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旅行,由喀納斯至禾木村的一路,是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景觀大道。草原、杉林、溪流、羊群,還有不時點綴其間、炊煙裊裊的氈房,讓人恍惚置身于一幅大自然隨手繪就的油畫之中。等到了禾木村,這個圖瓦人聚居的小村落,真讓人如同進入世外桃源一般。一幢幢不加修飾的小木屋,保留著原木的顏色,略顯雜亂卻讓人一眼看上去格外舒服地平鋪在河谷的平原上,禾木河清澈又迅猛地穿境而過,河對岸,成片的樺樹林正長得郁郁蔥蔥。而在人家的庭院里,百日菊,格桑花,蒲公英,野百合,還有那么多叫不出名字的花,散落在木屋旁圍欄里,五顏六色,五彩繽紛,在大自然中盡情釋放自己的生命。一切都沒有人工雕琢的痕跡,一切都顯得非常樸素,而正是這份樸素,卻擁有著最能打動人心的力量。 大地樸素而生長萬物,卑下而養育眾生。自然風景沒有過多的包裝,卻以本來的樣子動人心魄。美學家宗白華說過中國文學大體上分為兩路,一路是金派,咄咄逼人,急功近利,轉瞬即逝。一路是玉派,含蓄蘊藉,謙沖雅靜,盡得風流。宗白華說,莊子、蘇軾的詩文,俱是玉質文章。玉者,有光卻抑光,別人看得見溫潤,看不到耀眼。而這大概也正是對樸素之美的最好詮釋。由此,聯想到我們的語文課堂,很多時候,一節樸素的語文課,化繁為簡,藏巧于拙,讓教學回歸到最基本的東西,反倒能夠讓學生有更多的收獲,得到更加內在而又積極向上的力量。 著名特級教師賈志敏老師曾上過一堂習作課,也許是對“樸素”的課堂教學最恰當的演繹。上課伊始,賈老師極其認真地在黑板上寫下“童話”兩字,并指導學生輕聲地、干脆地讀好這兩個字。賈老師告訴學生,每則童話都告訴人們做人的道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惡。但童話是作家寫的,如果有豐富的想象力,你們也能寫出精彩的童話。當學生對童話充滿期待時,賈老師卻讓他們聽寫“冬天快要到了”“小松鼠一家”“核桃”“倉庫里堆滿了核桃”“哈哈”等語句,聽寫過后讓學生朗讀、評議書寫和再次朗讀。接著,順著學生的“浮想聯翩”,一起編一個關于松鼠和核桃的故事。當學生的故事講到“哈哈,今年過冬我們不愁啦!”時,賈老師用一句“一天,小松鼠到倉庫一看,就大叫起來:'不好了,不好了,出大事了!’”接下去,松鼠一家會怎么樣呢?賈老師問學生,學生也在問自己。于是,課堂便在學生的聽、說、讀、寫中繼續進行著。隨后的習作,學生對松鼠的關切、同情,對動了松鼠核桃的“人”的憤怒、質問,對事情本身的關注和思考,都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規范的表達練習之中。在習作講評環節,賈老師帶領學生充分實踐“文章不厭百回改”,學生語感能力在讀、評、改中不斷得以歷練,賈老師的每句話、每個動作、每個眼神都體現著對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愛。 我們回首細看賈老師的這堂《誰動了松鼠的奶酪》習作課,非常簡單,非常樸實,卻蘊含著賈老師爐火純青的教學藝術: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培養,貫穿于課堂始終,這就是扎扎實實的語文實踐;一字未宜忽,好文章是改出來的,學生在老師講評指導中感受什么才是“語言的推敲和錘煉”;教作文就是教做人,對松鼠的“核桃”丟失的關心,到對動物生存環境的關注,體現了對學生品質修養的培養。簡潔務實,樸素智慧,這樣的課堂,就憑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上出獨特的韻味與魅力,回歸語文教學的本真,擁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大鋼琴家霍洛維茨說:“我用了一生的努力,才明白樸素原來最有力量。”少一些花哨的噱頭,少一些與語文學習本身無關的花樣和包裝,以語文的方式教語文,讓我們的語文課樸素如玉,潤澤內斂,自然平實,就像賈志敏老師的課堂教學這樣,這也應是我們對一節好課境界的不懈追求。 |
|
來自: 新用戶5345BAE7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