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4日,收藏家劉鋼、陳育夫婦將其數十年珍藏的630種、共計3026冊(幅)珍貴古籍、輿圖及相關書籍,無償捐贈予國家圖書館。其中包括挑戰地理大發現傳統敘事的《天下全輿總圖》,用地圖視覺奪回長期被歐美主導的話語權。 劉鋼、陳育夫婦也在私人藏納走向公共財富的過程中給出了“為何而收藏”的堅定答案:收藏的回報,叫“未來”。 以下是“鳳凰藝術”為您帶來的現場報道。 ![]() 劉鋼,中國大陸當代藝術收藏的先行者。今天,他的名字重回公眾視野,卻與收藏無關,而是源于一次捐贈。 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一場捐贈儀式正在發生。 ![]() ▲ 收藏家劉鋼、陳育夫婦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捐贈儀式現場捐贈《天下全輿總圖》 2025年8月4日,收藏家劉鋼、陳育夫婦,將其歷經數十年悉心收集、珍藏的630種、共計3026冊(幅)珍貴古籍、輿圖及相關書籍,無償捐贈予國家圖書館。這批文獻寶藏,時間跨度綿長,內容包羅萬象,精粹匯聚于天文、地理、數學、哲學、中醫、養生、玄學等多個學術領域,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 ▲ 國家圖書館授予劉鋼、陳育夫婦捐贈證書 在這個人人皆捂緊腰包討生活的時期,為什么劉鋼會選擇“散盡千金”,無償將數千件藏品捐予國家? 這提醒著我們需要重新考慮一個問題——“為何而收藏?” 當收藏的意義愈發被簡化為投資回報率,藏品的價值也被錨定在市場價格上時,劉鋼與陳育用無償捐贈在“收藏能帶來多少經濟回報”之外給出了一個新的答案:收藏的回報,叫“未來”。 ![]() 在中國收藏界,能夠系統性地建立古代文獻專題珍藏的藏家本就屈指可數。 古代文獻收藏因其極高的經濟門檻、艱深的版本鑒定學問、嚴苛的保存要求以及狹窄的流通圈層,注定成為少數具備雄厚財力與深厚學養的精英方能涉足的領域。 ▲ 劉鋼陳育夫婦捐贈的藏品之一《禹跡圖》,我國現存最早石刻地圖之一 而在這一小眾群體中,像劉鋼、陳育夫婦這般,不僅珍本云集,更能以宏闊的學術視野梳理脈絡、構建起具有深刻思想內涵與文化洞察力的收藏體系的藏家,實屬鳳毛麟角。 而這恰恰折射出的劉鋼、陳育夫婦在長達三十余年的收藏歷程中所形成的獨特理解:把收藏當作學問一樣去琢磨。 ![]() ▲ 收藏家劉鋼、陳育夫婦與中國國家圖書館團隊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捐贈儀式現場觀看捐贈藏品 這特別呈現在劉鋼、陳育夫婦在此次捐贈的藏品中所包含的那幅曾震動國際地圖史學界、并挑戰或補充現有關于地理大發現、古代中國世界觀及中外交流史的傳統敘事的《天下全輿總圖》。 這幅落款為1976年仿照1418年明代地圖所繪的世界地圖是劉鋼于2001年在上海東臺路古玩市場所獲,發現之初劉鋼便被地圖上所標識的美洲與南美洲吸引——哥倫布1492年首次發現美洲已成為世界共識,若這幅地圖為真,那將改寫世界航海史。當即,劉鋼決定買下此圖。通過對航海路線、圖案標識、紙張印跡以及地圖來源的鑒別考證,劉鋼初步猜測這幅地圖的原稿應是鄭和下西洋時所繪制的一幅世界地圖。隨后便將其交予英國學者加文·孟席斯研究,最終被國際專家團隊確認為明代真跡。 ![]() ▲ 《天下全輿總圖》 2006年1月12日,英國《經濟學人》發表名為《或許,中國人擊敗了哥倫布》的文章說:“一張最近發現的古代地圖顯示,早在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前,中國人就已知道了這塊大陸。”文中所稱的古代地圖便是劉鋼所收藏的《天下全輿總圖》。 自此,《天下全輿總圖》在全球史學界、地圖學史界和漢學界引發了持續而激烈的爭論,并一躍成為世界范圍內最具話題性和研究價值的爭議性古地圖之一。圍繞其真偽、成圖年代、信息源流以及歷史背景的探究,構成了近二十年來國際地圖史學界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而除了《天下全輿總圖》,劉鋼、陳育夫婦捐獻的3000余件藏品共包括古籍、輿圖、外文善本三類。古籍以醫學養生、天文地理類為數最多,此外有數學、儒學、歷史、詩文集等類,其中明崇禎十三年(1640)吳興周中度刻本《詩集傳》未見他館著錄。 ![]() ▲ 劉鋼陳育夫婦捐贈藏品 中文輿圖包括天文圖、政區圖、海圖、地志圖、圖經等多個類別,外文輿圖大多為十九世紀銅版印刷的以中國及周邊區域為主體的政區圖,大部分為國家圖書館缺藏的稀見版本,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和文物收藏價值。 ![]() ![]() ▲ 劉鋼陳育夫婦捐贈藏品 其中《珠江口形勢圖》對中國大灣區的范圍劃定、《中國解放區現實圖像》所記錄的建國前夕解放區余游擊區的具體分布,以及大量書冊開本版式地圖所見證的中國地圖從手繪地圖向綜合性地圖冊的轉變,都呈現了極高的研究價值,
外文善本印制年代最早的為17世紀初,大多為18世紀或19世紀中葉出版,是國內海外中國學研究領域的有益補充,其中18世紀英國著名建筑師威廉·錢伯斯(William Chambers)所著的《中國的建筑、家具、服飾、機械和器皿之設計》(Desseins des edifices, meubles, habits, machines, et ustenciles des Chinois),是首部西方建筑師親歷中國的系統性記錄。 劉鋼在捐獻儀式現場也講述了自己與地圖收藏之間的緣分,從一開始出于“玩”的興趣,到后來愈發發掘出地圖、科技、航海、測繪背后與古代科技、中醫甚至于道教“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哲學之間的邏輯關聯。最后這樣一種“玩”的興趣推動著劉鋼走向了“研究”的道路,2009 年,他撰寫的《古地圖密碼》出版,引發學界熱議。 ![]() ▲劉鋼著作 《古地圖密碼》,2009 “我們古人通過自己的方法已經改變了對世界的認知方式,但現在這類地圖視覺上的認知卻被歐美話語權主導,但我始終相信,這種狀況終有一天會改變。所以我希望這些藏品的價值能被真正發掘出來。”這是劉鋼對這批地圖轉交給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研究的寄托。 在“故紙堆”中,劉鋼、陳育夫婦的收藏并非簡單的物件積累,亦或是買賣的投資,而是站在中國文明的立場上進行系統性、思想性的文化構建。他們為中國收藏界樹立了一種新的標桿:收藏應該是文化的守護、思想的創造。 而今,大量珍貴古籍、輿圖及相關書籍得以入藏國家圖書館這一國家級研究重地,無疑為國內外學者近距離、深入地研究其蘊含的豐富歷史密碼和多元文化價值,開辟了新的、更便捷的學術通道,有望推動相關研究邁向更深層次。 ![]() 劉鋼這樣一種研究型收藏體系的形成并非來自于藝術專業的學術學習,甚至劉鋼接觸收藏也是意外之喜。 ![]() 在藏家之外,劉鋼還有一個矚目的身份:“中國互聯網教父”。作為亞洲資本市場的著名律師,劉鋼于2000年設計的投資界著名的VIE結構,幫助如新浪、網易、搜狐等中國第一批互聯網公司得以海外融資上市。同時在2010年,劉鋼更獲得了國際著名法律評級機構錢伯斯頒發的亞洲律師界“終身成就獎”。 但在劉鋼看來,這些律師行業的成就都不及其收藏事業。 ![]() 劉鋼的藝術啟蒙,始于31歲那年一次赴英進修的偶然契機。在實習律所合伙人的邀請下,他走進了一座典型的歐洲古堡莊園。那滿墻的藝術品,讓他第一次真切感受到藝術與日常的無縫交融。而主人一句“沒有浪費的墻”(no wasted wall),更在他心中埋下了收藏理念的種子。 1993年,當拿到律所的第一筆分紅時,劉鋼決定買下他回家路上路過畫廊櫥窗里的那幅標價3000元的趙文生《豐收》,劉鋼的收藏事業自此開始。 ![]() ▲ 劉鋼的家 在30余年持續而專注的收藏實踐中,劉鋼讓“沒有浪費的墻”成為現實,將自己的家打造成了一座真正的私人美術館。從清代宮廷畫師郎世寧的皇妃肖像,到當代藝術家陳飛的“小時代繪畫”,更囊括林風眠、吳冠中、吳作人、劉小東等收藏,跨越三個世紀,四百余幅作品,劉鋼完成了以中國歷史為線索的收藏系統打造。 劉鋼曾在采訪中道出過其收藏之道:“我收藏藝術品,不僅要能看懂,而且還能從作品中找到感覺。藝術與文化、歷史關系密切。由于了解中國文化,熟悉中國歷史,自然也就更容易看懂中國藝術家的作品,更易于從中國藝術家的作品中找到感覺。” ![]() 從一開始的“盲選”,到后來惡補藝術知識,建立起自己的眼光,作品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始終被擺在劉鋼收藏標準的首位,“只收藏不投資”更成為其不變的收藏原則。在劉鋼眼里,收藏不僅是個人審美的積累,更是一部以中國歷史為線索、以藝術為載體的文化敘事。劉鋼的收藏,正如他當年所見的那座古堡,沒有一面墻是虛設的,每一幅作品都在講述著屬于這個時代的故事。 ![]()
五百余年前,明代巨賈項元汴以“天籟閣”為根基,匯聚顧愷之《女史箴圖》、李白《上陽臺帖》、蘇軾《赤壁賦》等千載藝術精粹,奠定后世故宮書畫收藏基石,更開創了中國系統性私人收藏傳統,其名與“天籟閣”遂成藝術史不朽豐碑。 劉鋼常說項元汴是自己的收藏偶像,并以其為標桿,進一步明確了自己為何而收藏的信念——在藝術品的甄選、梳理和推廣中對藝術史做出貢獻,并將自己的靈魂隨著藝術品一起融入歷史。 ![]() ▲ 中國國家圖書館授予劉鋼、陳育夫婦捐贈證書(自左至右分別為收藏家劉鋼、陳育、國家圖書館黨委書記、副館長,兼任中國圖書館學會理事長、中央和國家機關圖書館分會主任陳櫻、中國國家圖書館副館長,主要負責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建設、學術合作等工作魏崇 在捐贈儀式現場,國家圖書館黨委書記、副館長陳櫻出席并代表國家圖書館接受捐贈并頒發捐贈證書,表示將盡快完成這批文獻的整理編目,將其用于學術服務,助力于文史研究與文化傳承。 劉鋼、陳育夫婦的捐贈是建國后國家圖書館接收的極為重要且價值突出的私人捐贈,尤其在古地圖和專題文獻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這批珍貴文獻的捐獻,不僅極大地充實了國家圖書館的館藏體系,尤其在科技史、思想史及中外交流史等領域的文獻收藏方面實現了重要拓展。國家圖書館將其納入“古籍特藏”永久珍藏,進一步凸顯了這批文獻的獨特價值與深遠意義。 ![]() ▲ 捐贈儀式現場,劉鋼、陳育夫婦和中國國家圖書館團隊合影 國家圖書館黨委書記、副館長陳櫻更在捐贈儀式中承諾:“讓這批藏品真正“活”起來。” 當藏品從“私藏”走向“共享”,更意味著收藏讓藝術“物”的價值真正走向了“人”的精神價值的轉化。藝術品的本質絕非如貨幣般的可流通資產。若以“交換價值”為先,實則是對其精神內核的貶低。當一件藝術品被鎖進保險柜,深藏于地下室,其承載的對話與啟迪也隨之沉寂。 ![]() ▲ 劉鋼、陳育夫婦與國家圖書館黨委書記、副館長,兼任中國圖書館學會理事長、中央和國家機關圖書館分會主任陳櫻、中國國家圖書館副館長魏崇對談 這也揭示了一種超越個人擁有、超越市場邏輯的收藏真諦——為未來而收藏。 當凝聚著人類知識與審美的藝術品進入國家圖書館這樣的公共知識殿堂,也便意味著為它們找到了一個向時間敞開的歸宿。 ▲ 收藏家赫伯特與其妻子多蘿西 著名收藏家赫伯特曾說:“藝術不是冰冷勢力的財富,不是待價而沽的商品,是我們和藝術家在人間相遇,然后窺見了一眼星空。” 為未來而收藏,讓收藏走向所有求知者,成為無數公共精神財富之中的一份,在人類文明的星河中,這場跨越時空的相遇也在捐贈中不斷持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