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時間:2024年12月 深井古村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長洲街道 地鐵7號線到長洲島,深井站出來走上幾步就能看到這座嶺南特色的深井文塔。看到這座塔才知道原來這里有一個名叫深井的古村。文塔建于清代,是一座樓閣式磚木結構的古塔,塔身三層,每層均有腰檐飄出,而飄檐下方精巧的浮雕圖案。文塔塔身呈六角形狀、六面中僅有一面辟門。塔身正門上額枋刻有"山明水秀",已對上一層刻有"振采高飛"。因深井村歷來重視教育,文人輩出,故建塔以表彰村威,并期望后人"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因此文塔也算是深井村的鎮村寶塔。 ![]() 從文塔開始往村中行走。我跟著村中簡單的路標隨意找條巷子就這樣行走在村中。巷中的扶輪門樓配色很是特別,門樓是兩條巷的連結處,此處是原深井村的入口,當年外商登岸后便由此入村。 ![]() 這是一座沒有開發的村落,沒有售賣紀念品的商鋪,現如今依然是原住民的村落。在這里行走遇上的都是原住民,像我這樣的游客幾乎沒有。 ![]() 就在村中普普通通的巷中藏著肖蘭凌公祠。 ![]() 曾經的祠堂現在成為了黨建基地。門廊處并不大。 ![]() 但一轉臉卻看到深廣的祠堂內景 ![]() 祠堂建于清光緒六年(1880),坐西朝東,面闊三間,深三進。硬山頂,鑊耳封火山墻,灰塑博古脊,青磚紅砂巖石腳,紅階磚地面。 ![]() 長幾的文案桌 ![]() 祠堂前是街巷、民居,左是福康里、民居,右是集賢里、民居。祠堂與村舍同框仿佛能看到深井村的歷史的更迭。 ![]() 古祠中的文藝范 ![]() 青磚與古木的搭配 ![]() 從這個角度看向照壁,照壁與屋檐上的彩繪讓我們看到了五彩的嶺南特色。 ![]() 離開祠堂,回到巷中。從民舍的建筑就可以想見不同的年代下人們的生活狀態。 ![]() 這一片是深井古建筑群,占地面積近50畝。 ![]() 悠長的麻石街旁,到處是宗祠,私塾,民居,書亭。建筑群內明清兩代的建筑除有廣州西關大屋的風格外,還吸收了客家式的碉樓和西洋式的石柱、門樓、花紋圖案等建筑特色,留有中外文化交流的印痕。 ![]() 坐西朝東的念公凌公祠,堂號“華祝堂”。該祠為十五世祖祠,始建于乾隆三十九年甲午,清代建筑風格。 ![]() 祠前有一池塘,意境寧靜悠遠 ![]() 祠堂周邊造型各異的村舍也是一道靚麗的風景。 ![]() 村中有一面積不小的荷花池。 ![]() 池塘的北面有座山崗,名為“大飛崗”。山崗下是古戲臺。 ![]() 環顧池塘四周,建筑風格展現了若干的朝代交替。深井村建于宋末明初,村里保留著許多時代變遷、社會改革的痕跡。 ![]() ![]() 深井村從單一的農耕村落,漸次發展農工商貿業并行的多元經濟形式,并以蛻變了的農村經濟結構為基礎,日漸趨向城市化。 ![]() ![]() 繞著池塘來到了村中的中心位置——古戲臺。背靠山崗的古戲臺很有氣勢。 ![]() 古戲臺旁,有一棵百年榕樹。這是一棵細葉榕,樹齡超過170年,胸徑約121厘米,樹冠巨大,榕樹枝干垂落無數“氣生根”,儼然一片榕樹林。 ![]() 村落內石板街和青磚房屋比比皆是,對于喜歡古建筑,又喜歡寧靜的人來說值得一來。村中植被也很豐富,屋舍的縫隙中都有可能長出一棵樹。 ![]() 村中的果樹也隨處可見。 ![]() 位于深井村正吉坊大街17號的前山凌公祠,該祠建于清康熙年間,清代建筑風格,該祠坐西朝東,硬山頂,鑊耳封火山墻,灰塑博古,祠堂保存完好。 ![]() 祠堂三間兩進 ![]() 自誠堂現在是黨員特長班 ![]() ![]() 祠堂現在是詠春拳傳承基地 ![]() ![]() 花兩個小時在這座古村中溜達。游客來長洲島大多沖著黃埔軍校而來,如果你有時間可以來深井古村漫步。長洲水路便利,過去是對外貿易的集散地,深井村民多從事碼頭搬運、造船、經商等,村民生活富裕,村落建設華美,具有珠三角風情的青磚大屋、石板街巷比比皆是。地鐵通行后來古村尤其方便了。這個曾經富甲一方,文教昌榮的深井村,保存了許多有年份的建筑物,有大量的古民居、宗祠、塔等,延續了嶺南建筑的一貫風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