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興興的買了一條裙子,一回家老公說:丑死了! 忙活半天做了一道新菜,孩子夾了一筷子說:難吃死了! 你說掃興不? 所以老師們,新學期開始前,想和大家聊一聊:我們教書的,萬萬不可當個“掃興”之人! 光知道“不掃興”還不夠,咱得知道怎么“興”起來!總結了幾條接地氣的“錦囊妙計”,希望對大家有點用:
當學生說出一個看似離譜的答案、提出一個跑偏的問題、或者展示一個“不成熟”的作品時,深吸一口氣,先別急著否定。 強迫自己的第一句話是給予肯定的:“哦?這個角度很特別!”、“哇,你是怎么想到這個的?”、“有意思!能詳細說說你的想法嗎?”(當然如果太離譜不妨笑著說:下課后咱們單獨討論這個問題哦!) 不要小看這幾句話,這瞬間的“剎車”和“轉向”,保護了學生表達的勇氣和思考的火花。你的好奇和接納,會讓他們更愿意敞開心扉,而不是立刻關上思考的門。
批改作業、點評發言、評價作品時,強迫自己先找出至少一個優點,并且大聲地、具體地指出來!哪怕是一篇寫得再差的作文,總有一個用得好的詞、一句通順的話,或者一個(哪怕再小的)努力痕跡。 比如:“這個詞用得真生動!”、“這個句子結構很清晰!”、“看得出你這里認真思考了!” 然后再溫和地提出改進建議。 人都是需要被看見、被肯定的。尤其是孩子,他們努力的動力往往就來源于那一點點被認可的甜頭。 咱們當老師的不也如此?教師節學生的一張賀卡或祝福都讓我們心花怒放!領導的表揚家長的認可都會讓我們激動不已。
當學生確實出錯時,避免直接說“錯了”、“不對”。嘗試用引導性的語言:“再想想,我們之前學過的XXX知識點,能幫上忙嗎?”、“這個思路有道理,但如果考慮到XX條件,會怎么樣呢?”、“嗯,這是其中一種可能,還有沒有其他同學有不同想法?” 或者,把錯誤本身變成一個探索的機會:“這個錯誤很有代表性,我們一起來分析分析它錯在哪,能幫助我們以后避免掉進同一個坑。” 這讓學生感到犯錯是學習過程中正常且寶貴的一部分,而不是羞恥或無能的表現。保護了自尊心,也引導了思考方向,把尷尬的“死胡同”變成了共同探索的“岔路口”。 我的英語課堂上,有很多成績不理想的娃,但他們是我的“跳高小王子”、“短跑蘇炳添”、“跳繩男神”。有了這樣認可,我想他們即使學不好也會努力學吧。 因此,當學生在課余時間興致勃勃地跟你分享他們的興趣(模型、繪畫、小發明、某個冷門知識、甚至一個游戲攻略)時,哪怕你覺得“耽誤學習”,也請先按下這個念頭。 認真聽,適當表現出興趣:“哇,這個看起來好酷/好復雜,能教教老師(媽媽)嗎?”、“這個想法真棒!它跟你最近學的XX知識是不是有點聯系?”、“參加活動是好事!咱們一起想想,怎么既能做好項目,又不耽誤太多學習時間?老師(媽媽)可以幫你們協調一下。” 為啥師生關系、親子關系會緊張?我覺得很大原因就是沒有共同的興趣。 課堂外的熱情往往是課堂內學習動力的源泉,也是他們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粗暴地用成績打壓這份熱情,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支持他們的興趣,就是在支持他們成為更豐富、更有活力的人。而且,這份信任和支持,會大大拉近師生或親子距離,讓他們更愿意聽你課堂上(家里)的“正業”。 評價學生時,不是只記得他的分數或等級,而是他的多方面的成績。 因此我們要少說“你不行”、“你總是這樣”,多說“我看到你在XX方面進步了!”、“比起上次,這次你XX地方做得更好了!”、“這次雖然沒完全達到目標,但你克服了XX困難,這很了不起!”建立成長檔案,記錄下他們點滴的進步和努力。 讓學生感受到努力是有價值的,是會被看見的。這比單純盯著分數更能激發他們的內在動力。讓他們明白,學習是一個不斷攀登的過程,每一步向上的努力都值得肯定,而不是永遠只盯著山頂那個遙不可及的目標。 還有一個好處,課堂上常用,你會不自覺的回家也用,也許你會發現孩子越來越乖,老公越來越勤快了呢,不信你就試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