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是閱讀《兒童生活與教育》(侯莉敏.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4.9)第七章的札記之四。 【摘錄】語言學習有兩個條件:一是人類的語言只有在豐富的語言文化環境里才能習得;二是語言學習需要抓住語言發展的關鍵性階段,否則語言的學習能力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這兩個規律其實也指明了兒童教育的方向,我們既不能脫離兒童的身心成熟水平,也不能脫離社會文化環境。 【思考】關鍵期這個概念和理論應重視。關鍵期的適合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 如今,各種兒童成長關鍵期的研究已成體系,成果豐富。教育者,特別是面向低齡兒童的幼兒園和小學教育,及相應的家庭教育需要認真研究和運用好這些重要的成果。 內外因共同作用才有最佳的發展、更好的教育。內外因能夠最佳狀態發揮作用時,兒童的發展就在“關鍵期(也有人稱之為敏感期)”時段了。 【拓展,這部分內容根據向DeepSeek咨詢獲得的答案整理而成】 0-6歲是兒童大腦發育最為迅猛、可塑性最強的時期,被稱為發展的“關鍵期”或“敏感期”。在這些特定的時間段內,兒童對某些經驗或學習特別敏感,如果得到適宜的環境刺激和引導,相關能力的發展會事半功倍;反之,如果錯過或缺乏相應的刺激,發展可能會受到阻礙(雖然并非完全不可逆,但后期彌補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以下是已有研究基本形成共識的0-6歲兒童主要發展領域的關鍵期及相應的教育利用策略: 1. 感官發展關鍵期 (0-5歲) 特點:兒童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來探索和理解世界。感官經驗是認知發展的基礎。 關鍵窗口時間:從出生開始,整個嬰幼兒期都高度敏感,尤其在0-3歲最為關鍵。 教育如何利用: 提供豐富多樣的感官刺激:多彩、對比鮮明的視覺環境(如掛飾、繪本);各種聲音(音樂、自然聲音、語言);不同質地、溫度、形狀的物品供觸摸探索(安全的前提下);聞不同的氣味(花香、食物香);品嘗不同味道(健康食品)。 蒙臺梭利感官教具:利用專門設計的教具(如粉紅塔、棕色梯、觸覺板、音感鐘等)系統地、孤立地訓練某一感官的辨別能力。 鼓勵自由探索:允許孩子用手、嘴(口欲期)去感受物體,提供安全的探索空間。 多接觸大自然:大自然提供了最豐富、最真實的感官體驗。 2. 語言發展關鍵期 (0-6歲,尤其0-3歲) 特點:兒童對母語的語音、語調、詞匯、語法規則有著驚人的吸收和學習能力。早期語言環境的質量直接影響未來的語言能力和讀寫基礎。 關鍵窗口: 語音敏感期 (0-2.5歲):對母語語音特別敏感,能輕松區分并習得。 詞匯爆發期 (1.5-3歲):詞匯量快速增長。 語法結構敏感期 (2-4歲):開始理解并嘗試運用語法規則。 書寫/閱讀預備期 (3.5-5.5歲):對符號、文字產生興趣。 教育利用的策略: 多與孩子對話:從出生起就多對寶寶說話,描述正在做的事情、看到的事物,使用清晰、豐富、正確的語言。 積極回應和擴展:認真傾聽孩子的咿呀學語和早期表達,并給予積極回應,擴展他們的句子(如孩子說“狗狗”,回應說“是的,一只棕色的大狗狗在跑”)。 大量閱讀:堅持每天親子共讀繪本,這是積累詞匯、理解語言結構、培養閱讀興趣的最佳途徑。 唱歌、念兒歌:富有韻律和節奏的語言孩子更容易吸收和模仿。 創造語言豐富的環境:避免長時間使用電子設備替代真人互動。鼓勵孩子表達需求和感受。 提供書寫準備材料:在書寫敏感期出現時,提供沙盤、畫板、粗蠟筆、字母拼圖等材料,滿足涂鴉和“書寫”的欲望,不強求寫對字。 3. 動作發展關鍵期 (0-4歲) 特點:從大肌肉運動(抬頭、翻身、坐、爬、站、走、跑、跳)到小肌肉運動(抓握、捏取、穿珠、涂畫、使用工具)的協調性、平衡感和力量迅速發展。 關鍵窗口: 大肌肉/肢體協調 (0-2.5歲):基礎運動技能形成期。 小肌肉/手眼協調 (1.5-3.5歲):精細動作和操作能力快速發展。 教育利用的策略 提供充足的運動空間和安全環境:鼓勵爬行(非常重要!)、扶走、獨立行走、跑跳攀爬。 設計大運動游戲:鉆山洞、過障礙、踢球、玩滑梯、蕩秋千(在保護下)、跳舞。 提供精細動作練習機會:玩積木、拼插玩具、串珠子、撕紙、揉面團、用勺子/叉子吃飯、擰瓶蓋、玩沙子、涂鴉、簡單的拼圖、使用安全剪刀。 鼓勵生活自理:自己吃飯、穿衣(扣大扣子、拉拉鏈)、洗手、幫忙做簡單家務(如擦桌子、擺碗筷),這些活動極好地鍛煉小肌肉和協調性。 不要過度保護/替代:允許孩子嘗試,即使動作笨拙或弄臟弄亂。 4. 秩序感關鍵期 (2-4歲) 特點:兒童對物品的擺放位置、做事的順序、環境的穩定性表現出強烈的需求。內在秩序感是安全感、邏輯思維和自律的基礎。 關鍵窗口:通常在2歲左右開始明顯,3-4歲達到高峰。 教育利用策略: 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固定的吃飯、睡覺、活動時間。 保持環境整潔有序:玩具物品有固定的收納位置,每次玩完引導孩子歸位(“送玩具回家”)。 做事有明確的步驟和順序:清晰、一致地示范日常生活流程(如洗手步驟:卷袖子-開水龍頭-打肥皂-搓手-沖水-關水-擦手)。 提前告知變化:如果日常安排有變動,盡量提前告知孩子,幫助他們適應。 理解和尊重孩子的秩序需求:當孩子因秩序被打亂而哭鬧時,理解這是發展需求,耐心安撫并幫助恢復秩序,而非斥責“無理取鬧”。 5. 社交規范與禮儀敏感期 (2.5-5歲) 特點:開始關注他人,對社交行為、規則、禮貌用語產生興趣,渴望與同齡人互動,學習如何加入群體、輪流、分享(雖然真正做到需要過程)、解決沖突。 關鍵窗口:通常在2.5歲左右萌芽,進入幼兒園小班后更為明顯。 教育利用策略: 提供同伴互動機會:多帶孩子去公園、參加親子活動、上幼兒園。 成人以身作則:使用“請”、“謝謝”、“對不起”等禮貌用語,待人接物友善有禮。 清晰示范和講解社交規則: 如何打招呼、請求加入游戲、輪流玩玩具、輕聲說話、在公共場合的適當行為等。 溫和引導和練習:在沖突發生時,引導孩子表達感受(“你搶了我的玩具,我很生氣”),學習簡單的解決方法(如輪流、交換、尋求成人幫助),而不是簡單命令“要分享”。 閱讀相關主題繪本:利用故事幫助孩子理解社交情境和情感。 6. 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關鍵期 (1.5-4歲) 特點:孩子會注意到成人忽略的微小事物,如地上的小石子、衣服上的小線頭、圖畫中的小細節、小昆蟲等。這是觀察力、專注力發展的表現。 教育利用策略: 保護孩子的專注:當孩子專注于觀察某樣小東西時,不要輕易打斷。 跟隨孩子的興趣:蹲下來和他一起觀察,描述他看到的細節。 提供放大鏡等工具:滿足他們探索微觀世界的欲望。 在環境中設置小驚喜:如在小花園里放些小貝殼、在沙池里藏些小模型。 7. 文化敏感期 (6歲前) 特點:孩子開始對音樂、繪畫、數字、文字、地理、動植物等文化元素產生自發的興趣。這是吸收性心智的體現,為未來的正式學習奠定基礎。 教育利用策略: 提供豐富的文化環境:接觸不同類型的音樂、美術作品、繪本故事。 引入數學概念:通過日常活動(數臺階、分水果、比較大小多少)、蒙氏數學教具(數棒、紡錘棒箱)自然地接觸數量、形狀、空間關系。 探索自然與科學:種植、養小動物、觀察天氣、做簡單的實驗(如沉浮、磁鐵),回答孩子的“為什么”。 介紹地理和文化:地圖拼圖、地球儀、不同國家的圖片/食物/節日故事。 鼓勵藝術表達:::自由涂鴉、玩顏料、捏粘土、唱歌跳舞。 利用關鍵期教育的核心原則 1. 觀察是基礎:細心觀察孩子,發現他們正在進入哪個敏感期(表現出哪些重復行為和興趣點)。 2. 準備環境:根據敏感期的需求,準備安全、豐富、有序、有吸引力的環境(物理環境和人文環境)。 3. 適時引導:在孩子表現出興趣和意愿時,提供適恰的示范、材料和活動,支持他們的探索和學習。 4. 尊重個體差異:每個孩子的發展步調不同,敏感期出現的時間和強度有差異。避免與其他孩子比較,尊重其獨特性。 5. 避免強迫和過度干預:關鍵期是提供機會和支持,而不是填鴨式灌輸或強迫訓練。孩子的內在驅動力是主要動力。 6. 耐心與陪伴:學習是一個過程,允許孩子重復、嘗試、犯錯。成人的耐心陪伴和積極回應至關重要。 7. 以愛和安全為基石:所有的發展都建立在孩子感受到充分的愛、接納和安全的基礎上。沒有這個基礎,關鍵期的利用效果會大打折扣。 理解并善用0-6歲兒童發展關鍵期,能夠最大程度地支持孩子各項潛能的發展,為他們一生的學習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和心理健康奠定堅實的基礎。教育者(父母和老師)的角色是敏銳的觀察者、環境的準備者、耐心的支持者和積極的引導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