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inky 來源公眾號:記憶的瓶子Pinky女兒喜歡極了芭蕾舞,從四歲多的時候,因為幼兒園每周一次的芭蕾舞課喜歡上芭蕾舞。 一周一節課上不夠,后來就開始在外面報了興趣班。 那時的想法很簡單:追求熱愛,享受過程。 后來除了正常一周一次的上課,還上了一對一solo課,也就是一周一次大課,一次solo小課,感覺正好! 可是上了solo課后,就面臨著是否要參加各種比賽,每周甚至要面臨兩、三節小課+1節大課來練習舞蹈…… 慢慢的我發現練習舞蹈的氛圍發生了變化。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舞蹈教室的鏡子映照出來的不再只是孩子的笑臉。 有的家長開始計算孩子"進步"的速度:一周三節私教課、寒暑假集訓、比賽證書的成績…… 在老師的話語里,“保持興趣”漸漸被“加課才能跟得上”取代,而堅持一周一節課的孩子,反而成了“不夠努力”的代表。 我努力反抗"唯分數論",如今興趣班卻快變成了"隱形補習班"。 每周周中上完一天的課,再去上舞蹈課,回來的路上,女兒在車里顯示出明顯的困意、倦意。 這讓我陷入巨大的矛盾漩渦。 一方面,我深知女兒對芭蕾發自內心的喜愛。她從來也不覺得自己累了困了,即便眼睛都睜不開了; 另一方面,這日益嚴格的“標準”和加速的節奏,像一張無形的網,正悄悄改變著舞蹈對于她的意義。 當“熱愛”本身開始被量化、被比較、被要求“達標”時,我不知道這份純粹的快樂還能讓那個剩下多少? 正是在這種迷茫、焦慮、糾結與抗拒中,林清玄先生《人生最美是清歡》這本書中提到的“世界是多元的而不是單一的”才如清泉般涌入心田。 《人生最美是清歡》這本書提到: “世界是多元的而不是單一的。這個世界的可怕之處在于,大部分人被訓練成單一的人,按照上學、考試、工作、結婚等標準流程活著。這很值得檢討。 人需要發展自己的特質,但是也要包容別人的不同,這個世界才會精彩。 因此家長也不要總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做比較,因為辣椒不需要和茄子比較,辣椒只要自己夠辣就好。 人們從小就要發現,自己最合適做什么,做什么才最快樂。我這輩子一直想當作家,從來沒有改變。” ![]() 資料來源:林清玄著.《人生最美是清歡》.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