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率(shuài),《說文解字》“捕鳥畢也。象絲網,上下其竿柄也。所律切。”許慎認為率字本義是捕鳥的網,是象形字,這是完全從小篆字形的角度進行的解讀。甲骨文出土后有了明顯的爭議,羅振玉大約是認同許慎觀點的吧!他在《增訂殷虛書契考釋》中說:“但象絲網形。”周伯琦《六書正訛》“率,大索也。象形。上下兩端象絞索之具,中象索,旁象麻枲之余。”則認為率字是大索的象形。其實甲骨文率字的字形確實很象大索的象形,解釋成絲網就需要一點想象力了。甲骨文、金文字形總體看來讓人感覺更象大索,小篆以后字形就差不多穩定了。千字文中的字義,應該是《辭海》釋文第四條“遵循;順服。”或者第五條“循。……”率字還有lǜ的讀音,字義在這里并不適用。 賓(bīn),《說文解字》“賓,所敬也。從貝, ![]() miàn聲。必鄰切。”形聲字,這是小篆字形的分析,本意是賓客、客人的意思,主人對客人本著尊重的態度,所以許慎用“所敬也。”解釋賓字。為什么賓字的形旁用貝呢?原來古人做客都要準備禮物,當然主人也會回禮,這是國人熟悉的禮尚往來。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從貝者,賓禮必有贄。” 甲骨文賓字的字形比較多變,但是從宀從人是少不了的,更應該說是會意字。王國維《觀堂集林》“上從屋,下從人從止,象人至屋下,其義為賓,各、客二字從夊意皆如此。金文及小篆易從止為從貝者,乃后起之字。古者賓客至,必有物以贈之……故其字從貝。”可見從貝的字形是后起字,小篆基本定形,隸楷沿用,到了簡化漢字變成從宀兵聲,算是新形聲字了。千字文中的字義,應該采用《辭海》第四條釋文“服從;歸順。” 歸(guī),《說文解字》“歸,女嫁也。從止,從婦省, ![]() duī聲。舉韋切。”這樣分析是個會意兼聲的字,本意是指女子出嫁到夫家的意思。在古人眼中,女孩子最終是要嫁人的,老公的家才是女人真正的家,出嫁就是回家,所以才用歸字吧!《詩經》中就有“之子于歸”的詩句。這是根據小篆字形的分析,甲骨文出土后又有新的見解。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契文婦作 ![]() ,則 ![]() 是從婦不省,以 ![]() duī為聲……”金文字形則有加辵或彳部,到小篆演變為止,隸書、楷書字形沿用小篆而來,簡化漢字的字形可能是草書楷化以結果。季旭昇《說文新證》則提出不同觀點,認為 ![]() duī本和軍旅相關,歸的本義可能是軍隊掃除敵人后回家。這種觀點可以參考。而千字文中歸字的字義,應該是《辭海》第四條釋文“歸附;趨向。如:萬眾歸心。《荀子·王霸》'興天下同利,除天下同害,天下歸之。’” 王(wáng),《說文解字》“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貫三為王。’雨方切。”會意字,董仲舒的話引自《春秋繁露·王道通三篇》和今天通行本內容不太一致,大意差不多,表示漢代人對君王的期望,能夠貫通天地人三才,用通俗一點的話說,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許慎引的孔子說不知道源自哪里?這是根據小篆字形進行的演繹,甲骨文、金文字形雖然形態各異,但是大都認可是斧鉞的象形,會意權力來源是武力,本意是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原來古人早就明白了“槍桿子里出政權。”《尚書·牧誓》說武王伐紂時“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可見斧鉞確實象征權力。小篆字形把斧鉞抽象為三橫一豎,上面兩橫間距小,下橫的間距大,以區別于玉字,隸書、楷書字形三橫間距就平均了。千字文中的字義和《辭海》第五條釋文相符“古時謂中原以外的民族來朝。《書·大禹謨》'四夷來王。’孔傳:'四夷往歸之。’” 率賓歸王應該化用了《詩經·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表明在圣王的統治下,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上文提及的戎羌、黎民無論遠近都來稱臣歸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