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網上發現一張上海老照片,標注為“Shangha? La commission fran?aise,rue Montauban”“01/01/1900”“Collection Bonin”,照片所示街道為上海法租界的天主堂街(Rue Montauban),即今四川南路。拍攝時間約為1900年前后,收藏者為法國探險家夏爾-厄德·保寧(Charles-Eudes Bonin, 1865-1929)。 
▲ 1900年左右的天主堂街,圖片來自法國外交和歐洲事務部官網 四川南路北起延安東路(舊稱愛多亞路),南至人民路。該路辟筑于清咸豐十年(1860年),并于1874年拓寬。其北段(今延安東路至永安街段)以法國侵華將領孟斗班(Charles Cousin de Montauban, 1796-1878)命名,中文名源自路旁的“若瑟堂”稱天主堂街;南段曾稱新北門外大街或新北門大街。1943年統一更名為天臺路,1946年最終定名為四川南路。 ▲ 四川南路舊名天主堂街,法文路名Rue Montauban ▲ 四川南路36號若瑟堂,1860年4月15日,若瑟堂舉行奠基儀式,孟斗班擔任教父 ▲ 1910年地圖標注為天主堂街、新北門外大路 ▲ 1918年地圖標注為天主堂街、新北門大路 孟斗班,1859年出任法國遠征軍司令,1860年抵滬。此時,太平軍東進逼近上海,孟斗班與上海道臺吳煦等商定法英協防,擊退太平軍。為“紀念”此段歷史,法租界將此路命名為Rue Montauban。孟斗班參加第二次鴉片戰爭,指揮法英聯軍在通州八里橋擊敗清軍,并參與焚掠圓明園,被拿破侖三世封為“八里橋伯爵”。法租界后來在辟筑今云南南路時曾取名“八里橋街”,因引發中國民眾反感,遂諧音改為“八仙橋街”。 ▲ 新北門,門匾上刻有法文Porte Montauban,即“孟斗班門”收藏這張老照片的保寧,畢業于巴黎藝術學院和高等研究學院,1889年服務于法屬印度支那政府,多次考察越南(安南)。1893年任法屬印度支那副駐扎官,常駐老撾。1898年,在法國碑銘學院資助下,保寧開啟橫穿中國之旅:1898年4月離河內入中國西南,1899年2月抵滬,4月到京,9月達敦煌,隨后進入新疆,于1900年3月經俄國返法。1901年進入法國外交部,歷任多地職務,晚年出任外交部檔案館館長。此次遠東之行,保寧拍攝并收藏了大量珍貴照片,此照即為其一。 
▲ 保寧肖像照,1897年 ▲ 保寧在莫高窟拓制的1348年《六字真言碣》 回到照片本身,右側清晰可見白墻店鋪招牌“AT_CHI TAILOR”,即元泰裁縫店(亦稱元泰行、元泰西衣店),其旁弄堂門楣為“泰和里”。該店由浙江慈溪人魏啟元于1871年創辦,是上海紅幫裁縫的代表人物,專為在滬僑民定制西服。其子魏廷榮(1894-1974)更為顯赫,為朱葆三女婿,天主教徒,曾由法租界公董局公派留法,歸國后歷任中法銀公司經理、法租界商團司令、公董局臨時行政委員會首任華人委員等職。 元泰行,地址幾經變遷。根據《申報》和《行名錄》等史料梳理:1890年登記在Rue Montauban,沒有具體的門牌號,大概位置在密采里飯店(Hotel des Colonies)對面,即在法大馬路天主堂街的東北側。1890年11月進一步明確在天主堂街泰和里口。1905年登記信息有了具體門牌號,天主堂街50號,位于天主堂街48號法國書信館(French Post Office)隔壁。1921年遷移到愛多亞路111號(今延安東路65號)。 ▲ 1890年行號圖元泰行位于Rue Montauban ▲ 1880-1890年前后的法大馬路天主堂街路口望西北角,可見密采里飯店(Hotel des Colonies),照片左側“BERTHET”全稱為BERTHET, J. A.,中文德興洋行,1888年位于71, Rue du Consulat, 47, Rue Montauban.即法大馬路71號、天主堂街47號,圖片來自pastvu.com ▲ 1915年左右天主堂街,經隨意老師辨認,右側二層建筑為元泰行所在位置,一層房屋為祥記洋行,圖源見水印 
▲ 1917年,從左往右依次為AT CHI元泰行,法國書信館,悅來公司,圖源見水印 公司名稱和結構也發生了多次變化,1918年改組為At Chi Co.,元泰呢絨洋貨號,聘王晉康為經理。1929年變更為元泰榮記呢絨洋貨號。1930年魏廷榮將店鋪轉讓給王晉康,遂為元泰晉記呢絨洋貨號。另外1891年在南京路P754/56開設了分號。 ▲ 搬遷到于愛多利亞路吉祥街(今延安東路江西中路)的元泰行,圖片來自www.virtualshanghai.net 綜合地址變遷信息,特別是1900年前后元泰行位于“天主堂街泰和里口”的記載,可判定此照片的拍攝角度是從天主堂街西側向北望去,焦點為元泰行店鋪。畫面右側一層瓦房木門銘牌疑似“ABDOOLALLY EBRAHIM COMPANG”,即英商祥記洋行,1849年進入上海,香港公司叫鴨都刺利洋行,主要從事卷煙、煙葉、煙紙的進出口業務,1895年遷入天主堂街46號,1897年遷入天主堂街38號密采里飯店附屬用房。 ▲ 1870年上海地圖,法國書信館位于天主堂街西側,新北門標注為法文PORTE DU NORD 上海近代早期門牌編制混亂,道路多無單雙號規則,依賴門牌號精確定位較難。元泰行所在的路段(二洋涇橋至法大馬路間)商家常以法國書信館為參照,然而書信館地址亦曾多次變遷(如1891年在西側61號,1901年遷至東側48號)。1932年上海統一門牌編制,東西方向以外灘為起點,南北向以洋涇浜為起點,法租界道路自北(洋涇浜)向南編號,東側/南側為單號,西側/北側為雙號。原天主堂街48號(書信館)變更為5號(位于金陵東路北側),而元泰行曾所在的50號則調整至金陵東路南側區域。如果僅憑天主堂街50號來定位,可能誤導大家。 ▲ 1949年,從左往右建筑依次為中正東路(今延安東路)19號大美印刷所、四川南路1號金剛公司總辦事處、四川南路5號(法國書信館舊址)穿山輪船公司等,圖源見水印 ▲ 四川南路50號現狀,三層磚木結構 ▲ 金陵東路四川南路東北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