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的人生問題根源,都指向同一個地方——家庭。 那些我們早年的經歷,無聲地塑造著后來的成長道路。 父母,本是孩子生命的第一束光。 但在廣西上林縣,一群留守和困境兒童的世界里,這束光需要被照亮。 ——心智教育體系創始人包豐源老師 “我要考上清華,當軍人,守護身邊的人!” 小楊喊出這句話時,眼里閃爍著光芒。 可就在不久前,廣東省心智家園慈善基金會的志愿者初次走進他家,這個男孩還沉默地縮在角落,把對父親的思念緊緊鎖在心底。一次、兩次……耐心的情緒疏導像“鑰匙”,輕輕轉動,他的心門開了,夢想也響亮地說了出來。 廣西,每年有1400萬父母外出謀生。 孩子的成長,便從一場場不舍的離別開始。 01 讓光透進來,喚醒每一個生命 提到留守與困境兒童,物質幫扶常被看見,但心靈的滋養卻容易被忽略。 上林縣教育局與民政部門的調研揭示了一個現實: 親情缺失的陰影下,不少孩子正被焦慮、自卑纏繞,渴望著專業的援手。 今年5月,廣東省心智家園慈善基金會“心康護童”守護計劃在上林悄然扎根。 6月21日與7月19日,基金會攜手廣西上林縣大禹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一支由專業導師、志愿者和社工組成的隊伍,兩次深入鄉村腹地,叩響了一扇扇門,也叩開了一個個心扉。 父母遠行,留給孩子的常是空蕩的房間和無措的沉默。 小成的世界一度只有房間那么大。怕生的他總躲在里面,奶奶憂心忡忡。導師的手,耐心地伸向他。一次、兩次……終于,他緊緊抓住那只手,從門后怯生生地走了出來,融入人群,笑容第一次在臉上綻放。奶奶聽著導師細數孫子的閃光點,眼里滿是欣慰的光。 小楊的心事,像沉甸甸的石頭。深度交流后,這塊“石頭”被輕輕移開。他開朗起來,提起爸爸,眼中是藏不住的思念和力量。 “考清華!當軍人!”他暢想著未來。一旁的表嫂,在導師指導下,也開始學著用AI汲取育兒知識,準備更好地守護小楊的成長。 小益非常內向,初次見面只敢躲在門后。當導師們再次造訪,驚喜發生了——他開心踏出房門迎接,還興奮地展示跳繩,一口氣跳了近80個!清脆的繩響和滿堂掌聲,是他勇敢邁出的第一步。 小樂與親友相處融洽,家務卻總需要催促。導師的引導下,他表示愿意主動承擔一些家務。大伯聽了,若有所思,也決心多給他學習家務的機會。 學業壓力讓小慧眉頭緊鎖,媽媽也為她的交友憂心。導師的輕聲細語,像春風拂過,解開了她的心結,笑容重新點亮了臉龐,前路也清晰起來。 小琴對著數學題發愁,想法也藏在心里。導師的鼓勵讓她放松下來,開始主動交流。當伯父夸她“字寫得真漂亮”時,那份久違的自信,在她眼中閃閃發光。 一次次叩門,一次次傾聽。14個孩子與家庭,在導師與志愿者的溫暖鏈接中,悄然改變:有人學會了緩解情緒,有人找到了學習的方向,有人主動擔起了家務…… 教育的本質,是喚醒。當安全感與幸福感重新充盈,生命的能量便自然提升。 02 放下手機,看見世界 今年5月,中科院心理所的《心理健康藍皮書》發出警示: 欠發達地區農村孩子手機沉迷問題突出,抑郁風險更高。 入戶探訪中,家長們緊鎖的眉頭,印證著這份擔憂。 小凱習慣把學校的不快咽進肚子,最近又迷上了手機,奶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導師的到來像一道光。他慢慢走出房間,傾訴煩惱,學著表達,鄭重承諾“先寫完作業再玩”。更難得的是,他開始主動請教學習難題,整個人都明亮起來。 小軒爸爸的煩惱很直接:孩子被手機“綁”住了。導師沒有說教,而是拿出彩色飛行棋。瞬間,小軒的眼睛被點燃了!在輕松的游戲和鼓勵聲中,這個靦腆的男孩話匣子打開了,分享著家里的點滴趣事。爸爸也學會了,不再粗暴禁止,而是用智慧引導。 推開小杰家的門,他正沉浸在手機游戲里。伯父無奈:“一玩就是三四個小時,停不下來。”導師笑著拿出羽毛球——小杰眼前一亮!他立刻放下手機,跟著導師一起練習。汗水揮灑間,游戲的魔力似乎消退了,他變得活潑愛動。 伯父欣慰地發現,小杰不僅主動洗碗掃地,還表示愿意控制游戲時間(玩一小時就休息),期末語文數學成績更是雙雙進步!告別時,他笑容燦爛,眼里盛滿對未來的憧憬。 當導師們再次見到小軒父子,變化令人動容。父親臉上的焦慮被從容取代。小軒呢?那個羞澀膽怯的孩子不見了,他興奮地分享著探索AI的新奇發現,眼里閃爍著對知識的渴望光芒! 而父親對于手機,也有了新認識——按導師的建議,他決定引導孩子把它變成學習工具,而非玩具。 城市孩子有父母在身邊看管,而農村留守兒童,手機常常成為無奈的陪伴。 數據顯示,超過四成的留守兒童擁有自己的手機,近半數經常使用長輩的手機。 導師們帶來的,不僅是疏導,更是一把鑰匙—— 引導家長們用溫暖科學的方法,重建融洽的親子關系,讓家重新充滿愛的溫度。 孩子是希望,是未來!唯有喚醒內心的光,才能照亮前行的路。 03 公益的本質是給人“心”的希望 從6月細雨到7月驕陽,從初次破冰到深度陪伴,基金會舉辦的“心康護童,走進上林牽手童行”公益活動,絕非一時興起的短暫溫暖。 每一次精準的入戶探訪,每一次俯下身子的傾聽,每一次專業的情緒疏導,背后是一套科學、系統、可持續的幫扶理念支撐。 基金會創始人包豐源老師強調:“慈善的核心是'心’。是給予困境中的人心靈慰藉和成長希望,更要授人以漁,建立長久的支持。” 項目構建了“成長教育+心靈關懷+扶困幫困”三位一體的精準模式。 基金會不僅投入資源,更著力培養專業隊伍,緊密聯結在地力量(如大禹社工),確保這份關愛不是“一陣風”,而是能深深扎進鄉土,如“長流水”般持續滋養困境兒童與家庭的生命之田。 當小楊堅定地喊出夢想,當小琴主動擁抱大伯母,當內向的小成臉上終于綻放燦爛笑容……這些瞬間,如同散落在鄉野的星火,雖微弱,卻足以刺破陰霾,照亮一方小小的天地。 心智家園與大禹社工的志愿者們,以謙卑的姿態,小心托舉起一顆顆純真而敏感的心。 這份托舉,源于一個深沉的信念: 沒有一顆心,應該在孤獨中成長;沒有一個孩子,該被隔絕在希望的未來之外。 “心康護童”的旅程,仍將在上林的土地上深耕,匯聚更多社會愛心力量,用不變的初心和專業的力量,靜待每一朵曾被陰云籠罩的花,向陽而生。 (在此感謝志愿者服務團隊與當地社工,以下排名不分先后:黃惠儀、鄧俊安、張乾、吳文迪、劉婷婷、周潔、陳碧瑩、徐正桂、蔣曉榮、麥瑞開、潘玉華、劉安琪、黃珍平、黃潔、黃云、梁秀珍、冼琛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