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 不出意外的話,誰都不想在社會底層待著。 可是如何才能脫離社會底層呢?很多人努力一輩子,也無濟于事。 最近看了一個篩子理論——社會用認知篩掉蠢人,用資源篩掉窮人,用規則篩掉老實人。 細細想來,還真是那么一回事。 反過來看,能夠成為人上人的,都是到社會這個大舞臺,多番篩選之后留在舞臺上的人。 01 第一,社會用認知篩掉蠢人。 很喜歡一句話:“你永遠賺不到認知之外的錢。” 延伸一下,我們還會發現,永遠得不到認知之外的位置,做不好認知之外的工作等等。 很多底層人,只是羨慕或者仇視高層的人,認為他們是走狗屎運,是投機取巧,卻沒有看到人家背后的付出,還有曲折的成長路徑。 也有很多底層人,其實讀了幾本書,或者本科畢業。這并不等于他們認知高。 認知不僅僅是書本知識,還是社會閱歷,實踐的膽識,社會趨勢判斷等。 我們都熟悉魯迅寫的一篇課文《孔乙己》。 作者是如此描述的: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孔乙己讀書很多,開口就是“之乎者也”,也會幫人抄寫,謀得一份收入。但是他明顯是迂腐的。 時代變了,已經不是科考入仕的時代了,八股文已經破除了,可是他還堅持八股;很多讀書人脫下了長袍,但是他沒有。 因此,作者說孔乙己是“唯一”的。也可以理解為,在一個地方,唯一思維滯后的人。
認知到什么層次,人就能走到什么層次。 魯迅少年時,以為學醫可以成就自己,后來他讀書,留學,發現國人是愚昧的,于是用筆去發出“吶喊”。創辦文學刊物,不僅提升名氣,喚醒他人,還賺了一大筆錢。 唐朝的高適,在宋地種地,聽說安史之亂爆發了,馬上丟下鋤頭,去了一線戰斗,后來成為了封侯的詩人。 擴寬自己的視野,把自己繞到社會全局中去,你就是鳥瞰社會,有更多的改變方法。 02 第二,社會用資源篩掉窮人。 作為70后,我在二十歲的時候,看到縣城的房子,很便宜,一兩萬就能夠來一套。我也意識到,會漲價。但是我一千塊錢都沒有,只能望洋興嘆。 后來很多買房早的人,都賺了一大筆。 我也看到縣城里,早期的一批出租車,生意是很好的。但是我也買不起,就是一家人湊錢,也不能。 其實,很多的資源,是我們看不到的。比方說,人脈資源,政策資源。 我的老家在湘南的山溝里。在大家看來,這是貧瘠的地方,不適合發展。 村里有人,引進了黑山羊,漫山遍野都成為了羊吃飽喝足的地方。山,變成了資源。 加上地方有支持農牧業發展的政策,放羊的人,不僅賣羊發財,還可以拿到很多的貼補。 后來很多人發現放羊的好處,都模仿,這就來晚了,資源有限,分配不了。
當你到一定的年紀,就會發現,自己這一生,有的資源是注定得不到的,有的資源到手里了,也不能發揮作用,還是要弄丟。 在《莊子》里有一個故事。 一個洗衣服的家庭,有一塊膏藥,可以避免冬天時,手受傷和開裂。保護了手,冬天就可以繼續洗衣服。 一個商人花一百金,把膏藥配方買下來,送給吳王。吳王正愁將士冬天出征,會凍傷。因此就賞賜商人一片封地,價值連城。 可惜,洗衣服的家庭,有資源,也是窮。 所以,一個社會里,能夠發現資源,并且有效利用資源的人,就是人上人。 好的人脈,本地的特色,階段性的政策,手里的貨幣和房子,工作的方法,自己的發明等,努力想一想,換一個角度想,都可以是資源,用對地方,就翻身了。 03 第三,社會用規則篩掉老實人。 70后、80后的人,看看我們村里的人,一大批是這樣的:前怕狼,后怕虎,就是不怕窮。 并沒有幾個人,敢于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最不可思議的是,明顯可以用規則的時候,一大批人喜歡用人情。結果,就是被人愚弄,或者被人控制。 我的母親,要去城里辦一個證件。用的是老一輩習慣的套路。 母親還沒有出發,就打電話給某局里上班的親戚,還帶上了平時舍不得吃,舍不得用的土特產。 到了某局,親戚寒暄幾句,告訴母親如何辦理。 事實上,母親只要直接去辦事大廳,花五分鐘就辦妥。因為辦事的規則是如此簡單的。 母親到底把簡單的事情弄復雜了,還丟一部分利益。可怕的是,母親還使勁感激親戚。
是的,無休止的低端的勤勞,都是墨守成規。 跟著規則去做,去改變的人,才是順勢而行。 尤其是一大群人辦事,一起創業,無規矩不成方圓。規矩是對每個人的保護,也是對事業運行的保護。 老實人總是服從別人,或者說盲從別人,規則都不敢用,難怪走不出底層。 04
人要從底層走向高處,就必須要認知提升,資源利用,借用規則。 很多人活一輩子,就是活了一天,就是一直重復昨天。 聰明的人,總是把握當下,預備明天。昨天永遠是一塊墊腳石。 當你闖過三個篩子之后,你就是為數不多的高人了。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