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俊霞 公眾號:齊魯海風 周末,與老媽通電話,老媽又提起在家待業兩年的孫女。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老媽今天發愁孫女宅在鄉鎮的家里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明天發愁孫女宅在縣城的門市上,連老家都不回。 我勸老媽:她家里有條件,多養幾年不成問題。 老媽又心疼兒子賺錢辛苦,今年夏天高溫天氣多,兒子四處送貨,孫女孫子躲在空調屋里刷手機,都不肯跟爸爸去送貨。 子不教父子過,女不教母之過。 兒女好吃懶做,還不是父母教養的功勞? 01 我的父母都是50年代出生的人,他們出生的那個年代沒有計劃生育,家里的兄弟姐妹特別多。 記得小時候,一個男同學和我吵架,嘲笑我:你奶奶生了九個孩子,天上九顆星。 這事我都不知道。 我唯一知道的是家父親手帶大的一個叔叔,長到四五歲的時候餓死了。 家父兄弟姐妹五個,家母兄弟姐妹六個,可見我們家七大姑八大姨的親戚之多。 家母的兄弟姐妹有兩個姨媽嫁給了吃公糧的,有了改變命運的機會。 用現在的話說算是官一代。 到了表兄妹這一代,大姨媽家的二表哥接姨父的班,進醫院當了醫生。 三姨媽家的表哥表姐農轉非,托關系入職機關單位或工廠。 我和舅舅家的表哥讀大學后定居城市。 21個表兄妹,只有五個人脫離農耕生活。 到了第三代,孩子的數量少了,出路多了,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大姨媽家九個孫子孫女外孫外孫女,出了兩個大學生。 二姨媽家八個孫輩,出了四個大學生,三姨媽家五個孫輩,出了一個大學生,四姨媽家三個孫輩,出了兩個大學生。 舅舅家八個孫輩,出了一個大學生,我們家四個孫輩,目前出了兩個大學生。 還有兩個小豆丁在讀小學,中學,未來還是未知數。 城鎮化趨勢下,鼓勵農民進城買房置業。 第三代里,有的定居縣城,有的定居地級市、省會城市。 老一輩人都期盼著,一代更比一代強。 原以為第三代會更有出息,細細數來,第三代也不過如此。 時代發展遲緩,經濟從上行到下行,我們這一代人活成什么樣,下一代基本什么樣,階層固化,很難有大的跨越。 當然現在的孩子什么都不缺,從母胎里就營養過剩,家家戶戶有車有房有錢,甚至小小年紀,就跟著父母出門旅游。 既然一出生就應有盡有,還有啥需要奮斗的。 父母對孩子循循善誘:好好學習,將來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賺大錢。 可是現在的孩子不缺錢花,父母寧愿節衣縮食,吃糠咽菜,也不會讓孩子吃一點物質的苦。 孩子們不考大學,不找工作,不賺錢,家里也養得起。 02 《增廣賢文》里有一句話:三貧三富不到老,十年興敗多少人。 別說00后沒吃過苦,90后在物質上也沒有緊缺過。 十年前,三叔說過一句話:你們這一輩不一定過得比我和你爸爸強。 吃苦耐勞,的確一代不如一代。 現在三叔不會這么說了,他的身體每況愈下,醫生讓他戒煙戒酒。 四十多歲的堂弟仿佛一瞬間長大了,上有老下有小,不頂門立戶都說不過去。 我的父母是白手起家,他們這一代人自始至終都很窮,年輕時,起早貪黑不過混個溫飽,年老時,積蓄寥寥無幾。 多年前的一個夏天,大弟在飯桌上指責父親沒有給他積累巨額財富,沒有給他創下千萬家業。 氣得父親拿茶碗砸他。 林則徐說: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子孫不如我,要錢有何用? 我和弟弟這一代,自立自強,沒有像大弟的兒女一樣啃老,經濟上略比父母那一代好一些。 我和小弟不過是普通的工薪族,雖然身在城市,物質積累卻不多。 至于大弟,他生活在父母身邊,父親沒有給他物質財富,卻把人脈和資源都給了他,是他家四口長達十幾年無償免費的勞動力。 他的房子,車子,資產加起來,也許稱得上富一代吧,但這種財富能維持多久呢? 再富也不過生活在一座鄉鎮上,和縣城,和地級市,和省城,和一線城市的富人比,還不是小巫見大巫。 孟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 從前慢,古代大家族蔭庇五代,現代社會發展太快了。 財富,駕馭得了,保值增值;駕馭不了,坐吃山空。不用第三代敗家,第二代就揮霍完了。 所以說,窮不過三代,三代之后消亡;富不過三代,三代之后為貴。 70后,80后這兩代人都不容易,不但要撐起父母的一片天,不但要為自己奮斗出一方舞臺,還要為下一代打拼房子,車子,票子。 一個家族走向高處還是低處,貧窮還是富貴,時間會給出答案。 培養一個貴族至少需要三代人的努力,一個家族的興衰,三代之后必見分曉。 喜歡我的文章點個“贊”+“在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