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終于把住了20多年的老房子過戶給兒子,原以為要跑斷腿,結果跟著流程走下來比想象中順暢!作為剛辦完手續的“親歷者”,把實操細節整理出來,全是現場真實體驗,打算給子女過戶的家長一定要收藏—— 一、為什么選“買賣過戶”?不動產中心算完賬我服了 起初覺得贈與過戶更“親人間不扯錢”,結果咨詢后發現是大誤區! 用我家情況舉例(非具體數字,僅作邏輯參考): - 贈與過戶:需交3%契稅+公證費,若子女未來賣房,可能按差額征收20%個稅; - 買賣過戶:按評估價計稅,若房產滿5年且是家庭唯一住房,契稅可低至1%,還省了公證環節。 關鍵提醒:這里的“買賣”是走流程,無需真實轉賬!工作人員說父母子女過戶常這么辦,簽合同只是合規需要,別被“交易”倆字嚇退。 二、必備材料清單:這4樣少一樣辦不成,親測! 去之前列了清單,現場核對果然缺一不可,建議用文件袋分裝原件和復印件: ? 父母雙方身份證、戶口簿(戶口簿能直接證明親屬關系,不用額外開證明); ? 原房產證(我的老證還是房產證+土地證,工作人員說現在合并成不動產權證,舊證會被收回換新); ? 子女身份證、戶口簿(兒子已婚,兒媳到場了,工作人員說若不加配偶名字,她可不到場,但到場確認更穩妥); ? 婚姻證明(子女已婚需帶結婚證,證明財產共有人情況)。 實用提示:辦事大廳復印1元/張,我提前在家復印好省下20多塊,能省則省! 三、辦理流程實錄:從進門到拿證,像“抄作業”一樣清晰 1. 找準地方別跑錯:直接導航“XX區不動產登記中心”,現在房產過戶統一在這兒辦,別去老房管局。我在大廳自助機先查了房產狀態(確認無抵押才能過戶)。 2. 取號+填表,和銀行辦業務差不多: - 取號時跟工作人員說“父母子女房產過戶”,會給“存量房交易”窗口的號; - 等待時在大廳拿《存量房買賣合同》模板照著填,不會的地方問志愿者,他們很熟悉流程。 3. 簽字按手印環節,細節多到差點出錯: - 合同填完去窗口,工作人員反復核對身份信息,我和兒子在合同上簽了3次名,按紅色印泥手印(記得別涂指甲油,手印要清晰); - 現場拍照存檔,要求穿有領衣服,別戴帽子墨鏡,我穿polo衫,兒子穿T恤,工作人員說沒問題。 4. 繳費:花了1萬左右,每筆都有明細: - 契稅:按評估價×1%-3%(我家因滿5年唯一,適用1%稅率); - 印花稅:評估價×0.05%; - 登記費:80元(新證工本費)。 繳費可刷卡或手機支付,大廳有POS機,很方便。 5. 領證選郵寄,3天收到新證:工作人員問要不要郵寄(到付15元),我選了郵寄,第3天收到紫色封面的《不動產權證書》,舊房產證被收走了。 四、避坑提醒:這3個坑我差點踩進去,幸好問了工作人員 1. 先查房產狀態!有貸款必須先還清: 遇到鄰居沒查清楚,房子有貸款沒還,過戶時被卡住。工作人員說必須先去銀行解押,拿到解押證明才能辦,不然白跑。 2. 子女已婚的,配偶到場更保險: 兒子兒媳到場后,工作人員問是否加兒媳名字,我們沒加,但兒媳仍在相關文件簽字。后來知道,子女已婚時房產可能涉及夫妻共同財產,配偶簽字能避免后續糾紛。 3. 別信“口頭約定”,全要走書面流程: 看到一對老夫妻想讓女婿代辦過戶,女兒在外地回不來。工作人員說必須女兒本人到場,或去公證處辦委托書,口頭說沒用,法律只認書面文件。 五、寫在最后:從“我們的家”到“你安穩的窩” 回家路上跟兒子說:“我20多歲時擠在單位集體宿舍,你現在有了自己的房子。” 其實過戶的不只是房產證,更是父母想給孩子的一份踏實。 最后強調:各地政策有差異,我辦的是本地流程,建議大家辦前打當地不動產中心電話“區號+12345”咨詢,或在政務網查最新政策。覺得有用就收藏,有問題評論區問,知無不言~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