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琦 “沒到過盧克索就不算到過埃及。”我在做埃及旅行攻略的時候總是看到這句話,所以,在參觀完首都開羅后,我便搭乘飛機前往盧克索。盧克索也被稱作樂蜀,古稱底比斯,在公元前14世紀至公元前12世紀間,這里一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接近10萬,各地的黃金白銀聚集于此。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將盧克索描繪為“財富之城”“百門之都”。尼羅河穿城而過,將盧克索一分為二,古埃及人信奉人的生命與太陽東升西落的軌跡一致,故東岸是神明和生者的樂土,有卡納克神廟和盧克索神廟,西岸是亡者和靈魂的歸宿,有帝王谷、哈特謝普蘇特神殿和門農巨像。東西兩岸距離并不遠,景點相對集中,若是走馬觀花,一天內也可以匆匆看完。除此之外,既然來到盧克索,當然要體驗一下熱氣球。凌晨四點左右跟著向導來到岸邊,坐船過河后在一片空地上等候,四周滿是準備升空的熱氣球。伴隨著熱氣球的起飛,太陽從地平線浮出,天色一點點亮起來,熱氣球經過帝王谷和王后谷,經過卡納克神廟和盧克索神廟,經過郁郁蔥蔥的田野和星羅棋布的村莊,從上空俯瞰這座露天博物館之城也別有一番特色。盧克索有著世界上最美的露天博物館之稱,1979年,“底比斯古城及其墓地”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漫步在盧克索,置身于神廟里,迷失于石柱間,抬頭仰望方尖碑,低頭走進陵墓深處,一磚一瓦都在訴說著古埃及的悠久歷史與璀璨文明。 從諸神時代到法老時代 東岸的卡納克神廟始建于約公元前20世紀,神廟內有大小20余座神殿,氣勢宏偉,令人震撼。神廟里最為著名的莫過于面積達5000平方米的多柱大廳,134根石柱分16行排列,每根高達21米,直徑5.4米,柱身布滿浮雕和銘文,柱頭被雕刻成盛開的紙莎草花的形狀。每逢天氣晴朗,太陽光線從縫隙間傾瀉下來,在石柱上形成斑駁光影。埃及神廟很少是孤立的,往往被一些附屬建筑包圍,比如在卡納克神廟里有一片圣湖,面積近1萬平方米。圣湖總是和創世概念聯系在一起,太陽神于時間之初從原初水域中出現。卡納克神廟供奉的“底比斯三神”是由古埃及太陽神拉與底比斯地方神阿蒙融合而成的“阿蒙·拉”神,以及其妻自然神穆特、其子月亮神孔蘇。 談起古埃及,則不得不提一提埃及諸神。阿圖姆是埃及神話中的創世神,但后來對太陽神拉的崇拜盛行后,阿圖姆漸漸與拉融合。太陽神早晨的名字叫凱布利,是一個圣甲蟲的形象,中午的名字是拉,晚上是阿圖姆。太陽神拉從口中吐出了一對兄妹,分別是大氣之神舒和空氣女神泰芙努特。舒與泰芙努特結合,又生下了大地之神蓋布及天空女神努特,創造了天地。這兩位又生下了奧西里斯、伊西斯、塞特、奈芙蒂斯四位重要的神。在埃及神話中,最為經典的一個故事圍繞這四人展開:塞特嫉妒哥哥奧西里斯,便將其陷害致死,伊西斯苦苦尋找丈夫并幫助其復活,復活后的奧西里斯和伊西斯生下一子荷魯斯,荷魯斯長大后為父報仇,殺了塞特后登上王位。 復活后的奧西里斯成為冥界之神,頭戴阿太夫冠,留著長長的胡須,一身綠皮膚或黑皮膚,手里拿著鉤形赫卡權杖和連枷。埃及最常見的伴手禮是紙莎草畫,上面畫著《亡靈書》。《亡靈書》又叫《死者之書》,記載了古埃及人關于死后獲得永生的操作方法和咒語。在埃及神話中,奧西里斯的審判大廳是決定能否重獲新生的地點。大廳中央放著一架天平,一端放著象征正義的瑪特羽毛,另一端放上亡靈的心臟,如果心臟重于羽毛,那么亡靈就失去了重生的機會。稱心儀式的場景算是紙莎草畫上常見的繪圖之一。 荷魯斯成為古埃及神話中最重要、最古老的神祇之一,其形象是鷹頭人身,頭戴上下埃及雙冠,后來的埃及法老戴的就是這種王冠。在古埃及陵墓的隨葬品中經常能看到四個罐子,這些罐子叫作卡諾卜壇。卡諾卜壇是制作木乃伊時專門用來存放死者內臟的容器,分別存放死者的肝、肺、胃、腸,以供來世使用。四個罐的蓋子分別是人首、狒狒首、胡狼首、鷹首的形象,象征著荷魯斯的四個兒子,他們被視為死者內臟的守護神。除此之外,托特是古埃及神話中的智慧之神,瑪特是真理和秩序女神。荷魯斯把王位傳給了托特,托特又把王位傳給了瑪特,接著又分別傳給了11位半神,直到最后由人類的國王接著統治,埃及歷史從此由神話傳說進入到法老統治的時代。 盡管直到第二十二王朝以后,“法老”作為國王的尊稱才真正確立并開始流行,但是人們習慣于把所有的古埃及國王統稱為法老。古埃及歷史可劃分為30個王朝,并歸類為古王國、中王國、新王國三個大的歷史分期,這三個大的歷史分期又被進一步細化為: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國、第一中間期、中王國、第二中間期、新王國、第三中間期、后王國。盧克索的鼎盛期始于新王國第十八王朝,阿赫摩斯一世被認為是該王朝的創始人,他在阿拜多斯為自己和妻子建造了金字塔陵墓作為衣冠冢,這也是古埃及人修建的最后一座金字塔建筑。此后新王國時期的國王開始在西部沙漠邊緣處修建自己的陵墓,也就是今天供游客參觀的帝王谷。 帝王谷的不同陵墓用“KV+數字”進行編號。“KV”是帝王谷英文“Valley of the Kings”的縮寫。19世紀前半葉英國人約翰·加德納·威爾金森如此編號后就一直沿用至今。帝王谷共六十多個陵墓,其中包括圖特摩斯三世、阿蒙霍特普二世、塞提一世、拉美西斯二世等著名的法老。在這些陵墓中最大的一座是第十九王朝塞提一世陵墓(KV17),從入口處到最后的墓室,寬210米,高45米,巨大的巖石洞被挖成地下宮殿,墻壁和天花板布滿壁畫,也被看作裝飾最精美的陵墓之一。圖坦卡蒙陵墓(KV62)因“法老的詛咒”的傳說而有名。1922年,在卡納馮伯爵的資助下,英國考古學家霍華德·卡特發現了圖坦卡蒙陵墓,挖掘出近千件精美珍貴的陪葬品。然而,沒過多久,卡納馮伯爵暴病身亡,一度被當時的媒體大肆渲染,大大增加了圖坦卡蒙法老的神秘性。最長、最深的墳墓是圖特摩斯三世之墓(KV34),圖特摩斯三世以尚武著稱,號稱“古代世界的拿破侖”,是他讓埃及從一個地域性大國變成了一個洲際性帝國。 圖特摩斯三世打下來的江山又往后傳了幾代,到了阿蒙霍特普三世時期,埃及繼續保持強盛和繁榮。沒有內憂外患的困擾,阿蒙霍特普三世便將熱情揮灑在建筑領域,其中包括位于盧克索西岸的門農巨像。這兩尊巨像是阿蒙霍特普三世的坐像,他的雙手放在膝蓋上,目光朝向東方的河流。在他雙腿旁邊的寶座上,還刻有兩尊較小的人物雕像,分別是他的妻子和母親。巨像的所在地原是阿蒙霍特普三世神廟,如今只剩下一片遺跡,巨像本身也幾經風化,變得面目模糊。公元前27年發生了一場大地震,此后每天黎明時分,人們會聽到巨像發出聲音。“門農的聲音”的傳說開始在埃及內外廣為流傳,人們認為聽到它的聲音會帶來好運,于是絡繹不絕的游客前來一睹門農巨像的真容。公元199年時,羅馬皇帝下令對門農巨像進行整修,工程結束后這兩座巨像便不再“說話”。 坐落在西岸的哈特謝普蘇特神廟吸引著無數游客。哈特謝普蘇特,在古埃及語的意思為“最高貴的女士”,她是第十八王朝的第六位法老,也是古埃及歷史上著名的女法老。她在位時間長達22年,其間埃及政治社會穩定,市場經濟繁榮。哈特謝普蘇特是圖特摩斯一世的女兒,她原本有三個兄弟,但是在圖特摩斯一世去世前,兩個正室兄弟已經先后去世。根據埃及王室的規定,輪到庶出的兒子繼承王位,但前提是他必須先迎娶同父異母的妹妹。就這樣,年僅12歲的哈特謝普蘇特成了王后。圖特摩斯二世疾病纏身,治國的重任就落在了王后哈特謝普蘇特的身上。圖特摩斯二世僅在位3年就駕鶴西去,王位由他與王妃所生之子繼承,也就是圖特摩斯三世。由于繼位時只有10歲,哈特謝普蘇特便以母后的身份成為攝政王,繼續掌握著國家的大權。 受當時環境所限,哈特謝普蘇特需要借助神話故事來穩固地位,她宣稱自己是“阿蒙·拉”神的女兒,代表神的意志來統治埃及。執政期間她總以男子打扮示人,她的雕像也基本上都是戴著象征法老的胡須。在哈特謝普蘇特執政到第22年的時候,圖特摩斯三世發動政變奪回了王位,并開始了對哈特謝普蘇特的報復,下令銷毀和她有關的痕跡。此后各大神廟里看不到她的雕像,歷史資料里也少見她的身影,哈特謝普蘇特從此以后便銷聲匿跡。直到20世紀初,考古學家在挖掘文物過程中重新發現了哈特謝普蘇特存在的證據,女法老的真實身份逐漸浮出水面。 埃及和法國撞擊與交融 1798年,法國督政府授命拿破侖率軍遠征埃及。法國發起的這場戰役的目的,一是為了在遠離本土的地方開辟一條新戰線,繼續與英國對抗,二是為了將年紀輕輕、野心勃勃又備受歡迎的拿破侖趕出歐洲。5月19日,浩浩蕩蕩的隊伍從法國南部的土倫啟航,400多艘船上載了4萬名士兵和1萬名水手,此外還有一支由167名科學家、工程師、繪圖員、建筑師和博物學家組成的科學與藝術委員會隨行。法軍在6月攻占馬耳他后,于7月2日抵達并占領了亞歷山大港。7月21日,法軍在金字塔戰役中擊敗了馬木路克軍隊,并于次日在開羅安頓下來,計劃開始一場征服全埃及的行動。然而,英國早就開始密切關注法軍的動向,8月1日,法國艦隊在阿布基爾戰役中被英國艦隊摧毀,法軍在埃及的處境岌岌可危,幾天后,拿破侖悄悄啟程返回法國,他任命克萊貝爾將軍繼任軍隊總司令,負責收拾在埃及的殘局。 在此期間,8月22日,科學與藝術委員會成立了埃及研究所,由法蘭西科學院院士蒙日擔任院長,該機構旨在對埃及的歷史、藝術、考古和文化加以研究。1801年8月,敗北的法軍在撤離埃及之際,英軍要求沒收他們在埃及的研究成果以及所發掘的古物,法國科學家誓死捍衛,最后雙方達成妥協,法國科學家可以保留研究成果和石碑拓片,但羅塞塔石碑要歸英國所有。1802年,石碑被運送倫敦,陳列在大英博物館。羅塞塔石碑意義非凡,正是這塊石碑幫助法國人商博良揭開了象形文字的神秘面紗,開創了埃及學。這次埃及遠征的發現為歐洲的學術界和藝術界打開了一扇窗。1809年至1829年,回到法國的科學與藝術委員會花費多年時間編纂了巨著《埃及記述》,為之后的古埃及文明研究奠定了基礎,鋪平了道路。 讓-弗朗索瓦·商博良出生于1790年,年紀輕輕就表現出與眾不同的語言天賦。1822年,年僅32歲的商博良根據羅塞塔石碑上的經文成功破譯了古埃及象形文字,因此被后人稱為“埃及學之父”。古埃及文字的破譯是打開古代埃及歷史文化大門的鑰匙,標志著埃及學這個新的研究領域的誕生。商博良還說服法國國王查理十世在盧浮宮開設埃及館。1827年,埃及館正式成立,商博良被任命為第一任館長。在商博良的推動下,埃及館的藏品日漸豐富。當時,埃及與法國合作開展考古發掘。根據合作協議,埃及將部分出土文物分贈給法國,收藏于盧浮宮。1831年,法蘭西學院還專門為商博良開設了埃及學教席。只可惜天妒英才,1832年,商博良死于中風,享年41歲,葬于巴黎拉雪茲公墓。今天,法蘭西學院的庭院中心還豎立著一尊商博良的雕塑。 如今,盧浮宮埃及館已擴展到整整兩層展區。埃及館入口處擺放著一個人的雕塑,稍不留意就會從他身邊經過,此人叫作奧古斯特·馬里埃特。他出生于1821年,1850年就在盧浮宮埃及館任職,而后在埃及度過了4年時光,致力于考古和挖掘工作。1855年,返回法國后,他被任命為盧浮宮副館長。1857年底,馬里埃特得到埃及總督賽義德·帕查的賞識,他重返埃及并擔任埃及文物局局長。此后馬里埃特定居埃及,次年他成功說服總督建立埃及博物館,現在這座國家博物館是埃及文物收藏最多的機構之一。1881年馬里埃特在開羅去世,埃及政府和人民為他舉行了國葬。 在埃及人建造的數百座方尖碑中,只有4座仍然矗立在埃及境內,大約21座在埃及境外,比如羅馬喬萬尼廣場、紐約中央公園等。卡納克神廟的哈特謝普蘇特方尖碑是埃及本土現存最大的直立方尖碑。這是哈特謝普蘇特為了紀念自己的父親所建,同時也是為了加強其王權的合法性。盧克索神廟距離卡納克神廟不足3公里,兩座廟宇南北相峙,由一條獅身人面像大道連接。盧克索神廟第一道塔門前曾經有兩座方尖碑,如今只剩下一座,高達25米,尤為醒目。另一座方尖碑在20世紀被運到了法國,坐落在巴黎協和廣場上。 故事要追溯至1829年,埃及總督梅赫梅特·阿里決定將盧克索神廟前的兩座方尖碑贈送給法國,以感謝商博良破譯象形文字。1836年10月25日,其中一座方尖碑被運往法國。或許是搬遷成本十分高昂,另一座方尖碑遲遲沒有要搬運的跡象。直到1981年9月26日,弗朗索瓦·密特朗總統正式宣布,另一座方尖碑的所有權歸還給埃及,繼續留在盧克索神廟。作為巴黎歷史最悠久的紀念碑,法國政府不僅為它制作了底座和金箔尖頂,還于2022年,即商博良破譯象形文字二百周年之際,開始了修復工程,盧克索方尖碑“煥然一新”。今天,這座方尖碑和盧浮宮博物館前的玻璃金字塔遙遙相對,將巴黎游客的思緒帶到遙遠的古埃及。 拿破侖遠征埃及成為他生涯中的一個傳奇,在此期間埃及風格也在法國乃至歐洲風靡一時,巴黎出現了開羅街、尼羅河街、達米埃塔街、阿布基爾街等。1798年至1799年間,開羅廣場上還建起了一棟六層高的建筑,其裝飾極具埃及特色:正面是壯觀的哈索爾頭像,上面還雕刻有一道門楣裝飾,底層是開羅走廊的入口,兩側裝飾有埃及風格的石柱,這里是巴黎最早的室內走廊之一,即使在今天,里面的店鋪仍然讓人聯想到東方的集市。 位于馬真塔大道的盧克索電影院是法國唯一一家以埃及風格裝飾的電影院。它興建于1921年,擁有1195個座位,立即獲得了觀眾的青睞。二戰后,電影一度成為最受歡迎的娛樂方式。1946年,盧克索電影院的觀影人數達到了近73萬人次。1983年起,盧克索電影院經歷了曲折復雜的一段時期,先后改成服裝店和夜總會。直到2003年,巴黎市政府決定“拯救”電影院,開始了翻新工程,包括電影院入口處的埃及石柱都得到了精心修復。電影院主廳以埃及導演優素福·沙欣命名,其余影廳的設計也蘊含諸多埃及元素,比如參考了帝王谷的陵墓等。從頂層的露天吧臺還可以眺望圣心大教堂,一覽巴黎城市風光。 埃及旅行結束后,我回到巴黎又參觀了幾次盧浮宮的埃及館,仔仔細細看了“盤腿而坐的書吏”等其他埃及藏品。我搭乘火車前往倫敦大英博物館,在羅塞塔石碑前停留了很久。我飛到德國柏林,走進新博物館觀賞納芙蒂蒂半身像。我還讀了一些和埃及相關的圖書,《埃及神話》《埃及諸神》《埃及四千年》《埃及通史》《古埃及史:從神話傳說到王朝的興衰》。我想到了學生時代在盧浮宮學院藝術史課上老師介紹的古埃及藝術,想到了過去幾年我陸續看過的和埃及有關的展覽,無論是盧浮宮的特展“上下埃及的法老”,盧浮宮朗斯分館的特展“商博良:象形文字之路”,還是法國國家圖書館特展“商博良歷險記:象形文字的秘密”,法蘭西公學院的特展“商博良1822年”,當時看不明白的展覽一定不會白看,它們只是暫時儲存在記憶的某個角落,等待著被喚醒,這一次,埃及盧克索就是它們的催化劑。 (作者系法語文學譯者,圖片由作者拍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