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68年是我們民族科技史上不堪回首的一年,許多海歸科學家集中在那一年去世。如: 蕭光琰,曾連續四次獲得美國石油金質獎章,被譽為中國石油工業奠基人;
董鐵寶,中國第一位程序員,被譽為中國計算機之父; 陳紹澧,中國潤滑劑研究先驅; 周華章,清華大學教授,中國最早提出運籌學概念的數學家; 林鴻蓀,流體力學專家,化學流體力學奠基人; 程世祜,結構力學專家,造出中國第一枚火箭箭頭的物理學家; 陳天池,有機化學家,中國有機化學奠基人; 姚桐斌,兩彈一星元勛,中國航天材料之父; 趙九章,中國人造衛星之父,東方紅一號衛星設計師; ...... 了解那個年份的人會說他們為什么要回來? 我認為有一種可能,就是這些科學家是真正熱愛這片土地,熱愛這片土地上的多數人。 但是他們忽略了,多數人不過是烏合之眾,并不具備明辨是非對錯的能力。 大多數知識分子的特點就是容易理想化,這種理想化主要體現在對世界的簡化理解和對他人的過高要求上。他們的理想化源于他們對知識和理論的過度依賴,忽視了現實世界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簡而言之,他們高估了人性,對多數人的情感和認知有嚴重判斷錯誤。這不是簡單的一句咎由自取可以解釋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