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練習書法,最是刻苦勤奮,比如“草圣”張芝,用院中池水,清洗毛筆,日積月累,一池清水全部染黑,王羲之也是如此,廢寢忘食的練字,把墨汁蘸饅頭,吃入腹中。 ![]() 除此之外,為了增強控筆,讓字跡精到、沉著,書法家們在幼時,就抄錄巨幅的文獻、典籍,譬如“元書盟主”趙孟頫,《書林記事》記載:“元趙子昂以書法稱雄一世,落筆如風雨,一日能書一萬字。” ? ![]() 《輟耕錄》也寫道:“公(孟頫)自題云:仆廿年來,寫《千文》以百數”,趙孟頫5歲起,每天抄寫10遍《千字文》,日書萬字,堅持數十年,總的來算,《千字文》所寫次數,多達1000余遍。 ![]() 然而傳世至今的范本,卻是寥寥無幾,最精妙的一幅,就是《行書千字文》,此帖乃是去世前一年所寫,經過幾十年的刻苦訓練,此時他的筆法,早已爐火純青,字字精到,堪為“標準教科書”。 ![]() 趙孟頫的法帖,早年曾遭質疑,因書風溫潤、柔和,氣力不夠強悍,被嘲“庸俗”“淺薄”,中年時期,他也發現這一問題,臨摹顏真卿、李邕的法帖,巧妙的消除了柔媚感,體勢明快,更顯質感和氣魄。 ![]() 就像此作,已是晚年書寫,力道十分沉著,讓噴子們無地自容,雖是使用行書,但是體勢方面,融入楷書的端莊勢態,保證基底穩固,而后依據筆畫、疏密等,營造出欹側、險絕的勢態,險中求穩,極具妙趣。 ![]() 至于線條,相比以往作品,略顯瘦勁,中鋒運筆,把古人復雜的絞轉筆法,進行一定刪減,筆路清晰,干脆利落,總的來說,給人爽利綽約、遒和典雅之感。 曾熙稱贊:“晉人之韻,初唐尚能守之。至宋則角力騁勢,爭尚偏師。吳興矯宋四家之習,范以正軌……故吳興書雖未能上承晉胙,其超宋而集唐賢……”。 ![]() 這幅《行書千字文》藏于臺北故宮,乃是罕見的紙本墨稿,字體完整,無一處缺損和漫漶,頗為潤麗、清晰,可時常臨摹,從中學習精準、簡練的筆法,穩固基礎,初步了解古法之妙,為日后深入晉唐,奠定基礎。 ![]() 而今,我們對趙孟頫《行書千字文》,進行1:1超高清復刻,采用博物館級別,12色微噴復刻工藝,與原作毫無二致,此品為手工經折裝,裝裱精細,使用翻折設計,便于臨摹和查找。 ![]() 全卷加入現代字注釋,幫助初學者識讀,市面罕見,獨此一家,比普通印刷品更加還原,所有字體的細節,全都一覽無余,見此品如見原作,若您喜歡可以點擊下方商品鏈接一觀。 作品為我店獨家版權,侵權抄襲者必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