性首先是和呂氏的姻親關系,早在劉邦在世時,外界就認為樊噲屬于呂氏的核心成員,劉邦甚至要殺了樊噲就足以說明。所以,呂后任命樊噲為上將軍就是很自然的事。 雖然史書沒有明確記載呂后是何時任命樊噲為上將軍的,只是在西漢朝堂討論如何應對匈奴挑釁時才給樊噲的名字之前加上了“上將軍”的標簽,但按照常理,呂后肯定是在劉邦駕崩之后馬上就任命了樊噲為上將軍。太尉周勃呢,也只能被邊緣化。 漢惠帝六年(前189),樊噲去世,朝廷時隔七年再次設置太尉一職,以周勃為太尉。之所以此時重用周勃而沒有用呂氏的人是因為,此時的惠帝已經成年,也基本坐穩了皇位,在這種情況下,呂后可以將軍權交給功臣,實現和功臣的和平相處。 如果局勢能夠按照正常邏輯發展,隨著漢惠帝政治經驗的逐漸成熟、對朝局的控制力度越來越強,呂后就可以順利將權力移交給兒子,然后劉氏就能逐漸形成對天下的統治慣性。呂后呢,也能以一個相當正面的形象留在歷史中。 可令所有人意外的是,惠帝卻在一年后(前188)突然駕崩,導致呂后好不容易才理順的政治秩序又混亂、緊張起來,更重要的是,此時的軍權還掌握在太尉周勃手里。 ![]() 周勃當時是太尉 圖源/網絡 呂后在掌握帝國權力的合法性被稀釋而又沒有軍權的情況下自然是緊張到了極點,具體表現就是,在兒子的葬禮上干哭,沒眼淚。這一幕被張良的兒子張辟疆給敏銳地捕捉到了,于是就主動和丞相溝通:“太后哭得一點都不傷心,你知道原因不?” 丞相曰:“何解?” 辟疆回答:“帝毋壯子,太后畏君等。” 對于如何緩解大臣和太后之間的緊張關系,辟疆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君今請拜呂臺、呂產、呂祿為將,將兵居南北軍,及諸呂皆入宮,居中用事,如此則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脫禍矣。” 于是呢,丞相就按照辟疆的建議照做了,然后呂后她就毫無壓力地釋放自己的情緒,盡情輸出由悲傷情緒所生成的眼淚。 可見,這又是西漢初年的一個特殊時期,呂后必須保證對軍權的掌握才能保證對政治的掌控。 根據有關學者推測,呂氏子弟當時并沒有直接掌握軍權,而是由和劉氏、呂氏都有一定關系的劉澤出任大將軍一職。劉澤是劉邦的遠支宗族,是呂后的外甥女婿,由他來出任大將軍一職各方都能接受。 和樊噲一樣,劉澤出任大將軍的具體時間史書并沒有明確記載,但按照正常邏輯,劉澤一定是在惠帝去世之后的敏感時刻就出任了這一職位。 此時,身為太尉的周勃再一次被邊緣化。 此后,在特殊時期設置上將軍一職就成為了西漢的慣例。武帝之前,帝國在皇帝駕崩、新皇即位的敏感時刻一般都會任命親信為上將軍以穩定局勢。 總結呂后執政的十五年(前194—前180),樊噲擔任了六年時間的大將軍,周勃以太尉的身份掌控軍隊兩年,劉澤擔任了七年時間的大將軍。帝國的軍權基本上都是呂后通過任命心腹為大將軍來間接掌握的,從而時刻牢固地控制著帝國的政治。 由于惠帝的早逝,之后的皇權又經歷了少帝劉恭到劉弘的洗牌,且劉弘還是個孩子,所以,劉氏皇權的權威并沒有確立起來。 因此,呂后在去世的時候就不得不考慮如何維護劉氏皇權的重要問題,但是在呂氏核心人物相繼去世的情況下呂后也根本無人可用,就連劉澤,呂后也不能完全信任,將其外遷為瑯琊王。 在無牌可出的情況下,呂后就只能重用她那不成器的侄子。公元前180年,呂后在駕崩之前做了這樣的安排:“令趙王呂祿為上將軍,軍北軍;呂王產居南軍。” 也就是將南北軍的軍權進行分割:由呂祿統率北軍和未央宮衛尉;由呂產統率南軍和長樂宮衛尉。 這里必須強調一下,南北軍和衛尉軍是不同性質的軍隊:衛尉軍負責長樂宮和未央宮的守衛工作;南北軍是京師的守備軍。南北軍的稱呼也是以他們所駐扎的位置所命名的,南軍居南,北軍居北。 此時的南北軍之所以分別駐扎在長樂宮和未央宮附近是為了彌補衛尉軍防衛功能的不足,因為,漢朝初年的長安城是沒有城墻的。而北軍護衛皇帝所在的未央宮又說明北軍比南軍更加重要。 至于呂后為何要將南北軍的軍權進行分割又是因為,在她這位強勢人物去世之后,帝國的政治局勢必然異常復雜,為了維護劉盈兒子的皇權,呂后就必須以呂祿和呂產的合力來控制兩宮和南北軍。 還有,呂祿是上將軍、呂產是相國,分別控制著帝國的軍政,如此就能最大程度確保呂后所設計的政治秩序的繼續運行。 這里也必須強調一點,當時的上將軍在地位上是在相國之上的,這也是呂后在以呂氏腹心人物為上將軍的情況下能夠控制外朝的核心原因。 但即使如此,呂后還是不放心,因此特意交代呂祿和呂產:“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為變。必據兵衛宮,慎毋送喪,毋為人所制。” ![]() 呂后對于呂氏的前途其實也比較悲觀 圖源/劇照 但呂祿和呂產怎么可能是周勃這些跟隨高帝劉邦九死一生打天下的人的對手呢,呂后去世之后,太尉周勃就先奪了呂祿的北軍軍權、控制了未央宮衛尉,進而控制了少帝和帝國的政治中心。接著,周勃又派朱虛侯劉章誅殺了在未央宮宮外徘徊的南軍的長官呂產并迅速前往長樂宮誅殺了長樂宮衛尉呂更始。 這理解釋一下呂產為什么不能進入未央宮。周勃在掌控了北軍的軍權之后就交代未央宮衛尉,“毋入相國產殿門”,所以,當呂產想前往未央宮控制皇帝時就被未央宮衛尉擋在了門外,然后就被劉章給殺了。 可見,呂產當時最成熟的做法就是前往長樂宮掌控南軍,以南軍和功臣對峙,進而談判,因為,周勃當時也忌憚南軍的存在,認為只在掌控北軍的情況下還不足以完勝呂氏,控制局勢。 而呂產呢,居然主動送上門來了,劉章在殺了呂產之后就強行坐上了持有皇帝符節的謁者的車前往長樂宮殺死了長樂宮衛尉呂更始,掌控了南軍的軍權。 從劉章進入長樂宮必須憑借皇帝的符節,和之前周勃借用少帝的名義從呂祿手里騙取上將軍之印也能看出,呂后當時已經基本確立了劉盈兒子作為皇帝的權威,如果她能再多活幾年,很可能就沒有之后的一系列亂局。 只能說,呂后之死是漢帝國歷史出現重大轉折的一個變數。但是呢,人最不能控制的就是自己的生命周期。 自此,功臣已經完成了政變的關鍵步驟,剩下的只是對呂氏勢力的清洗。 總之,呂后的權力是通過任命心腹出任上將軍一職、以對軍隊的絕對掌控實現了對帝國政治的控制,功臣也是在呂后去世之后對軍權的成功爭奪進而實現了政變的成功。 任何時候,軍權都是政治權力的支撐。 寫文不易,看完記得點個“贊”。謝謝! / 推薦閱讀: / 點擊下方名片關注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