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這行,看似部門林立,實則一環套一環,尤其是質量、研發、生產工藝這三駕馬車,關系微妙、地位關鍵,搞不好分分鐘出問題。 今天咱們就來掰扯掰扯,這三者到底什么關系?如何協同作戰才能讓產品又好、又快、又省? ![]() 一、研發與質量的關系設計是源頭,質量先天決定
說白了,你前面怎么設計,后面就怎么“受罪”。設計不合理,再強的質量控制也只能頂多在后頭打打補丁,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比如某個零件設計得太復雜,生產上很難實現,哪怕裝配工藝再成熟,返修率照樣高。 所以質量管理第一步,不是等到生產現場抓不良,而是從研發立項那一刻起就要介入。
研發制定的技術規范、質量標準,是整個質量控制的“游戲規則”。比如尺寸公差、材質要求、關鍵特性(CTQ)等等,一旦標準設置不合理,質量部門再怎么抓也無濟于事”。 質量部門不是神仙,標準都錯了,控制的是“假質量”。 二、研發與生產工藝的關系不落地的設計=空中樓閣
研發在設計時,必須考慮:結構能不能加工?材料能不能買?焊接有沒有設備?組裝有沒有工裝? 如果這些都沒考慮清楚,設計出來的圖紙就只是PPT產品,根本量產不了。
現實是:設計干得熱火朝天,生產車間卻天天掉鏈子。根因往往在于沒有及時把現場遇到的工藝問題反饋給研發,比如:設計沒考慮到裝配空間、熱處理變形、成型難度高等問題。 研發不是閉門造車,生產現場就是他們最該聽的“老師”。 三、生產工藝與質量的關系工藝穩定才有質量保障
生產工藝制定得好不好,直接決定產品的一致性和穩定性。比如焊接電流沒控制好,氣孔、裂紋、虛焊就等著你。 所以工藝不能靠經驗拍腦袋,而是要靠數據說話,比如:
生產不是“一次成型”的活。做工藝驗證,復查參數是否合適;做質量評估,看是否穩定可靠。 有問題就改,有數據就優化。“持續改進”不是口號,而是必須干的事。 四、三者協同作用不是你強我弱,而是一起發力
產品開發階段就應該拉上質量和工藝部門一起評審(APQP懂吧),而不是設計做完了才扔給別人。 項目評審會上,研發講設計思路,工藝提可制造性建議,質量提風險分析和檢測方式。 三方同桌吃飯,能避免很多“設計-工藝-質量”脫節的問題。
質量不只是質量一個部門的事,它是“人人有責、處處控制”的系統活。 研發的圖紙要靠譜,工藝的流程要合理,生產的執行要穩定,質量的標準要清晰。 質量是全鏈條的事,光靠質量部“驗死”沒用,要“做活”才對。 五、一條線,三只手,一起拉質量、研發、生產工藝這三者,說白了就是同一條繩子上的三個點位:
誰都不能單打獨斗,協同才有質量,合作才有未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