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該玩玩,從初中就一直玩,發現只要控制,對核心目標沒有太大影響。最近把王者刪了發現不得勁,又下回來了,累了就玩兩把。不影響最終目標的前提下,自己怎么舒服怎么來。” 從這個表述中,可以看到一種“回避”,一種該玩玩的心態。 如果你已經完成學生到社會人的身份轉變,看到“越會玩,越容易成功”,理解的可能就是: “不敢玩的大概率是焦慮驅動的,我以前不敢玩主要就是怕,怕浪費時間、怕自己不進步、怕自己落后。 結果大多數時候都是看起來挺忙,但是屬于淺表層活動,沒有深入。 因為焦慮驅動的本質是怕,深入的時候會碰到細節、碰到混亂,也會怕,怕自己搞不定、怕自己做失敗了、怕做失敗了別人嘲笑等等,所以就找到了一個既能安慰自己、又不用面對徹底失敗的方式,那就是一直在淺層折騰,看起來很忙、很努力,實際上沒有深耕、沒有積累。” 從這個表述中,可以看到一種“深度思考”,一種理性玩的心態。 其實“越會玩,越容易成功”這個觀點來自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斯蒂芬·吉利根。 他要說的玩,關鍵是讓身體動起來,是要讓你自己再次感受你身體當中的活力。 會玩才能享受生活,才有好的想法,要想成功,必須學會玩,像個小孩子在草地上打滾一樣玩。 長大以后,被學校、被職場規訓,我們忘了怎么玩、忘了怎么開心、忘了在工作之余怎么享受生活。 最后你會發現會玩居然這么難。 比如,寫作太累了,我寫了那么多年了,不想寫了,想招幾個寫手替我寫。 比如,我不想親自寫課了,招課程編輯幫我寫。 比如,我自己不想直播了,招人替我直播。 比如,招人太麻煩了,我招個人專門給我招人。 比如,自己做流量、做產品、做運營、做團隊,太累了,我全部都跟別人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