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普通人總希望社會穩定,政治安寧,人人安居樂業,對未來有期望,對現在有滿足和幸福感。這是人類社會以來,每個時代都想追求的理想狀態。可歷數每個時期,幾乎沒有那個時候實現過這種理想。堯舜禹好像無限接近了,但仍不是那么盡善盡美。所以每個時代有識之士都在呼吁儒家“為政以德”的思想,希望執政者能“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希望不依附法律法規來實現政治的清明。 但現實總是與理想遙不可及,理想總是理想,想變成現實無疑比登天還難。每個時期即使有最嚴苛的法律法規制約,仍改變不了一些為非作歹者以身試法甚至知法犯法,根本不把法律放在眼里,肆意踐踏法律的尊嚴。而在這其中,最可怕的是執法者知法犯法,嚴重破壞司法環境和政治生態以及社會風氣,讓一方之地變得漆黑。老百姓怨聲載道,領導干部相互猜忌,社會層面暗流涌動,似不可縛住的蒼龍,任其興風作浪。 執法者知法犯法文藝作品多有反映,但往往現實更波譎云詭,更殘酷,更觸目驚心。在今天弘揚主旋律的大環境下,能“敢于刀刃向內,敢于刮骨療傷,敢于壯士斷腕”,敢于揭露自身問題的一些文藝作品出現不禁令人為之一振。近期播出的幾部反映檢察官的電視劇,如《以法之名》、《巡回檢察組》、《九部檢察官》等,很好地切入此類題材,為我們展現了執法者不為人知的形象。 說說《以法之名》,劇情內容可以百度,我看到《人民日報》是這樣評價這部劇的: 《以法之名》將懸疑敘事扎實地建立在規定情境中人物的行為邏輯上,建立在政法系統的運行規則上,既直接融入“辯護律師當庭翻供”等高烈度的戲劇沖突中,也巧妙地體現在人物臺詞、眼神、微表情“表面沉穩”的弦外之音里。相比同樣運用了懸疑敘事的《人民的名義》《破冰行動》等劇集,《以法之名》聚焦小城市政法生態,離觀眾相對更近。觀眾更容易代入自己對職場規則與人情世故的感受,作品的懸疑敘事因此更加引人入勝。該劇將懸疑敘事帶來了人物前與后、表與里的反差,豐富了人物層次,提高了作品的可看性。錯綜復雜的故事,將司法實踐“是黑惡一個不漏,不是黑惡一個不湊”“檢察官同流合污是貪污重罪,隨波逐流是瀆職犯罪”等法治理念具體而微地呈現出來,表達出“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也展現了檢察偵查工作嚴懲司法腐敗、維護司法公正的重要意義。這種充滿戲劇張力的呈現,能夠將觀眾對法治的思考引向深入。 ![]() 作為一名觀眾說對“法治的思考引向深入”有點拔高了普通觀眾的審美水平,但整部劇看下來,也還是有些感受的。比如劇情,編排還是很不錯的,結構緊湊,懸念疊起,在一定程度上基本還原了檢察官這個特殊群體的工作和生活的狀況,較好地反映了他們的精神面貌。 幾個人物,張譯飾演的洪亮,海東省檢察院第十一檢察部檢察官,專門負責司法工作人員職務犯罪偵辦。張譯一貫的表現中規中矩,張馳有度,很好地把握住了洪亮這個角色。李人駿,東平市人民檢察院代理檢察長,李光潔扮演,角色力道掌控較好,表現細膩、穩定。還有鄭雅萍(蔣欣演),蘭景茗(劉佳演)等角色把握都不錯,本人不是專業的影評人,不作過多評論。 那么感受是什么呢?我們從《人民日報》的評價一一敘述。 一、“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檢察官的權力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如果他們貪贓枉法,不僅可以讓案件按照他們的方向走,而且可以做得天衣無縫,讓人找不出錯誤,更談不上破綻和瑕疵了。“萬海涉黑案”得以復查,與檢察官角色的正直和執著有很大關系。 一個檢察官,如果沒有認真負責的態度,完全憑借公安遞交的材料也可辦成一樁案件,但里面的“公平正義”就不好說了。喬振興為什么會受到迫害?原因在于他對送上來的材料以一個檢察官的專業提出質疑,打亂了他人精心布置的陰謀。如果沒有鄭雅萍,沒有洪亮,沒有他們秉持正義,“萬海案”就成了檢察院辦成的鐵案,也許還可能成為全國借鑒的模板。 作為執法者,維護公平正義固然義不容辭,也是心底堅守的原則之一。然而,畢竟他們個人的能量有限,在受到困難阻撓時,他們雖然心有不甘,但還是不得不選擇妥協。他們再正直,再執著,在某些東西面前,他們的能力還是微不足道的。本劇結局雖然是圓滿的,但如果沒有其它的巧合,結局無疑是缺憾的。現實不是藝術作品,存在的缺憾太多太多,這需要全社會的努力,雖然這種情況在慢慢好轉,但仍免不了有瑕疵的存在。那人民群眾如何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雖然這世間沒有絕對的公平正義,但如果連法律保護下的公平正義都做不到,那社會的穩定,人民的幸福從哪里來?首先是執法者心中有公平正義,而且無畏險阻至死不渝。理想狀態是這樣,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如果一旦有私心,有利益誘惑,有困難羈絆就難說了。 ![]() 二、“檢察官同流合污是貪污重罪,隨波逐流是瀆職犯罪”,作為一個社會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責,有對行為后果的承擔和具體事務的職權劃分及道德義務的履行。執法者與老百姓不同,他們在處理案件時可以左右他人命運,理應勤政、廉潔、自律,目的是秉公執法,不給他人造成不公和傷害。所以同流合污當然是犯罪,而且隨波逐流也是犯罪。 我們老百姓可能不清楚執法者犯罪的比例,總是把他們想象成正義的化身、人民的衛士,可是從公開報道的資料得知,過去我們存在相當數量的不當案件。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陳永生對《中國新聞周刊》提供了這樣一組數據:2003年,全國檢察機關糾正偵查階段違法案件的數量為8334件,2013年增加到72718件,2023年則增加到52.6萬件。陳永生說:“數量的激增,一方面說明檢察機關加大了糾正力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案件在偵查階段發生的問題越來越多。建立獨立檢察偵查機構,加大對刑事訴訟尤其是偵查階段違法行為追究刑責的力度是有必要的。” 不可謂不觸目驚心,當有這么多的不當案件出現,給社會造成多大的惡劣影響,給人民群眾造成多大的傷害和痛苦。現階段,此類情況正慢慢得到好轉,但不否認依然存在此類情況。所以法治的道路任重而道遠,同樣需要全社會的努力。 李人駿有錯沒有?蘭景茗有錯沒有?還有那個洪亮的岳父有錯沒有?有人說過,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作為執法者,不得不謹慎! ![]() 三、“是黑惡一個不漏,不是黑惡一個不湊”,這樣的話不能當作口號,要實實在在落實到每一個地方。作為執法者,實事求是很重要。實事求是很容易,但要做到卻很難。一個很容易能做到的事為什么做不了?因為有些事不能放到太陽底下。黑惡是怎么來的?一定和執法者沒有實事求是懲治打擊有關系。他們是怎樣發展壯大的?因為沒有執法者的懲治打擊,有些反而得到了保護。 萬海案是什么?是湊出來的黑惡案。既然是湊數湊出來的,那肯定存在執法者貪贓枉法,或者對方有更大的保護傘。近期二十屆中央第六輪巡視將對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常規巡視,并會同有關省委巡視機構對10個副省級城市開展聯動巡視。隨著反腐巡視工作的繼續深入,社會將迎來一個更加清朗的生態空間。但我們要堅決杜絕湊數現象,不能因為有“KPI”的指標考核而湊數完成工作目標。這樣不僅讓廉潔自律者痛心,也讓作奸犯科者躲在一邊暗笑,一旦他們成了漏網之魚,危害更大。 老百姓希望,反腐一直在路上,要深挖干部隊伍中漏網的貪贓枉法者,讓吏治工作“不漏”也“不湊”,真正達到整治的目的和效果。在劇中,萬海、張文菁都擔心指導組“怎么查?查不查得下去?能查到什么程度?”這也是老百姓的擔心,希望讓老百姓的擔心變成放心。 劇中有些臺詞不敢深挖,涉及敏感,在今天能播出,實屬罕見。當然主旋律的片子一般審核不會有太多問題,但展示得有多深入憑各人理解了。在今天,能有這樣的片子播出,確實展現了我們從嚴治黨,從嚴治國的決心。“恭己正南面”是理想,“為政以德”也是理想,它不是沒有實現的可能,只要我們一起努力,一點一點變好它就是在實現的路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