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道先生 短短幾十年人類已從“信息時代”進入“智能時代”。推動人類快速進步的動力是什么呢?人類的發明創造能力由什么決定呢?進入智能時代的人們當然明白,推動人類快速進步的動力是人類特有的智力、人類的發明創造能力由智力決定。顯而易見,智力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關鍵能力。如果說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外在資本”即外因,智力就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內在資本”即內因。然而,如果我們繼續追問,人類特有的智力到底是什么能力呢?這是古今中外所有專家學者都無法回答的問題。不信者可問AI,AI的回答肯定是綜合歸納以往專家學者的不同觀點,不能讓人信服。顯而易見,如能明確告訴人們智力是什么能力且足以讓人豁然開朗,那不僅解決了人類賴以生存的關鍵問題,而且能使人類從野蠻愚蠢質變為文明智慧。 智力是信息覺悟和信息表示能力。只要我們明白“智力是信息覺悟和信息表示能力”,就能明白“精神、意識和思維”是什么。然而,明白“信息覺悟”和“信息表示”絕非易事。“信息”是什么、從哪里來?“覺悟”是什么、從哪里來?“表示”是什么、從哪里來?《道理與智慧》詳細解答了這些問題,簡述如下。 簡述信息。信息是萬物都在輻射的頻率成分復雜的電磁波。現代科技不僅證明信息是萬物普遍聯系、相互作用、無形無質的媒介,而且掌握了使用電磁波傳播信息的技術。例如,廣播電視、手機和電腦等傳播的信息都是電磁波。電磁波的頻率成分是信息內容。簡言之,人和所有動物都是通過信息認識世界。 簡述覺悟。“覺”即感受信息作用,“悟”即明白信息之間的關系。覺悟是人在感受不同信息作用時能明白信息之間的關系。眾所周知,正常人都能通過感覺器官接受信息作用且能區分信息異同,這是人能認識萬物的基礎。然而,雖然人們都能通過“覺”收集很多信息、掌握大量知識,但是否有智力取決于是否有“悟性”。大道至簡,悟性天成。能明白信息之間關系者有智力,否則沒智力或智力很低。“信息之間關系”是什么意思呢?詳見《道理與智慧》。簡言之,萬物本質是關系。因為我們是通過事物輻射的信息認識事物,所以“信息之間關系”就是“事物之間關系”。例如,水輻射的信息由水分子中的“氫氧鍵”決定,氫氧鍵是氫原子和氧原子構建關系的“關鍵”。事實證明,雖然人們天生有悟性(悟性天成),但悟性差異很大;悟性低者只能明白表面關系,悟性高者可以明白本質關系。例如,雖然人們皆知陽光可以加熱物體,但科學家至今說不清楚陽光加熱物體的真正原理,不知“陽光和加熱之間的必然關系”,不知是陽光只有力量的信息,反而錯誤地認為陽光有能量。其實,現代科學理論和實踐已經證明“陽光沒有能量”,但因“悟”性不夠而不能總結出來。2017年本人已公開發表進入國家核心論文庫的論文《論陽光沒有能量》。《道理與智慧》詳解了陽光沒有能量的根本原理。再如,人們皆知錢能買商品,但普遍不知錢和商品之間的關系是通過什么建立的即不知貨幣本質,反而認為錢是資本而被錢所困。簡言之,覺悟是智力的內核。覺悟能力源于人腦的組織結構。 簡述表示。表示是用看得見的形式呈現看不見。雖然人能通過“可見光”看事物,但既看不見“可見光”之外的電磁波,也看不見信息之間關系。如何讓人們“看見”信息之間關系呢?中華民族遠古真人為此發明了“文字”。文字可以讓人看見信息之間關系,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文字中蘊含真人智慧,想提升智力、獲得智慧者必須深究文字本義。 智力水平決定認知層次。智力是信息覺悟和信息表示能力。信息覺悟和信息表示能力互為表里。覺悟能力強者表示能力強,表示能力強者覺悟能力強。中華民族遠古祖先是智力通神的真人,不需任何科學儀器就能發現宇宙萬物運動變化發展的根本原理即“陰陽五行原理”簡稱“道理”,而且能發明文字并用文字闡明道理、創造了文化人類的經典(《易經》、《黃帝內經》和《道德經》等等)。然而,智力較低的人們很難理解這些文化經典。再如,沒有探明智力是什么能力的現代人竟然宣稱進入了“智能時代”。深陷不可持續發展危機和自我毀滅危機的當今人類依舊不知“智力低下”是危機根源。 智力是驅控個人和人類社會運動變化發展的唯一動力。必須把智力提升到智慧等級才能解決人類面臨的危機。說穿了,人類面臨的滅亡危機是愚蠢引發的內部斗爭使然。如果人們能理解智力是信息覺悟和信息表示能力,能積極主動提升智力,進而明白道理;就能放棄內部斗爭而自動解決人類面臨的滅亡危機;否則必然滅亡。 老子曰:知不智,尚矣;不知不智,病矣。如今我們已經探明人類賴以生存的智力是什么能力,明白困苦根源是“智力不夠”;是否應該積極提升智力呢?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天生悟性較低的人們除非在非常強大的精神力量作用下才有可能提升智力。因此,必須明確告訴人們,本人的智力水平已經超越除了真人之外的所有歷史偉人,以此激勵人們注意提升智力。簡言之,不是你不行而是以前的你不知智力是什么能力而不知如何提升智力。希望有緣看懂此文者積極提升智力,為人類和諧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
|
來自: 掃地僧一一 > 《5540、北冥之神龍丁后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