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粉體行業中,目數因標準差異易生歧義,粒徑才是精準控制性能、規避糾紛的關鍵,本文解析二者關聯與應用: 一、核心概念:目數與粒徑的本質差異 目數(mesh)是篩網單位面積內的孔眼數量,本質是間接描述顆粒能否通過特定篩網的粗放指標,其對應的孔徑受篩網標準(如ASTM E11、ISO 3310-1、Tyler)影響顯著;而粒徑(通常以微米μm為單位)是顆粒實際尺寸的直接量化,通過D10(10%顆粒小于該值)、D50(中位徑)、D90(90%顆粒小于該值)等參數精準反映分布特征,是材料性能控制的核心依據。 二、換算邏輯:從經驗公式到適用邊界 1. 近似換算公式 泰勒篩制(Tyler Standard)提供了目數與孔徑的經驗關系: 孔徑(μm)≈15000/目數(僅適用于800目以下常規編織篩網,且為粗估)。 例如:20目對應約750μm(15000/20),325目對應約46μm(15000/325),與實際高頻應用的44μm接近,可作為快速參考。 2. 換算的局限性 - 標準差異:同一目數在不同標準下孔徑差異顯著。如400目,ASTM標準為37μm,ISO為38μm,Tyler為38.5μm,差異達4%;800目以上差異超20%,換算完全失效。 - 顆粒形狀:纖維狀(如木粉)、片狀(如滑石粉)顆粒無法通過目數準確表征。例如80目木粉,篩網孔徑約177μm,但纖維長軸可能達400μm以上,需補充“纖維長度分布”參數。 - 納米級粉體:50nm(0.05μm)以下的納米粉體(如納米CaCO?)無法通過篩網分級,目數無實際意義,需用BET比表面積(m2/g)和透射電鏡(TEM)表征。 三、行業慣例:為何微米(μm)成為主流 1. 消除貿易與質檢歧義 不同國家篩網標準的差異可能導致“同目不同徑”,例如400目粉體在ASTM標準下通過率達標,但在ISO標準下可能被判不合格。直接采用μm值(如D50=5μm)可避免跨境貿易糾紛,這也是PVC樹脂、碳酸鈣等粉體在COA(材質證明)、技術協議中均以D系列參數標注的核心原因。 2. 精準控制工藝與性能 PVC制品性能對粒徑極其敏感: - 粒徑過大(如重鈣D50>10μm)會導致管材表面麻點、型材應力集中; - 粒徑過細(如鈦白粉D50<0.1μm)會引發團聚,導致擠出喂料架橋,甚至增加粉塵爆炸風險(粒徑<10μm的粉體易形成爆炸性氣溶膠)。 因此配方工程師需明確“D97≤45μm”(97%顆粒小于45μm)這類精準指標,而非“325目”的模糊描述。 ![]() 全場景應用:從質檢到工藝的落地實踐 1. 原料質檢:雙重驗證體系 - 核心要求:供應商必須提供D10/D50/D90(μm)及測試方法(激光衍射法最常用,精度達0.1μm)。例如PVC懸浮樹脂需標注“D50=130–160μm”,鈦白粉需標注“D50=0.25μm”。 - 輔助抽檢:目篩法僅作為快速篩查。如管材用重鈣需滿足“400目篩余≤0.5%”(對應D97≈38μm),WPC木粉需滿足“80目篩余≤3%”(對應D97≈180μm)。 2. 配方設計:粒徑決定功能 - 高填充排水管:選用重鈣D50=5μm(≈2500目),填充量達40–60phr時,既能保證剛性,又可避免沖擊性能下降。 - 高光澤薄膜:鈦白粉D50=0.25μm(納米級)可最大化遮蓋力,且無顆粒感;若用325目(≈44μm)則會導致薄膜透光不均。 - 均勻發泡板:發泡劑AC需粉碎至D50=8–10μm(1250–1500目),確保氣泡核分布均勻,避免局部過度發泡。 3. 工藝控制:全流程粒徑監測
4. 貿易合同:條款明確化 - 優先條款:“碳酸鈣粉體,D50=5.0±0.5μm(激光粒度儀,ISO 13320),D97≤15μm;禁止僅以目數描述。” - 妥協方案:若客戶堅持目數,需注明“基于ASTM E11標準,325目篩通過率≥99%”,并同步附上D50/D90實測值(如“實測D50=44μm,D97=75μm”)。 五、特殊注意事項 1.標準鎖定:出口產品需明確篩網標準,例如銷往北美需標注“ASTM E11標準400目(37μm)”,歐盟則需“ISO 3310-1標準400目(38μm)”。 2.安全管控:粒徑<10μm的粉體(如鈦白粉、超細炭黑)在混料車間需按GB 15577設置防爆除塵系統,避免靜電引燃。 3.功能粉體表征:納米導電粉(如ATO)需結合“D50=50nm + BET=50m2/g”雙重指標,單一目數或粒徑均無法反映其導電性能。 ![]()
六、總結:從“目數粗放”到“粒徑精準”的行業趨勢 目數是歷史形成的簡化表述,僅適用于低精度場景的快速溝通(如“這個粉體大概325目”),且必須注明篩網標準;而以μm為單位的D系列參數(D50/D90)是粉體材料研發、生產、貿易的“通用語言”,其精準性直接決定產品性能、生產效率與供應鏈穩定性。在精細化制造時代,“用微米說話”是行業不可逆的趨勢。
|
|
來自: wamoga > 《樹脂&塑膠&橡膠&助劑&塑機&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