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還在為設計高質量、依標扣本的古詩文原創題絞盡腦汁嗎?還在為尋找緊貼教材、有效提升素養的訓練材料而發愁嗎? 老師們,打造一流創新性命題(依標精研、活用教材、創設情境),確是高考專家深耕的領域,對一線同仁挑戰不小。但這絕不意味著我們束手無策!我們這本《高中教材古詩文閱讀原創命題》正是為您賦能教學、助力學生精進突破而生的橋梁! 一、深耕課標教材,鍛造原創利器 這套習題集,正是我們沉浸課標、研磨教材后結出碩果。它以新課標為靈魂指南,以新教材中的古詩文為源頭活水,精心創設真實情境,精準對接單元任務與課后提示。不僅設置了科學的題目與評價標準,更致力于在運用實踐中夯實基礎,全方位培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二、題型完備,對標高考,激活思維 1.題型設計 嚴格參照高考真題范式,涵蓋句讀判定、詞語解說、文意理解、句子翻譯、主觀簡答、詩歌鑒賞(選擇+問答)等核心題型。 2.背誦強化 創新設置名句默寫情境,讓記憶與應用無縫銜接。 3.思維進階 針對經典文本增設片段寫作練習,著力培養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 三、四大命題追求,直指核心素養 我們始終圍繞以下核心目標精研每一道題: 1.立德樹人,價值引領 深挖題目及情境的育人價值,踐行核心素養與課程理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目標精準,典型高效 緊扣課標任務群目標,融合教材單元任務和課文提示,聚焦重點,追求靶向訓練。 3.立足教材,實易活新 通過做題自然帶動經典回顧,摒棄割裂的知識點/能力點考核,堅決追求“實易活”,拒絕“偏難怪”。 4.對標質量,高階思維 力求每題目精準對應“學業質量水平”描述。例如《石鐘山記》題對教參譯文的質疑,正是落實“3-2:能在各部分信息之間建立聯系,把握主要信息,分析、說明復雜信息中可能存在的多種關系;能就文本的內容和形式進行質疑;利用文本中的相關信息解決具體問題”的典范。 四、核心優勢,一目了然 家長朋友和非語文專業的同仁請看這里:為了讓您快速抓住本書精髓,我們將本書核心價值提煉為四點: 1.填補空白:首套系統覆蓋課內古詩文篇目的原創習題集。 2.助力高分:創新“教材內容變形”為命題情境,激發優等生創造性思維,實現關鍵突破。 3.學以致用:在真實解題中掌握必備知識,讓學習深度發生。 4.多重挖掘:釋放文本多重價值,舉一反三,實現聞一知十。 五、內容詳實,結構清晰,使用便捷 1.體量 內容豐厚,word版約16萬字,A4紙近200頁。 2.結構 科學劃分為三大部分:①文本本身(回歸本源);②原創試題(精準訓練);③原創答案及解析(詳盡透徹,附評分參考、典型誤答、多元正解等)。 3.亮點 收錄2024年高考古詩文真題+2025八省聯考古詩文試題+2025年高考真題及官方答案,清晰呈現考向變化,為備考指明方向。 4.使用 模塊化設計,便于教師按需靈活選用。 六、用心出品,誠邀指正 作為一套立足創新、追求實用的原創教輔,雖經反復打磨,但限于時間與能力,疏漏或可商榷之處仍在所難免。我們真誠期待并歡迎廣大師生在使用過程中提出寶貴意見,助我們持續完善!反饋電話/微信:13637092228。關注本公眾號“老程毛毛語”,獲取更多前沿教學資源與備考干貨! ![]() 【附例】《石鐘山記》教師版 1.給下列語言片段斷句,并將之翻譯成現代漢語。(斷四處) 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 【答案】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 【翻譯】你知道嗎?那水上發出的巨大響聲,是周景王無射鐘的聲音;那又像擊物和鐘鼓合奏的響聲,是魏莊子歌鐘的聲音。 2.下列各項中對相應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微風鼓浪”“鼓瑟希”“鐘鼓饌玉不足貴”:三個“鼓”意思不同。 B.“桴止響騰”“天下云集響應”“響當當的品牌”:三個“響”意思不同。 C.“余方心動欲還”與“空中而多竅”中“心動”“空中”都是古今異義詞。 D.“而言之不詳”與“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兩句中“言”的意思不同。 【答案】D。兩個“言”都是“記載”“記述”的意思。解析:A鼓:激蕩、掀動/彈奏、演奏/鼓樂器。B響:聲音/回聲/名氣大。C心動:內心驚恐??罩校褐虚g是空的。 3.下列各項中對相應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與“而吾與子之所共適”中“適”意思不同。 B.“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與“郭橐駝,不知始何名”中“始”意思相同。 C.“得雙石于潭上”與“上邪!我欲與君相知”中兩個“上”意思不同。 D.“事不目見耳聞”與“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中有三個詞是名詞作狀語。 【答案】B。始:才/起初、一開始。 其它項解析:A適:到/享有。C上:表示處所的方位詞,這里指潭岸邊/指天。D名詞作狀語的三個詞是:目、耳、舟。 4.下列各項中沒有文言特殊句式的一項是(3分) A.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B.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答案】D。正常句式:而淺陋的人竟用斧頭敲打(山石)的辦法來探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 其它項解析:A定語后置句和判斷句:敲擊后能發出鏗鏗聲響的石頭,到處都是這樣。B狀語后置句: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邊咳邊笑的聲音。C賓語前置句:古時的人沒有欺騙我啊! 5.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概述和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蘇軾游石鐘山時曾把鐘磬放在水中,利用大風大浪的沖擊來驗證它是否能發出大鐘一般的聲音。 B.蘇軾在月明之夜和兒子蘇邁坐小船到石鐘山絕壁之下探訪,看到聳立的山石如猛獸異鬼一樣嚇人。 C.蘇軾認為水波涌進山腳下石洞石縫產生的聲音與空心大石頭吞吐風浪形成的聲音相互應和是石鐘山得名的原因。 D.蘇軾游石鐘山得出了凡事沒有親耳聽親眼看就憑主觀想象去推斷是靠不住的結論,這是由事及理的寫法。 【答案】A。原文說的是“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雖”是即使的意思,是假設的情況,選項將之誤說成事實情況。 6.句子翻譯: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⑴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 ⑵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答案】⑴山腳下都是石頭的洞穴和縫隙,不知它們的深淺,微微的水波涌進其中,波浪激蕩便產生了這樣的聲音。 ⑵我因此記下這件事,是要嘆惜酈道元記敘的簡略,譏笑李渤的淺陋?。?/span> 7.文中具體記述了石鐘山得名的幾種由來?請用自己的簡要概括。(3分) 【答案】①酈道元認為是水石相拍打、聲如洪鐘。②李渤通過扣石聽聲、余音裊裊來驗證其得名。③蘇軾認為其得名原由是涵澹澎湃和窾坎鏜鞳相應和,像音樂演奏。 8.“學習提示”評價本文是“瀟灑隨性而自有法度”的典范之作。請在第二段中舉兩處例子簡要分析這一特征。(4分) 【答案】①“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寫環境陰森可怖,烘托探訪不易,為后文批評“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伏筆。②“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既照應了“微風鼓浪,水石相搏”,也揭示了“噌吰如鐘鼓不絕”的原因。 9.名句情境設計:補寫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每小題2分) ⑴《石鐘山記》中,蘇軾夜探石鐘山,質疑“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的現象,體現了可貴的懷疑和實證精神。 ⑵《石鐘山記》中,蘇軾驗證了《水經注》的記載,發出了“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感慨,并因事說理,表達了反對不實地考察“而臆斷其有無”的觀點。 ⑶蘇軾在《石鐘山記》著力渲染陰森可怖的環境氣氛,烘托出親身探訪的不易,為下文批評“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埋下伏筆。 10.第二段“舟人大恐”《教學用書》里譯為“船夫非常害怕”。但有人覺得不妥。請談談你的理解。要求:分析有據,邏輯合理;語言簡明,不超過200字。(10分) 【參考答案】這句譯為“船上的人非常害怕”可能更為貼切。船夫是石鐘山當地人,對環境很熟悉,應該早就知道情況,不大可能“大恐”。這里“大恐”的陳述對象應該主要是指作者父子。聯系前文“余方心動欲還”句,可知作者已經被棲鶻和鸛鶴的叫聲驚嚇到了,這里又聽到“噌吰如鐘鼓”般的巨大聲響,他“大恐”也在情理之中。另,這句話后面的句子也可以印證:“徐而察之”——正因為害怕,作者才慢慢察看,小心上前,不敢貿然行動。 11.蘇軾對前人所持石鐘山得名的看法表示懷疑,并帶兒子蘇邁親自考察。你覺得蘇軾是想給蘇邁怎樣的啟示呢?寫出兩點即可,要有適度分析。(6分) 【答案一】①啟示兒子為人處事要較真,對“不目見耳聞”的事不可輕信,更不可臆斷妄論。②啟示兒子做縣尉要考察民情,像他們探尋石鐘山得名真相一樣,了解民間疾苦。 【答案二】③啟示兒子要多學習本領,既要有識真相的眼力,還要有做決斷的能力,不能像漁人“知而不能言”。④啟示兒子要自知清醒,不能像李渤、寺僧自鳴得意,實則貽笑大方。 寫作訓練:單元學習任務二(教材第89頁) 古代散文寫法比較自由,句子可駢可散,結構可疏可密,但優秀的散文作品在語言、章法等方面都頗有講究。 3.評點,是古人品析詩文的常用方法。學習評點,既能培養細讀文章的能力,又能提高概括表達水平,有助于研習古代詩文。 請從語言、章法等方面評點《石鐘山記》的第二自然段。 要求:以句末點號為單位,將本段標成十個句子,一句一句評析;不少于400字。 【評點示例】第一句中“所謂”二字別有意味,既是對前人關于石鐘山得名考察的否定,也暗含了作者的譏諷態度。第二句呼應“扣而聆之”,感情蓄得很足卻不露聲色,可謂內心鄙夷如潮涌,筆下寫來靜無風。第三句見章法之妙:“固”與“尤”、“笑而不信”與“自以為得之矣”,前后呼應,嚴謹綿密;“不信”二字引出后面的夜訪,銜接自然。第四句“獨”字感情豐富,果決、豪邁、優越、自信等都含于其中。第五句寫大石“森然欲搏人”,化靜為動,寫鳥聲運用疊詞和比喻,寥寥數語,就描摹出環境的陰森可怖;同時能自然地引出下句“余方心動欲還”,符合因果邏輯。第六、七兩句從“心動欲還”到“舟人大恐”,既寫出人物心理變化,又顯出行文跌宕之美。第八句揭示“大聲發于水上”的原因,解開此前的疑竇。第九句得出“窾坎鏜鞳”之理,為后面的議論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其中,“如樂作焉”一句點出了心境之變化,使由“恐”到“笑”自然順暢。第十句以“笑”引起,以“嘆”收束,連用三個“也”字,既見其得知真相的快慰,也見其與古人“若合一契”的自許,還水到渠成地引出了“事不目見耳聞”的議論,實乃“精妙世無雙”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