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秋節氣的由來和習俗 您瞧這日子過的,簡直就是嗖嗖的,前幾天咱還聊這伏天的事兒呢,今兒,這就迎來立秋的節氣了。 立秋,在農歷二十四節氣里排第十三位。您瞧,轉眼間這乙巳年就算是過一大半了。同時,今兒也是干支歷癸未月的結束和甲申月的開始。乍這么一聽,您是不是覺得有點亂吧,咱甭著急,您聽我細說端詳。 ![]() 咱先從這字面上說,立秋的“立”就是開始的意思,咱老話兒不是有“三十而立”的說法嗎?這兒說的“立”也是這個意思;咱再說這“秋”字,秋是由“禾”和“火”字組成的,有禾谷成熟的意思。所以,這立秋也是一個反映季節的節氣。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記載:“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這說的就是立秋,它不僅預示著炎熱夏天將要過去,秋天就要到來,而且還表示草木開始結果孕子了,這收獲的季節可就到了,咱民間常說的“秋收”,實際上就算是最直接的意思表達了! ![]() 接著咱再從紀年來說,早在公元前2697年,中華始祖黃帝就命大撓氏探天地之氣,研五行之機,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互組合成了六十個基本單位,用作紀歷的符號。把月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定為一個月,每月大約是29.53天,全年大約是354.36天;把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定位一年,每年大約是365.24天,為了使每年的平均天數與回歸年的天數相符,這就有了閏月之說,這在聊閏月的的那篇里,咱詳細的說過,這就是“干支紀法”。 有還不太清楚的朋友,您可以爬樓再看看,在這我就不再啰嗦了,您多包涵啊! ![]() 每年公歷的8月7日到9日間,當太陽從北回歸線向南返回,到達黃經135°時,這就是立秋節氣的開始了,此后,這氣溫就會逐漸的下降了,今年的立秋時間就是公歷8月7日13時51分19秒,農歷的閏六月十四。 您瞧,這立秋節氣的來歷,可是算夠悠久的吧! ![]() 到了立秋,天兒就開始變涼了,但由于咱們國家南北相距5500千米,所以,由于不同地兒的地表和海拔高度有差異,地理情況也就不同,這秋天到來的時間,多少也會有一些差距。 人們能夠真正感受到真正秋高氣爽天氣最早的省份,那得說是黑龍江和新疆北部地區了,一般是在8月的中旬;華北地區包括咱北京,怎么也得到9月初;西南北部和秦淮地區那就得在9月中旬了;等到10月初,這秋風才可能吹到江南;如果嶺南地區要想炎暑頓消,那至少也得到10月中旬了,趕到了雷州半島和海南島的北部,您要是感覺有涼意了,那怎么也得是11月份了。 ![]() 但這還不算是最遲的,還有更晚的呢!這就是有“天涯海角”之稱的三亞,當它要是聽到秋天的腳步聲時,那咱北京可就快過元旦了。 您瞧沒,中國之大,這氣候變化就是這么的紛繁多樣!何況再加上這些年大興特大、超特大基建工程建設,瘋狂的改造大自然、原有的生態環境很難說不遭到污染和破壞,這使得大氣變化更加的難以捉摸,這節氣的變化也真不是那么的守規律了,惡劣突發的天氣時常來襲,總聽到官媒報道,哪哪又發生了百年不遇的災難。您想啊,就沖這么翻天覆地的折騰,您說老天爺能樂意嗎?這氣候不突然變化那才怪呢! 這事,反正咱也說不清楚,還是聽專家的吧! ![]() 咱還是接著說這節氣。到了立秋節氣,這物候依然也分為三候。民諺講:“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什么意思呢?這第一句是說立秋后,我國許多地區開始刮偏北風了,偏南風少了,這小北風會給人們帶來絲絲的涼意;這二一句是說,立秋五天后,由于白天日照強烈,夜晚的涼風一來,會形成晝夜的溫差,清晨您會看到室外的植物上,都會凝結一些晶瑩的露珠;這三一句告訴我們,趕立秋十天后,這個時候在微風吹動的樹枝上,蟬也會因吃的充足,溫度合適而得意地鳴叫。 ![]() 不知您注意了沒有,最近這路邊的草窠了里偶爾都能聽到蛐蛐的叫聲了,要不說它是秋蟲兒呢,正可謂“春江水暖鴨先知”啊! 在前面咱們所說的“物候”,實際上這是個時間概念,每候之間相差5天。聊到這了,咱捎帶手說說這農歷的事兒。按農歷說,一年是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其中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這就是農歷的一年。 聊到這,這立秋的來歷和氣候特點,算是說的差不多了,不知道說清楚沒有,接下來咱再說說這民間的習俗。 ![]() 過去到了立秋這天,有“立秋節”之說,也有叫“七月節”的。在周代時,這一天,天子會親率眾卿、諸侯到西郊迎秋,并舉行祭祀少嗥、蓐收的儀式,這習俗一直延續了漢、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后漢書·祭祀志》中記載:“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車旗服飾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薦宗廟之禮,名日軀劉。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 ![]() 新唐書·禮樂志》記載:“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葉,以應時序。有以石楠紅葉剪刻花瓣,簪插鬢邊的風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風俗。 明承宋俗,趕到了清代,在立秋這天,開始實行懸秤稱人的習俗。就是和立夏日所秤之數相比,以驗證夏中之肥瘦。民國以來,在立秋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預卜天氣涼熱之俗。還有以西瓜、四季豆嘗新、奠祖的風俗。也有在立秋前一日,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等風俗。 ![]() 再有就是“摸秋”。夜里人們可以隨便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瓜取豆,這就叫摸秋,為什么呢?這里可有不少的說頭呢! 要是婚后未育的婦女,摸了南瓜,意味易生男孩;摸了扁豆,易生女孩;要是摸到了白扁豆,那更吉利,除生女孩外,還有白頭到老的好兆頭。如果是小孩摸到蔥,父母就認為這孩子長大后聰明;如果摸到瓜果,父母就認為孩子將來不愁吃喝,事事順利。人們把這種“摸秋”也當成是游戲,不是偷盜行為。 ![]() 可話說回來,要是過了這一天,您還去人家田里摸,那就另當別論了。這習俗直到解放前,在我國大部分的農村地區還流行呢,現在是基本消失了,不過還是有點意思,畢竟是人們藉此期望向好的愿望。 還有就是“秋忙會”、“秋收互助”、“秋田娛樂”等習俗,這都是圍繞著秋忙在農村搞的活動,畢竟秋天是收獲的季節,老百姓忙活一年了,就等著喜獲豐收了,所以搞些活動也是表達喜悅心情。 ![]() 當然,最普遍的習俗莫過于“貼秋膘”、“啃秋”了,說白了,玩什么也比不了吃,老話講:“民以食為天”啊! 經過了炎熱的夏天,人們總算是該告別清淡簡單的飯食了,這兩三個月下來,素的夠嗆啊!這秋風一起,天涼快了,胃口也來了。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家里做、店鋪也賣,人們得吃啊,這就是俗稱的“貼秋膘”。 ![]() “啃秋”也有叫“咬秋”的,這也是吃。不過跟貼秋膘吃的正相反,立秋這天吃的是西瓜或者香瓜。據說這時吃,可以不生秋痱子,還可去疾。咱甭管傳說也好,驗方也罷,總之,這也是人們喜慶秋收的一種表達方式。 不過吃是得吃,還得注意少辛、多酸、少吃辣。適當多吃些水果和蔬菜,以助養肝。中醫養生提倡,立秋后每天早晨喝粥,粥利于健脾,可助脾胃滋陰,平衡健旺的陽氣。 ![]() 這吃好了,喝好了,那穿衣也得注意啊。初秋,暑熱未盡,涼風時至,您得適當增衣,只要是咱身體略感清涼而不感寒,那這就算齊活了,沒毛病! 吃好穿暖了,休息還得得當,要早睡早起。咱不是瞎說啊!早睡可以調養人體中的陽氣,早起可以使肺氣得以舒展,這可以預防缺血性疾病的發生。 ![]() 再有還得防暑氣,小心這“秋老虎”發威。前面咱說了,今年立秋的時間是公歷8月7日(星期四)13時51分19秒,夠精確吧!趕過一天到了8月9日,這就是末伏的頭一天。有老話兒說了,“秋后一伏熱死牛”、“秋前北風秋后雨,秋后北風干河底”、“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等,還有像“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人”的說法,說到這了,咱還得就“早立秋”和“晚立秋”再解釋一下。 ![]() 這早、晚到底是怎么確定呢?在前面咱說了,祖國幅員遼闊,南北跨度長,在民間這“早立秋”和“晚立秋”因地區不同,還真有不同的說法,大致是分兩種。 一種就是看立秋時點是在白天還是晚上,如果是在中午12點之前立秋,那就是“早立秋”,如果是在12點鐘之后,那就是“晚立秋”了。 ![]()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看相對于農歷七月份而言,如果立秋的時間在農歷七月前,那就是早立秋,反之就是晚立秋了。今年立秋時間是在農歷的閏六月13時,咱按第一種說法,那就是晚立秋,要是按第二種說法,那今年就算是早立秋了。 嘚,您瞧這回還真杠上了! ![]() 那今年這立秋,到底是算早立秋還是晚立秋呢? 說到這了,還得說祖先的智慧那是真牛!您想啊,我國是農業國,擱過去農民就是靠天吃飯,又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所以這些個農諺那都是從千百年的生活中總結下來的,這二十四節氣就是先人智慧的結晶啊!先人們把太陽在黃道上運行一圈劃定為360度,而每運行15度就是1個節氣,太陽什么時間運動到哪個位置,那就可以精確計算出具體的時間點!您想,這夠多神奇啊!但架不住也會有像今年的這種情況呀,要是過去,那人們只能是估摸著行事了,但擱著現在,那得講科學了。 ![]()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這判斷秋天是不是真的到了,可不是光看農歷的時間來確定了,那得有科學依據。根據氣象部門專業要求,在立秋后,如果連續五天的氣溫都在22攝氏度以下的話,那就說明秋天是真的到了。 您瞧,這早立秋、晚立秋的事兒,要是應了民間的說法,那什么都甭說了,有沖突了,那還得憑科學說事兒! ![]() 民間除了對這立秋,有早晚之說,還有新鮮的呢!說是這立秋還有“公”“母”之分,立秋日要是趕上農歷的雙數,那就是“母秋”,要是單數就是“公秋”。還有農諺講:“公秋爽,母秋兇”,這里的“兇”當然指的就是氣候會炎熱了。 咱照這種說法一套,那今年立秋日是閏六月十四,是個雙數,那就算是“母秋”唄! ![]() 嘚嘞,我折騰了這么一大篇,把立秋的這點事兒,甭管是官方的規范定論,還是咱民間的傳說,都一股腦兒的叨嘮了一通,說的對不對的,還指望朋友們多提意見、多交流。老話說了,抬杠長知識嘛!這學習的事兒,可是無處不在;老話還說了,“三人行必有吾師”啊!這師者,那也是處處皆有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