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佩斯拿著《戲臺》劇本找到黃渤時,整個圈子都捏了把汗。這位曾靠《主角與配角》封神的老喜劇人,近年拍電影總栽在票房上,觀眾緣像褪色的海報,看著親切卻少有人真掏錢。 黃渤的回應卻讓所有人懵了:零片酬出演,一分保底不要。票房破5億,他按規矩分賬;沒到5億,純幫忙。 明眼人都知道這5億像懸在天上的餅。陳佩斯的電影帶著老派的較真,節奏慢得像熬粥,在速食喜劇當道的市場里,能賣2億都算燒高香。 于是有人說黃渤夠意思——在陳佩斯最需要撐場面的時候遞手,是圈內少有的情誼。畢竟換成別人,要么獅子大開口要保底,要么怕砸招牌躲得遠遠的。 但細琢磨,這步棋藏著黃渤的精明。 按行業規矩,票房分賬里投資方+主演能拿15%-20%。真破5億,黃渤到手至少7500萬,比拿固定片酬賺得多。更妙的是,成了,他是“慧眼識珠+仗義疏財”的雙料好人;不成,他落個“重情重義”的美名。賠本的買賣?不存在的。 有人說這分賬模式不對等:陳佩斯輸了欠人情,贏了黃渤名利雙收。可成年人的交情,本就不是非黑即白的算術題。黃渤沒拿槍指著誰,只是用一種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把“幫人”和“自保”擰成了一股繩。 古人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但黃渤玩明白了“義利相濟”。他沒把情誼當口號喊,也沒把利益擺臺面上搶,而是用一個5億的目標,給了陳佩斯體面的臺階,也給自己留了體面的退路。 這世上最聰明的處世,往往是把“我幫你”藏在“我們一起試試”里。既不讓對方覺得欠了高利貸般的人情,也不讓自己成了吃力不討好的冤大頭。 就像陳佩斯后來笑著說的:“他這哪是投資,是給我搭了個戲臺,讓我再演一回主角。”至于戲臺底下有多少觀眾,兩人都沒說死,卻都在臺后卯著勁。 成年人的世界,從不是“要么純仗義要么純算計”的選擇題。像黃渤這樣,把溫度裹在規則里,讓情誼站在現實上,或許才是最體面的活法——畢竟,仗義把事辦成,事了賺個盆滿缽滿,本身就是種硬本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