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靠近高認知的人,越會發現世界原來還有另一套運行方式。
有句話說得好:你所擁有的一切,不是靠努力爭來的,而是你站的位置允許你擁有的。
你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現象——
有人努力了一輩子,始終在為別人的安排打工;而另一些人,好像只是輕輕動了一下嘴,資源、人脈、機會,就從四面八方自己湊了上來。
看起來這是“命好”或者“運氣”,其實更多時候,是他們靠得夠近。 離權力近,離資源近,離真正懂得怎么玩這個世界的那群人,近。
一、越靠近權力的人,越容易看見“規則是人定的”
小時候我們學規矩,長大后我們守規矩,可誰能告訴你,這些規矩是誰定的?
我有個朋友,大學畢業后進了一個行業監管部門,三年時間,他最大的感悟不是業務成長,而是理解了一個詞:規則不是用來遵守的,而是用來設計的。
他親眼看到過行業里的新規怎么拍腦袋出臺,看到利益相關方怎么推動政策傾斜,也看到一些不動聲色的力量,如何在桌面之下,悄悄改寫一整個行業的“玩法”。
“你一旦看過一次權力運行的現場,你的人生坐標系就會被徹底重構。”他這樣說。
很多普通人之所以卡在原地,不是他們不夠勤奮,而是從一開始,他們就在一套別人寫好的游戲規則里較勁,幻想著憑借“表現”贏得公平。 可他們不知道,真正制定規則的人,從來不會和你玩“公平”。
他們只關心,誰能動筆寫劇本。
二、越靠近資源的人,越有“調度一切”的能力
你以為的“資源”,可能是一張銀行卡的余額,是房產車產,是手里的證書。
可在真正調度資源的人眼里,那些不過是工具。他們擁有的核心能力,是“我不需要親自做,但我能找到人來做?!?br> 之前接觸一個做平臺生意的創業者,他說了一句話我一直記得:“一個人牛不牛,不看他能干多少事,而是看他能調動多少人的能力,為他干事?!?br> 他接項目從來不思考“我行不行”,而是“誰能搞定”。 誰在這個領域最專業,誰和他有合作意愿,誰能調動渠道,誰愿意分成。 他只要站在最前端拿著“需求”和“機會”,后面的資源會主動來貼合。
而我們從小的教育呢? 告訴我們要獨立完成每一項任務,自己學會修圖、剪輯、談判、文案,能者多勞,事事親力親為。
可是人生不是考試,拼的不是誰累得多,而是誰可以借力最多。
真正能跳出底層循環的人,不是那個“樣樣會一點”的人,而是那個“專門調配人和事”的人。
三、越靠近認知的人,越清楚自己在哪個劇本里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
網絡上一個社會事件大家吵得不可開交,你卻覺得哪里不對勁;別人還在為副業自由焦慮、情緒營銷買單,你已經開始思考:這背后是誰在引導注意力?誰在收割流量?誰在操盤趨勢?
這,就是認知的力量。
高認知的人,并不是比你更聰明,而是他們看的更高一層。 他們不會在情緒里沉淪太久,也不會被表象的“道理”蒙蔽,他們看的是底層邏輯、利益結構和背后推手。
他們會說,這場流量的風是怎么吹起來的?這個產品是誰在背后推?這波話題是誰發起的、導向在哪里?
而普通人呢? 永遠沉浸在“這是不是對的”“這樣做有沒有道德”這些問題里,打了一地雞毛卻不知道這場棋局,根本不是為他們下的。
認知真正的價值,不是你知道得多,而是你能少被操控、少走冤路、少掉陷阱。
四、你站在哪個坐標點,決定你過什么樣的生活
一個人最核心的能力,不是努力的強度,而是位置的選擇。
靠近權力的人,要學會看清“誰在說話”“話語背后的目的是什么”。 看起來像社會規則,其實是資源的游戲。不要只看制度,更要看操盤手是誰。
靠近資源的人,要從“苦干型執行者”變成“整合型行動者”。 思考的不是“我該做什么”,而是“誰能為我所用”。
靠近認知的人,更要主動暴露在那種會“摧毀你舊認知”的環境中。 不是為了取悅誰,而是要更新你操作世界的底層系統。
我們總以為自己被困,是因為沒有機會。其實大多數時候,我們被困,是因為一直在錯誤的坐標點上,做著正確的努力。
靠近這三個中心,不是為了攀附誰,而是為了不再被動、不再愚忠、不再局限。
命運不會輕易獎勵努力的人,它只偏愛那些站對位置、懂得借力、敢于看穿游戲本質的人。
你在哪個圈子打轉,你的劇本就寫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