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云之南的文化長卷 ——云南省博物館的詩意巡禮 唐仁榮 在彩云之南的臂彎里,云南省博物館如一位溫婉的佳人,身著歲月織就的霓裳,靜訴著這片土地上的千年風雅。它不僅是歷史的容器,更是詩意的棲息地,每一件展品都藏著時光的詩行,等待著有心人的吟詠。 ![]() 遠古的韻律:文明初綻的詩行。踏入博物館,仿佛翻開了一本泛黃的線裝古籍,遠古的氣息撲面而來。元謀人的化石,是大地寫就的第一行詩,沉默卻有力,訴說著人類最初的足跡。“天地開辟,萬物成精”,古老的傳說在這里找到了注腳,先民們用粗糙的石器,在天地間刻下生存的詩章。 ![]()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中的詩句,似乎也能映照出遠古先民的情感。他們在四季更迭中狩獵、采集,與自然對話,將生活的點滴化作最質樸的詩意,為后來的文明篇章寫下了韻腳。 ![]() 青銅的禮贊:古滇王國的華章。戰國至漢代的青銅器,是古滇王國最華麗的詩篇。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青銅器,宛如凝固的音符,奏響著遠古的樂章。青銅貯貝器上,祭祀的場景栩栩如生,仿佛能聽見鼓聲陣陣,看見先民們虔誠祈禱的身影。“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李白筆下的奢華,在古滇的青銅器中找到了另一種詮釋。 ![]() 那些青銅兵器,鋒芒猶在,仿佛仍在訴說著曾經的鐵馬金戈;青銅器上繁復的紋飾,如詩如畫,勾勒出古滇人對神靈的敬畏,對生活的熱愛。每一件青銅器,都是一首凝固的詩,等待著我們去解讀、去吟誦。 佛光的呢喃:南詔大理的禪意。南詔、大理國時期的佛教藝術品,是心靈的吟唱。大理國的金阿嵯耶觀音像,金光熠熠,眉目低垂,似在聆聽眾生心聲,又似在訴說佛法的慈悲。“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的詩句,道出了佛教的興盛與滄桑。而在云南,佛教同樣以獨特的姿態,滋養著人們的心靈。 那些精美的佛像、壁畫,不僅是藝術的杰作,更是信仰的寄托。它們或莊嚴,或慈祥,以無聲的語言,傳遞著對美好的向往,對生命的感悟。每一件佛教藝術品,都是一首禪意的詩,讓人在喧囂中尋得片刻寧靜。 ![]() 民族的風情:多元文化的詩韻。云南,是多民族共同譜寫的詩篇。在博物館中,各民族的服飾、器物,如五彩斑斕的詩行,交織成一幅絢麗的文化畫卷。彝族的刺繡,針腳細密,繡出生活的甜蜜與希望;白族的扎染,藍白相間,染出自然的清新與雅致。“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這首歌唱出了民族大家庭的和諧與美好。 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風俗和文化,它們如詩般優美,如歌般動聽。在博物館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各民族對生活的熱愛,對藝術的追求,這些文化瑰寶,是云南最動人的詩篇。 云南省博物館,是云南文化的詩眼,凝聚著這片土地的靈魂。它讓我們在歷史的長河中徜徉,在文化的詩韻中沉醉,也讓我們更加珍惜和傳承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作者簡介】唐仁榮,筆名唐浩。湖南邵東人。大學文化,湖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煤礦攝影研究會研究員,中國旅游攝影協會會員,湖南省新聞學會會員。先后從事新聞宣傳、攝影記者、教育等工作。曾有2000多篇(幅)新聞、攝影作品發表在市、省級及國家級報刊及展覽展出,300多篇(幅)獲獎。 ![]() 延伸閱讀: 榮芳菲:心耘三重境,灌溉自澄明——何俊良《耘心亭三柱聯》賞析 【愛我邵東· 大家書俊良聯1】將軍共情揮毫,二十二人書《邵商》,還有點評!您怎么看? 是您的厚愛與支持 才有《綠汀文萃》 光榮的今天和將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