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父母的一句貶低,可能毀掉孩子一生的自信;一句鼓勵,卻能撐起他整個人生的勇氣。 ——育兒爸爸說 你有沒有見過這樣的場景? 孩子在客廳里興沖沖地說:“媽媽,我在學校畫畫比賽得了第一名!” 媽媽卻冷冷一句:“得第一名有啥用?能當飯吃嗎?” 又或者,孩子拿著考卷小心翼翼地說:“爸爸,這次我考了92分。” 爸爸不屑地回應:“怎么不是100?你看別人家的孩子!” 這些看似“雞毛蒜皮”的日常,卻在不知不覺中,深深扎進孩子的心里。 為什么很多父母總喜歡貶低自己的孩子?不是不愛,而是他們真的不知道,這樣的“語言暴力”,正在一步步摧毀孩子的自信、自尊和整個人格。 01父母嘴上的“刀”,刺痛了孩子的心心理學家約翰·高特曼曾說:“孩子的情緒發展,90%來自于父母的回應方式。” 很多父母以為,貶低幾句不過是激將法,是為孩子“好”。 但孩子聽到的不是“我希望你更好”,而是“你不夠好”。 鄰居林叔的兒子小軍,上小學三年級。成績不錯,性格也算陽光。可林叔一見人就開玩笑:“這孩子腦子笨得跟豬一樣!” 開始小軍還只是臉紅,后來干脆不說話了,再后來,他在班里越來越沉默,老師說他連問題都不敢回答。 孩子最初對自己的認知,都是從父母口中得來的。 你總說他蠢,他就真的會懷疑自己是不是不行;你總說他懶,他就真的會喪失主動。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面鏡子。” 如果父母照出的都是“你不行”、“你沒用”的倒影,孩子遲早會懷疑自己是否值得被愛。 02為何父母“習慣性貶低”?根源在于自己未被看見很多父母不是有意貶低孩子,而是自己小時候,也被這樣貶低長大的。 他們沒有學會如何用愛溝通,只會復制曾經受過的傷。 張曉風說:“我們都是帶著傷的孩子,在做別人的父母。” 想起朋友阿婷的媽媽,從小就說她“沒用”“丟人”,直到現在她當了媽媽,面對女兒時,也常常口不擇言:“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很多時候,父母貶低孩子,是一種失控,是自己的焦慮找不到出口。 他們害怕孩子不成器,于是用“罵”來代替“引導”;他們沒有耐心溝通,于是用“打擊”來代替“激勵”。 但這種“傷害性教育”,并不會讓孩子變得更好,只會把他們推得越來越遠。 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對兒童來說,家庭的溫暖和愛,是他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陽光。” 03一句貶低,換來孩子一生的“自我否定”很多父母以為,孩子小,記性差,說幾句又不會記得。 但其實,父母的一句話,可能會在孩子心中烙印一輩子。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習得性無助”。 就是當一個人多次努力都換來否定,就會逐漸放棄努力,陷入自我懷疑。 孩子也是如此。 你一次次否定他,他就會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期待。久而久之,他可能真的就放棄了。 他說:“我寫了一首詩。”你說:“別做夢了,好好學習吧。” 他說:“我想畫畫。”你說:“畫畫有啥出路?” 當孩子越來越不再表達、不再嘗試、不再爭取,不是他沒夢想,而是他知道——你不會相信他。 04貶低的孩子,活成了“別人期待的樣子”,卻失去了自己我們常常能看到這樣的孩子:表面乖巧聽話,考試名列前茅,但內心脆弱、缺乏自信、不敢表達自我。 因為從小被否定、被比較,他們學會了壓抑自己,迎合別人。 作家李尚龍說:“中國有太多孩子,活成了別人期待的樣子,卻從來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一個被貶低大的孩子,常常會:
他們在迎合中長大,在討好中生活,一生都在尋求別人的認可。 這種心理陰影,不是一句“我是為你好”就能抹去的。 05改變,從一句肯定開始教育家陶行知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譏笑中有牛頓,你的冷眼里有愛迪生。” 一個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可能影響一個天才的成長。 真正智慧的父母,不用貶低去“塑造”孩子,而是用欣賞和信任去點燃他。 孩子考了80分,不要急著質問為什么不是90,而是問:“你為這次考試付出了什么?有哪些是你做得不錯的?” 孩子說他想當作家,不要笑他幼稚,而是鼓勵他:“你喜歡寫作太棒了,我們一起讀讀名著好嗎?” 一句“你真棒”,可能比一百句批評更能讓孩子努力。 一句“我相信你”,比千萬次吼叫更能支撐孩子成長。 寫在最后父母的一句話,可能讓孩子自信滿滿,也可能讓他自卑一生。 千萬別再用貶低,去表達愛;別再以諷刺,代替激勵。 如果你愿意從今天開始,多一句鼓勵,少一句指責,孩子的人生,就會出現新的光亮。 畢竟,世界那么冷,孩子回到家,應該是最溫暖的地方。 如果你也喜歡這篇文章,點個【點贊+在看+關注】,與家長們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