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怎么分清敵我不誤殺?中國有李靖法,歐洲有空心方陣編者按:古代戰場兩軍對敵,千軍萬馬聚集在一起。對于普通小兵來說,除了身邊熟悉的隊友,友軍和敵軍其實一樣陌生。那么,古代的士兵軍官乃至將領,在戰爭之中又如何分辨敵我,避免在兩軍短兵相接時誤傷自己人呢? 古代戰爭分辨敵我的關鍵就在于“分”與“辨”。 這個“分”指的是將我方與敵方進行分隔,這里涉及的是陣型。在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中,我們就討論過陣型在中國以及歐洲古代戰場上的廣泛應用,但沒有比較詳細地去分析戰陣的大體結構。實際上,古代戰爭有一點非常容易被忽略,即在燧發槍大規模推廣以前,軍隊中各兵種基本都需要保持一定的縱深。縱深與陣型的保持能夠有效地將敵人阻擋開來。為了更明晰地討論這一點,我們不妨先來看看歐洲的情況。歐洲的陣型較之中國古代更為單一,常采用在組織上更為簡單的方陣作為基礎,調整作戰所用的裝備及縱深等,我們比較熟悉的就有希臘方陣與馬其頓方陣。 在中國,方陣也是一種基礎陣型。如在面對邊疆部族侵襲時,“每作四面陣”,而李靖陣法以“每八百人為一小方陣”,在外圍以持盾或持近戰武器的士兵,內部則布置騎兵、弓弩手等作為伏兵(《武經總要》)。這種陣型以加大縱深的方式抵御騎兵沖擊,隨后以騎兵及弓弩手迅速對敵人進行打擊。而以單兵種構成方陣的情況也同樣存在。歐洲也有類似“李靖法”中方陣的陣型排列,如在1791年法國的軍隊手冊甚至規定在面臨騎兵沖擊時,應擺出這種空心方陣進行防御,可見這種陣型具有著不小的戰術意義。 ▲空心方陣 不過當時歐洲的空心方陣,與唐宋時期中國的反騎兵方陣還有所不同。由于火器在18世紀末頁已經得到充分發展,法國的反騎兵方陣其縱深也隨之變小,以更大程度提高火力的覆蓋。傳統方陣的橫排、縱列數量相當,但在16世紀初期的瑞士大方陣中,縱深數已經削減為正面的三分之一;而在后來“燧發槍+刺刀”的組合興起以后,縱深甚至削減到了三行。這一點同樣反映在空心方陣中:在保證反騎兵能力的同時,縱深較之唐宋反騎兵方陣大大削減,協調的難度更低,而機動性更強。 方陣在協調上無疑更加簡單。但事實上,不僅僅是方陣,只要能夠保持陣型的完整與相對的整齊,隊列就能夠與敵人分離開來。古代的各式陣型頗多,如宋代的牝陣之中,將步兵、騎兵以及奇兵隊分開陳列,整體上保持陣列。陣型展開時以兩翼張開沖擊敵軍,而中部戰隊則與敵人前鋒交接阻止其后撤,同時實行三面襲擊。陣型右部的馬軍隊機動性更強,同時具備著追擊能力。由于作戰之時士兵并非是一擁而上,同時敵我之間在縱深及橫向展開存在不同,前部的部隊只要聽從指揮員的指令,并保持著陣列的相對齊整,區分敵我本身就是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牝陣圖一角 當然,陣型的維持之上卻并非如此簡單,它需要一整套指揮系統參與協調。如宋代軍隊常以50人為一小隊,以3個小隊結為中隊(150人)、5個中隊構成大隊(750人);而一部分輕裝精銳以1指揮(400-500人)為一隊。一般在隊列前有一名押官,一名隊頭執旗(部分有一名副隊頭執旗);左右傔旗兩人。這種層層遞進的組織方式,可以在很大上避免組織上的不協調,指令依次自大隊向下傳遞,準確性也更強。不同職能的隊伍,在裝備及人員配置上還有不同。這種較小的組織單位可以更好地排除進而排除敵軍的干擾,有利于分辨敵我。 而在軍紀之中最為重要的是“令行禁止”,而這些指令則通過旗幟及樂器的組合來完成。基層隊列之中有旗手,而在中高層指揮系統之中除了以各色旗幟傳達指令外,還會通過樂器的配合來指揮隊伍。如宋代之時,各類大陣臨陣時的基本變換如下:鼓鳴一聲,舉黑旗,為曲陣;鼓鳴兩聲,舉白旗,為銳陣;鼓鳴三聲,舉青旗,為直陣;鼓鳴四聲,舉白旗,為方陣;鼓鳴五聲,舉黃旗,為圓陣。除此以外,軍中還會以各式旗幟對士兵隊列歸屬進行標識,并加以指揮。 通過軍事指揮系統,各種陣型能夠靈活地進行變換,調整前鋒與縱深,將敵人進行阻隔;通過縮小軍隊的基本指揮單位,可以增強士兵的熟悉程度,避免誤傷友軍。但即便如此,軍隊也依然可能面臨與不熟悉的友軍之間,進行協同作戰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辨識友軍除了固有的指揮體系以外,還需要依賴于更為明顯的外部標志。 通過隊伍的裝備來分辨敵我的方式,最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盡管有人認為古代戰場上,戰士們會通過武器的不同來分辨敵我,但若是雙方之間武器形制差異極小,那么這種方法豈不是不管用了?事實上,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都會在盾牌表面漆上不同的花紋,相較于武器而言,護盾表面積更大,而且更加明顯。 而在甲胄方面差異也相對明顯。比如對于札甲來說,由于甲片形態及編綴方式、漆甲工藝、鍛造工藝及甲胄的形制等方面存在著不同,使得不同的甲胄之間具有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可以讓人直觀地分辨敵我。在此基礎之上,很多軍隊會為甲胄加上各種配飾,除了用以表示軍階、身份以外,還能更直觀地將敵我分辨開來。并非獨是中國如此,歐洲地區的軍隊也有類似的情況。除了盾牌以外,甲胄的形制也大不相同。 ▲羅馬軍隊采用的高盧式頭盔 由于可以通過陣型與指令的“分”以及裝備的“辨”,兩軍交戰之時誤傷友軍的情況并不經常出現。但若遇到與其他軍隊協同作業時,由于指揮系統及外部標識不同,誤傷的情況同樣可能出現。針對這種情況,各部軍隊之間往往只能通過一個更高級的軍事指揮系統來對各部軍隊的任務進行協調分配,如宋代初期的都部署制度,便是通過任命本軍的最高軍事長官都部署來協調各藩鎮兵力,而這種情況在歷史上也并不少見。總之,軍隊畢竟是人類社會中最具有組織度的一種存在,只要軍隊的編制與指揮不亂,在冷兵器時代,誤擊并不容易發生。古代歷史上那些“人自相殺”,往往發生在戰敗或夜間等失去組織與指揮的混亂情況下。 冷兵器研究所 |
|
來自: CHAOYANG3901 > 《軍事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