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恐龍時代的頂級掠食者,霸王龍的前肢實在是太短小了,以至于每當我們看到它們那雙與龐大身軀格格不入的“小手手”時,其威風凜凜的形象就會大打折扣,甚至還會讓我們覺得很滑稽,而霸王龍也因此成為了我們調侃最多的恐龍(沒有之一)。 那么問題就來了,霸王龍的“小手手”到底有什么用呢?對于這個問題,古生物學家們也相當感興趣。 根據古生物學家的研究,霸王龍的祖先,是一種叫“始暴龍”的恐龍,它們的體型比霸王龍小得多,其體長也就四、五米,體重2噸左右。 有意思的是,“始暴龍”的前肢長度,和后來體型龐大得多的霸王龍差不多(約0.8米),所以其尺寸與身體的比例其實是很協調的。 古生物學家據此推測,在從“始暴龍”到霸王龍的演化過程中,它們的腦袋變得越來越大,咬合力越來越強,身軀和后腿也跟著變得越來越粗壯,而為了平衡這個巨大的身軀和腦袋,它們的尾巴也演化得又粗又長,但是,它們的前肢卻沒有什么變化。 之所以會這樣,應該有兩個原因:第一,它們的生存主要靠那張大嘴,更長的前肢帶不來什么決定性的生存優勢;第二,前肢如果也跟著等比例變長變大,還可能會破壞身體的平衡。 也就是說,在演化過程中,它們的身體一直在“長大”,前肢卻幾乎沒有變化,最終,當“始暴龍”演化成體重近十噸、體長十幾米的霸王龍時,那對曾經尺寸協調的前肢,就變成了“小手手”。 人們曾經普遍認為,既然霸王龍的“小手手”是這樣來的,那它八成就是個即將被淘汰的身體結構,除了能起到一些幫助身體平衡的作用之外,應該沒什么大用,但隨著越來越多的霸王龍化石被發現,這樣的觀點卻逐漸發生了變化。 基于大量化石的研究表明,霸王龍的前肢骨骼非常結實,關節靈活,而且骨頭上有著大塊的肌肉附著點,更重要的是,古生物學家在上面發現了大量肌腱運動留下的痕跡。 古生物學家認為,這些證據表明了霸王龍的前肢雖然短,但充滿了力量,而且相當靈活,這也就意味著,霸王龍的“小手手”并不是之前想象中的那樣“沒什么大用”,而是起到了一些重要的作用。 具體有什么用呢?對此,人們提出了多種猜測,其中得到較多認可的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起身 想象一下,一只吃飽喝足的霸王龍,像座小山一樣趴在地上打盹。當它想站起來時,拖動數噸重的身體可不是件容易事。這時,前肢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它可以像一個強有力的支撐點,猛地一撐地面,幫助它把沉重的上半身抬起來,然后再配合后腿發力,一氣呵成地站立。這個動作,能讓它在面對突發危險時,更快地進入戰斗狀態。 2、捕獵 霸王龍的大嘴確實是主攻武器,一口下去,獵物基本就殘了。但別忘了,垂死的獵物會爆發出驚人的力量進行掙扎,所以當霸王龍用巨口咬住獵物時,獵物劇烈的扭動可能會讓它一時難以控制。 此時這對有力的前肢就能派上用場了,它們可以按住或鉤住獵物,防止獵物逃脫,讓大嘴可以更從容地施展致命一擊。 3、進食 打獵完成了,該“開飯”了。面對皮糙肉厚的大型獵物,光用嘴撕可能也不那么方便。這時候,霸王龍可以用它的“小手手”抓住或按住肉塊,穩定住食物,再用大嘴輕松地撕開堅韌的皮膚和肌肉,從而大大提高了進食效率。 4、交配 繁衍后代是所有生物的頭等大事。對于霸王龍這種龐然大物來說,交配是個技術活,也是個體力活,保持身體穩定至關重要。在這個過程中,霸王龍可以利用前肢來穩定自己或配偶的身體,確保這個關乎種族延續的重要儀式能夠成功。 5、交流 已知的化石證據表明,霸王龍很可能不是我們想象中那種獨來獨往的掠食者,而是會組成小群體的群居動物。既然是群居,彼此之間就一定有交流。那么除了吼叫,它們會不會還有別的交流方式呢? 一個合理的猜測就是,霸王龍可能會用它們的“小手手”來打一些“手勢”,比如在捕獵時進行“戰術溝通”,或者在日常生活中表達某種“情緒”,就像我們說話時會不自覺地比劃一樣,這對靈活的“小手手”,或許是它們“社交語言”的一部分。 當然了,這些都只能說是合理的猜測,實際情況是否真是如此,目前我們并沒有確定的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