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飲食習慣與全國大部分地區大同小異,其具特色者,則有“過早”、“過中”與“消夜”。 ![]() 以前武漢人早晨要“過早”,下午要“過中”,晚上要“消夜”。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葉調元《漢口竹枝詞》云: 菜蔬魚肉總肩挑,食物殷繁快楚饕。 過早過中兼兩飯,留心還把夜來消。 “過早”“過中”的“過”是什么意思呢?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卷八“脯臘”介紹作魚脯的方法,稱鯉魚脯“白如珂雪,味又絕倫,過飯下酒,極是珍美也”,意思是說鯉魚脯是吃飯下酒的美味佳肴。《水滸傳》第六十一回則有:“盧俊義留道:'先生少坐,過午了去。’”意為請吳用吃了中飯再走。這都說明“過”有食、咽的意思。 武漢人從前說“過早”,是指起床不久,先吃點東西墊墊肚子,等會還要吃早飯,葉調元《漢口竹枝詞》有“小家婦女學豪門,睡到晨時醒夢魂;且慢梳頭先過早,糍粑油餃一齊吞。”后來過早與早餐合二為一,過早就是吃早餐。 從前“過中”是指中飯(午飯)以后,晚飯以前,下午三四點鐘吃點東西,頗像西方的下午茶。后來漸漸不通行了。可見以前的“過早”“過中”,都是正餐前的墊補。 ![]() “消夜”是指晚上干活的人或打牌的人十一點鐘左右吃點湯圓、面條,以免餓著肚子去睡覺,后來變成了一部分人晚上的休閑方式——喝“靠杯酒”,三五成群到街頭大排檔或小吃攤喝點小酒。 為什么叫“靠杯酒”,并沒有人知道它的含義,筆者認為可能是零賣的酒按杯計價。喝靠杯酒一般下酒菜是花生米、涼拌毛豆、油炸臭干子和藕元、鹵順風之類,比較簡單。 過早的早點卻豐富得多,最普通的是熱干面、豆絲、豆皮、面窩、糍粑、油餃(油條)或糯米包油餃、糯米雞、歡喜坨、油香、米粑、發糕……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以大米做原材料的,所以著名評書表演大師何祚歡先生說“武漢小吃米當先”。 武漢著名女作家池莉在其作品《熱也好冷也好活著就好》中羅列過武漢著名早點:“老通城的豆皮,一品香的一品大包,蔡林記的熱干面,談炎記的水餃,田恒啟的糊湯米粉,厚生里的什錦豆腐腦,老謙記的牛肉枯炒豆絲,民生食堂的小小湯圓,五芳齋的麻蓉湯圓,同興里的油香,順香居的重油燒梅,民眾甜食的伏汁酒(米酒),福慶和的牛肉米粉……” 打撈江城記憶 鉤沉三鎮往事 漢口民居 轉載請注明出處,勿侵犯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