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從李淵稱帝,到唐朝覆滅,前后將近300年。而唐朝的近乎300年的歷史,有大半時間處于藩鎮割據狀態。所謂藩鎮割據,指的是節度使不服從朝廷號令。 ![]() 其實,節度使制度,本來是唐廷為了應付邊疆軍事問題而設立的制度。但是,很多事情都講究一個人算不如天算,節度使制度也因為一系列問題引發了安史之亂。之后局勢變得不可逆。最終引發了五代十國這樣超級動亂的歷史階段。到了北宋,宋廷有感于過去二百年時間里武人當家對天下的敗壞,于是開始重文輕武。而這也導致了宋廷走向了另一種極端狀態。 今天本文就來探究一下,節度使制度在唐朝的發展。 其實個人覺得,李隆基設計出節度使制度,初心是好的,只是之后的歷史變量,超出了李隆基的預料。 1、節度使制度的初衷 喜歡唐朝文學的朋友相信都看過不少邊塞詩。 其實前幾年我還發過這樣的一條朋友圈。我說唐朝人可以寫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這樣的詩歌,畢竟唐朝曾經真的把燕山(今天蒙古國的杭愛山)納入過統治范圍,而宋朝人對于燕山,卻只能處于想象狀態。 ![]() 唐朝因為邊塞戰爭頻繁且殘酷,因此唐朝皇帝從實際角度出發,設計出了節度使制度:就是允許邊塞地區的節度使掌握當地的軍事調度、行政管理以及財稅征發權限。 其實后世明朝朱元璋搞出來的賽王制度,就是節度使的一個翻版。當然區別是,節度使一開始是臨時工的概念。 節度使制度出自唐玄宗的手筆。當然唐玄宗當時沒有懼怕節度使會造反:因為對于開元初期的唐朝來說,節度使造反是一個穩賠不賺的生意:節度使本來已經是唐朝的高官了,如果造反,意味著失去這一切,而且,造反獲勝的概率幾乎為零:因為一個節度使造反,其他的節度使大概率會幫助朝廷鎮壓來為自己撈資本,更重要的是:當時唐廷在關中地區還有大量精銳禁軍,也足以壓制任何一個節度使造反。 所以正常情況下,節度使但凡腦子沒啥毛病的,不至于起來造反。 但是很多事情講究一個人算不如天算。到了唐玄宗在位后期,事情發生了變化。 2、安史之亂的沖擊 唐玄宗在位后期,朝廷的情況發生了變化。 一方面,范陽節度使安祿山,同時兼任三個鎮的節度使。而且,這一區域的士族,本身對唐朝也有不爽的心理。甚至隋末唐初,這一區域的士族還選擇支持竇建德等人起來對抗唐朝。所以,安祿山在后來造反的時候,多少取得了當地士族的支持。 ![]() 另一方面,唐廷當時和南詔爆發天寶戰爭。當時唐廷不少精銳部隊都葬送在南詔境內。這導致關中的防務空虛。 此外,當時宰相楊國忠和安祿山的關系很僵。加上楊國忠當權,天下不少人都覺得不爽。這些元素疊加在一起,讓安祿山做出了博弈:那就是被動等著楊國忠打壓,還是以清除奸臣的名義起兵? 安祿山選擇了起兵,于是安史之亂拉開序幕。 安祿山大軍很快占領長安。而唐玄宗逃到了成都。至于之后的事情該如何處理,唐玄宗其實已經沒了方寸——此時的李隆基已經不比年輕時候了。而此時,唐朝的洛陽和長安都在安祿山手里,如果唐廷不能趁著人心還在做出反撲,天下沒準真的會更換正統王朝。 好在太子李亨及時稱帝,并且以唐廷名義號令天下豪杰勤王。李亨抓住了這個時間窗口,之后安祿山集團爆發了內亂,所以唐兵得以收復長安。 安史之亂持續八年。直到唐代宗在位初年,安史之亂才結束:但其實,唐代宗也做出了妥協,那就是默許安史叛軍的余部接受招安,繼續做節度使。 3、結語 之后唐朝的歷史就是唐廷總體來說不斷衰敗,而節度使的勢力不斷得到強化。到了黃巢起義以后,唐廷徹底失去了壓制節度使的本錢。最終,節度使滅掉了唐朝。 歸根結底概括一下就是:節度使失控,其實是唐廷的腐敗導致的。而隨著唐廷無法逆轉逐步衰敗的趨勢(其實中唐也有很多君王打算扭轉這個不利趨勢,比如唐憲宗,但最終都歸于失敗),最終導致節度使局面越來越失控。當唐廷徹底失去了壓制節度使的本錢的時候,唐的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