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癥兒童確診后的初期一般會有兩種選擇,要么在醫院康復科進行康復訓練,要么去大大小小的康復機構進行干預。兩種選擇的初衷和目的都是為了自閉癥兒童能夠有快速且更大的進步,但是當選擇不同的方式,就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 好的一方面是,醫院康復科和康復機構的干預都適合自閉癥兒童,都能夠幫助他們在長期的干預中取得明顯的進步,這是很多家長樂于看到的美好結局。 但是,不好的一方面則是,醫院康復科的康復往往出現一種弊端,在一堂課“30分鐘”的有限時間內,在一整套流水線的康復套餐結束后,自閉癥兒童卻并沒有明顯的進步,甚至在同一套康復訓練中,有些輕度的變得更重了,有些并不是自閉癥的發育遲緩卻最終被“訓練”成了自閉癥,有些混合的套餐訓練,將所有類型的特殊兒童都訓練成了同一種流水線上的一模一樣的“產品”,往往叫家長苦不堪言。 由此,誕生了一個新的術語——醫院康復科“30分鐘魔咒”。 一位在醫院康復科的治療師總結其路徑: 醫囑單的"標準化"。康復醫生開具的"理療+運動"組合,早已從個性化方案異化為"醫保最優解":低頻電、中頻電、經顱磁這些"醫保可報銷、操作常態化"的項目,成了處方里的"常駐嘉賓";而需要治療師花時間評估、適時調整的運動療法、作業療法,也成了“流水線”模式。患者也不知道應不應該,只是覺得“到時間了,該做了”。按部就班,30分鐘一換班,然后各自完成交換。 治愈特殊兒童康復的效果怎么樣,似乎并不是康復治療師關心的結果,在醫保報銷和殘聯補助的福利加持下,很多錢少或心疼錢的家長只能明知道效果緩慢或者不好,為了不會因病返貧和因病致貧,只能在醫院康復科帶孩子康復訓練。有些重度的自閉癥兒童只是為了能有一個可以報銷后的安置場所,不至于普校不接收后每天待在家里耗費時間,虛度光陰。至于康復效果,如果能有進步,那就是錦上添花,如果沒有進步,那也聽天由命無所謂了。 因為至少節省了很大的康復費用。就當是在醫院托管吧。 這也就導致了明明很多醫院既有專業康復治療師,又能夠申請各種殘聯補助和醫保報銷,但是為什么還是會有很多自閉癥等特殊兒童家長帶孩子轉到機構去干預的倒掛現象。 從而也催生出了各地知名三甲醫院附近擠滿了大大小小的康復機構和工作室,“搶奪”了醫院的康復名額。 究其原因,最顯性的就是“醫院康復效果并不好”! “30分鐘魔咒”下,試問,一個特殊孩子剛安撫好情緒進入訓練狀態,熱身訓練進行了一半,接下來就要進行持續和有效果的康復訓練了,卻因為30分鐘的康復訓練時間到了從而不得不戛然而止,一切似乎都成了走過場的一場有預謀的流水線表演而已。 醫院康復治療師也明白,醫院康復科也知道,但是這個魔咒似乎在當下就成了一個無解的惡性循環。大家看起來都很忙,康復治療師也想把孩子干預好,也盡心盡力地帶孩子上了一節又一節ABA、OT、ST、情景化教學、感統訓練等課程,但是最終的效果卻并不如外面的機構。 難怪有醫院康復治療師表示,“當理療單上的項目成了流水線作業,當運動訓練的時間被壓縮到只剩"走過場",我們到底是在做康復,還是在完成KPI?這可能是大部分公立醫院康復科的日常,忙碌而又低效!” “30分鐘”就變成了雞肋的尷尬。 一方面是醫改的不斷變革,一方面是醫院康復科的地位同樣低下,很容易成為醫院的“背鍋俠”和效益創收最低最被邊緣化的部門,明明每天有很多特殊兒童在康復訓練,收入其實也不少,但是康復治療師的待遇和薪資績效卻又是最低的,又何談他們有高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孩子付出一切呢? 由此,這也就導致了越來越多的自閉癥兒童家長認為干預就是欺騙,無效且漫長的無用功之下,孩子的進步越來越慢,就開始質疑這個行業,導致的最終結果就是自閉癥兒童越來越不相信醫院和機構及特教老師,都開始轉為家庭干預,但是家庭干預又缺乏專業性和長期的堅持,反過來耽誤的只有孩子。 這才是最可怕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