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內蒙古草原,綠意正濃。當烏拉圭青訓教練瑪麗亞·佩尼亞第一次踏上呼和浩特的土地時,她未曾想到,這片距離家鄉1.9萬公里的土地,會以足球為紐帶,在她心中種下如此深厚的情感。20天的執教時光里,這位來自圣何塞省的教練用專業與熱情,為內蒙古U13-U14女足姑娘們打開了足球世界的另一扇窗,也讓中烏兩國的足球友誼在草原上生根發芽。 ![]() 足球無國界 從南美草原到中國北疆 7月20日,瑪麗亞·佩尼亞與另外兩名烏拉圭教練一同抵達內蒙古,分別奔赴中、西、東部青少年足球基地。作為烏拉圭圣何塞省精心選拔的精英教練,瑪麗亞肩負著特殊的使命——執教呼和浩特市U13-U14的女足少年隊。從圣何塞省出發的那一刻,瑪麗亞·佩尼亞就意識到這是一次文化的碰撞,更是足球理念的交融。盡管語言不通,但足球成了最直接的語言。訓練場上,瑪麗亞用肢體動作和翻譯現場傳譯“雙管齊下”示范戰術;場邊她和隊員同步進行熱身和拉伸,反復強調“預防傷病比治療更重要”。這位曾效力于烏拉圭女足聯賽的教練,將球員時代的經驗融入訓練——從進攻防守的聯動呼應,到對勝利渴望的心理激勵,甚至細致到球員跑動時的呼吸節奏。她總說,“侵略性不是粗暴,而是對每一顆球的執著。” ![]() ![]() 馬黛茶與奶茶 文化差異下的溫暖共鳴 在呼和浩特的日子里,瑪麗亞對中國的飲食文化贊不絕口。“這里的食材像草原一樣豐富!”她嘗試了涮羊肉、燒麥和奶茶,卻對中式茶葉的清淡口感有些不適應。“我還是習慣馬黛茶的濃烈,”她笑著掏出隨身攜帶的銀色茶壺,“但中國朋友們特意送我內蒙古奶酪配茶,說這樣更'解膩’。”這種細微的文化調和,恰似她對中國足球的理解:尊重差異,尋找共性。 最讓瑪麗亞觸動的是內蒙古人的熱情。當地教練組細心的為她準備了內蒙古的文創產品,邀請她欣賞《千古馬頌》,領略不一樣的游牧文化。“在烏拉圭,我們常說'足球是第二個家庭’,在這里,我感受到了真正的家庭溫度。”她說。 ![]() ![]() ![]() ![]() ![]() 青春期足球 心理與體能的雙重守護 “13歲的女孩需要被聽見,而不僅是訓練。”瑪麗亞的執教哲學中,心理疏導與體能訓練同等重要。在她的訓練理念里,“共情”是重要的一項內容,通過換位思考,教練員們就能充分的感知。這個年齡段的女孩,正處于青春期的懵懂季節,真正了解他們內心的渴望,懂得理解她們的心聲,做一位傾聽者,做很好的朋友,才能讓她們更好地成長。“在烏拉圭,女孩子踢球同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們可能承受的東西更多、更復雜,所以心理建設在青少年最去訓練中,是教練員們的必修課。” 她還堅持“家庭足球”理念,呼吁家長走進訓練場。“父母的一個擁抱,勝過十次技術指導。”她希望看到家長周末走進訓練場,與孩子共同完成一堂訓練課。讓家長們走進賽場,為孩子們的表現歡呼,和她們一同分享勝利的喜悅,亦或是失敗的沮喪。“踢球不僅是一項運動,還可以通過足球,教會孩子如何面對失敗。” ![]() ![]() ![]() 20天 一生的紐帶 8月7日,離別前的最后一課,瑪麗亞和中方教練組互換了隊旗,也接受了隊員們簽滿名字的球衣。“這不是終點,我們會在世界某個球場再見。”隊員們的微笑,也象征著最樸素的告別“呼和浩特永遠是你的家”。 瑪麗亞即將回到烏拉圭,但她和草原足球的情誼不會中斷。中國足球有巨大的潛力,瑪利亞可能會成為中烏足球的橋梁。也許未來,她能帶一支烏拉圭少年隊來內蒙古踢一場友誼賽,“讓兩國的孩子都明白,足球能帶她們走到比想象更遠的地方。” 當馬黛茶的醇厚遇上奶茶的清香,當潘帕斯草原的足球熱血注入內蒙古的遼闊大地,瑪麗亞·佩尼亞的故事,早已超越了一次普通青訓教練的執教交流。這是一場關于青春、成長與友誼的雙向奔赴,更是中烏兩國在綠茵場上寫下的溫暖注腳。或許正如瑪麗亞所說:“最好的足球,永遠誕生于熱愛與尊重的土壤。” ![]() 編輯:關錦霞 監制:王強 郭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