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綜述:鹿邑作為擁有“老子故里、道家之源、道教祖庭、李姓之根”四大文化品牌的千年古縣,其獨特的歷史地位與文化資源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在當代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語境下,如何讓老子文化從歷史積淀走向活態傳承、從地域符號拓展為全球共識,成為亟待探索的命題。 本研究立足鹿邑實際,構建“三維發展體系”:在資源層面,通過系統梳理文獻文物、建設數字化平臺、推進非遺申報及培育專業人才,筑牢“挖掘—轉化—傳承”的根基;在傳播層面,以“祭老大典”“隱山論壇”等品牌活動為引領,聯動國內外資源,打造“國內聯動、國際輻射”的傳播格局,推動老子思想融入現代生活;在保障層面,通過健全組織協同機制、拓寬資金渠道,為文化發展提供制度支撐。 三大體系協同發力,既深耕歷史根脈以保傳承深度,又創新傳播路徑以拓影響廣度,更強化保障機制以固發展力度,旨在為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與國際化傳播提供實踐范式,讓老子文化在當代煥發持久生命力。 一、文化資源挖掘與傳承創新體系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與活態傳承,是驅動老子文化可持續發展的根基。要深化老子文化研究,推動經典文本通俗傳播,讓優秀傳統文化真正'活起來',需以系統性梳理為根基,以創新傳播為路徑,以人才培育為支撐,構建'挖掘—轉化—傳承'的全鏈條發展體系。 (一)系統梳理文化資源,筑牢傳承根基立足鹿邑作為老子故里的核心地位,全面整合歷史文獻、文物遺存、民間記憶等資源,形成多維度、立體化的文化資源譜系。 1.系統梳理整合文化資源組織專家學者團隊深度開展專題研究,整合文獻典籍與實物遺存。一方面產出高質量學術論文,聚焦“四大文化品牌”、鹿邑老子歷史文化及出土文物等核心議題,充分展示前沿研究成果。另一方面精心編纂系列叢書,如:《文獻中的老子故里》系統輯錄歷代史志、碑刻、文人筆記中關于鹿邑與老子的權威記載,清晰厘定歷史脈絡;《鹿邑老子故里文史》深度聚焦本土歷史事件與老子文化的深刻關聯,著力挖掘地域文化基因;《老子傳說與民間故事集》全面整理民間口傳原生態敘事,生動留存鮮活的文化記憶;《全國老子文化新創故事匯編》廣泛收錄當代創作的老子主題文藝作品,生動展現傳統文化在現代的創新表達。 2.建立“老子大典”數字化平臺整合海內外有關記載老子及里籍的各版本古籍書影,匯集高校、科研機構的學術成果,博物館、紀念館的文物數據,各地文旅部門的特色項目等信息,設置“文獻數據庫”“研究動態”“影視資料”“文物三維模型”“文旅推介”等板塊,實現資源共享、動態更新與跨區域協作。平臺可接入“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體系,提升資源利用效率。 3.實施“老子文化資源圖譜”工程聯合縣文旅部門,對太清宮遺址、明道宮、古渦河河道等文物古跡,以及剪紙、泥塑等與老子文化相關的民間技藝進行登記建檔,標注年代、現狀、文化內涵,形成可視化資源地圖。 (二)創新經典傳播方式,推動大眾化普及針對不同群體的接受習慣,開發多元傳播產品,讓《道德經》思想融入現代生活場景。 面向青少年群體,推出淺顯易懂的系列文化產品:制作《道德經》漫畫讀本,以“道生一”“上善若水”等核心思想為主題,用故事化敘事解讀抽象哲理;制作《老子的智慧》有聲書,邀請文化學者、播音藝術家參與錄制,適配校園廣播站、親子共讀場景;開發動畫短片《少年老子》,通過歷史場景還原,展現老子成長歷程與思想形成軌跡。 面向社區與家庭,設計“道德經生活化”系列課程:針對中老年人的“道家養生課”,結合“順應自然”理念講解起居、飲食之道;針對職場人群的“道德經與現代管理”沙龍,用“無為而治”“不爭而善勝”解讀團隊協作智慧;針對家庭的“親子讀經會”,通過情景劇、親子游戲等形式傳播“孝慈”“節儉”等理念。 (三)推進非遺保護與申報,提升文化遺產價值以老子祭典為核心,構建“一體兩翼”的非遺保護體系?!耙惑w”即提升老子祭典的規格與內涵,“兩翼”分別指拓展非遺保護范圍與推動跨區域協作,逐級推動老子文化申報國家、世界非遺。 1.提升老子祭典內涵在現有國家非遺保護基礎上,系統性地優化與提升老子祭祀流程。首先,嚴格復原唐宋時期太清宮國家祭祀的完整儀軌,通過深入考證歷史文獻,確保禮儀形制、器物陳設、行進路線等核心環節均符合古制。在此復原過程中,精心增設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佾舞表演(如八佾舞)與典雅莊重的傳統雅樂演奏等核心文化展示環節。其次,為確保祭祀活動的規范性與可持續性,將組織專家團隊,依據研究成果及復原實踐,正式編撰具有指導意義的《老子祭典規程》。最后,著力培養一支由30名熟練掌握傳統祭祀禮儀與雅樂演奏技能的專業禮官與樂師隊伍,為高質量完成祭祀典禮及文化傳承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2.擴大非遺保護范圍將鹿邑具有深厚歷史底蘊和重要文化價值的道家養生功法,如“老子養生功”“六合八法拳”“紫功拳”等,以及富含民間智慧的傳說故事,如鹿邑“老子傳說”“陳摶傳說”等,正式納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時,建立專門的傳承人工作室,為技藝傳承提供場地和資源支持,并資助若干名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全面開展收徒傳藝活動,以促進非遺項目的活態傳承和創新發展。 3.構建跨區域協作體系借鑒“媽祖文化”申遺經驗,以老子祭典為核心,聯動多區域、多領域資源,推動老子文化申遺。 成立組織領導機構。由鹿邑發起,省有關部門牽頭,成立“中國老子文化申遺理事會”,吸納全國與老子文化相關的城市及道教團體、學術機構參與,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協調資源挖掘、研究闡釋、傳播推廣等工作。在此基礎上,聯合豫陜甘三省十地(如河南靈寶,陜西周至,甘肅臨洮等)組建“老子文化申遺工作專班”,共同梳理“老子生平足跡”“《道德經》傳播線路”“道教文化傳承”等跨國遺產要素,形成“歷史脈絡—現存遺產—活態傳承”的完整證據鏈。 分階段推進申報工作。第一階段(資源整合):全面梳理區域內與老子文化相關的民間傳說、傳統技藝、祭祀禮儀等非遺資源,集中推進省級、國家級非遺申報,夯實保護傳承制度基礎。第二階段(國際傳播):聯合國際文化研究機構等,開展國際學術交流與展演活動,逐步推進世界級非遺申報籌備工作,提升國際認可度,實現從地方符號到人類共同遺產的價值躍升。 (四)加強人才培育,夯實傳承支撐構建“專業研究 基層傳播”的人才隊伍,為老子文化傳承提供持久動力。 1.培育骨干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本土教學與宣講人才。實施“老子文化師資培養公益計劃”,由縣教育局聯合縣老子學會牽頭,利用周末及節假日,組織中小學思政課教師、歷史教師及老子文化愛好者參與培訓。課程涵蓋《道德經》文本解讀、道家思想與現代教育融合(如“無為而治”與班級管理)、文化傳播技巧(如課件設計、故事講述)等內容;建立“導師制”,由資深學者一對一指導,結業后頒發“老子文化講師”認證。另外,可與河南大學、周口師范學院等高校合作開設“老子文化研修班”,每年選拔30—50名中小學教師、文化工作者參與,結業后納入“老子文化宣講團”。 與高校共建研究團隊。聯合周口師范學院老子暨中原文化研究中心,設立“鹿邑老子文化研究專項”,每年資助10—15項課題研究,重點攻關“老子故里考辨”“《道德經》在鹿邑的民間傳承”等議題;支持本土學者參與國際學術交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研究人才。 2.整合基層宣講力量發揮民間團體作用。組織縣老子學會、李氏文化研究會等團體,組建“老子文化基層宣講隊”,吸納退休教師、非遺傳承人、鄉賢等參與,開展“五進”活動(進農村、進機關、進社區、進學校、進工廠企業)?;顒觾热萁Y合實際需求設計,如:在農村開展“道德經與鄉規民約”講座,用“和光同塵”“守望相助”理念促進鄉村治理;在企業開展“道家智慧與企業文化”分享會,解讀“不敢為天下先”與創新發展的關系;在學校開展“我講老子故事”比賽,激發青少年興趣。探索建立激勵機制,每年評選表彰一批“優秀宣講員”,并優先推薦參與省級以上文化交流活動,提升基層人才的積極性與歸屬感。 二、多元傳播與交流體系以品牌活動為引領,以平臺建設為支撐,以國際對話為延伸,構建“國內聯動、國際輻射”的傳播格局,提升老子文化的影響力與感染力。 (一)打造高端文化IP,提升品牌能級立足鹿邑特色,打造具有辨識度、影響力的文化IP,形成“祭祀—學術—傳播”的品牌矩陣。 1.打造“祭老大典”對標黃帝祭祖大典與祭孔大典,整合老子祭典現有的公祭、宗親祭、行業祭、道教祭等活動內容,統一儀式流程、標識系統及傳播口徑,精心打造“全球祭老大典”。儀式設計著重彰顯“道源漢禮”特色,并邀請李氏宗親、道教界人士、國際友人共同參與,生動體現“天下同尊”的理念。以此為基礎,通過省“兩會”提案推動,力爭將大典納入省級重大文化活動名錄,進而申報國家級活動,目標是在老子誕辰2600周年(2029年)成功舉辦國家級公祭大典,有效提升活動規格與海內外影響力。 2.創辦“隱山論壇”與高端學術論壇形成差異化發展,借鑒“尼山論壇”模式,整合“仙臺論道”等民間交流活動,創辦“隱山世界文明論壇”(簡稱“隱山論壇”),著力打造全球民間道學文化交流的頂級IP峰會,提升國際對話層級。大會定位堅持“民間性、國際性、學術性”,每年聚焦一個主題,邀請全國民間老子文化研究機構及學者展開深度對話。活動設置“學術研討”“文化展演”“青年論壇”三大板塊:學術研討側重老子思想與世界文明的互鑒共生;文化展演呈現道家武術、老子文化主題戲劇等多元形態;青年論壇倡導中外青年分享《道德經》的現代詮釋。同時推動大會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于沿線國家設立分會場,通過視頻連線實現跨文化對話,使“隱山論壇”成為全球道學文化交流的頂級IP。 (二)策劃特色活動矩陣,增強體驗效能構建“季季有主題、月月有活動”的常態化體系,解決老子文化年度活動冷熱不均問題,提升公眾參與度,提高新聞曝光度。 1.打造全國性品牌活動結合世界性、全國性專題日,策劃主題活動:以“3·21國際睡眠日”為契機,舉辦“陳摶養生論壇”,邀請中醫專家、道家養生傳承人講解“順應自然”的睡眠理念,配套開展陳摶“睡功”、道家導引、冥想體驗等活動;以“3·22國際水日”為節點,舉辦“上善若水”環保論壇,聯合環保組織、水利專家探討生態保護與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關聯,同步開展“觀水悟道——渦河濕地體驗游”,組織公眾沿渦河考察生態治理成果,感悟“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智慧。 此外,在世界哲學日(11月第三個星期四)舉辦“道德經全球共讀”活動,聯動國內相關高校、海外老子文化傳播團體同步誦讀;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6月第二個星期六)舉辦“老子文化遺產嘉年華”,展示非遺技藝、文物修復成果等,增強公眾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 2.培育地域特色文化標識深耕本土資源,打造具有鹿邑辨識度的活動IP:“千年銀杏養生節”依托太清宮千年銀杏樹,在秋季舉辦,推出銀杏藥膳宴(如銀杏燉雞、道家素齋)、養生功法展演(蟄龍睡丹功、老子養生秘字訣)、“樹下講經”等活動,吸引中老年群體參與;“虞姬長情文化節”挖掘虞姬與鹿邑的歷史關聯,在七夕節期間舉辦愛情主題詩會(征集“道德經與愛情”詩作)、傳統婚禮體驗(復原漢代婚禮儀式)、“長情故事”征集等活動,打造“忠貞、和諧”的文化符號。 3.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場景建設沉浸體驗場館。在太清宮景區打造 “老子文化沉浸館”,圍繞老子生平、十皇朝老、孔子問禮等歷史場景,運用 VR、AR、全息投影、5G 等技術,構建智慧旅游新空間,創新展覽與體驗形式,實現 “讓老子活起來、讓歷史活起來”。開發特色研學課程。推出 “明道宮研學課程”,設置 “竹簡制作”“道德經抄寫”“古代禮儀”等體驗環節。培育文創產品體系。打造“老子故里”文創品牌,開發融入《道德經》名句與鹿邑元素的“道法自然”系列(含茶具、服飾、文具等),形成“觀光—體驗—消費”產業鏈。同步為特色活動配套開發專屬文創,如銀杏節的銀杏葉書簽、養生茶禮盒,虞姬文化節的愛情主題香囊、《道德經》愛情語錄字帖,延伸活動影響力。 4.布局海內外固定活動面向全球策劃年度固定活動,形成傳播閉環:聯合縣僑聯,以“華人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為載體,每年舉辦“老子故里尋根之旅”,邀請海外華人青少年來訪,參與研學課程、祭典儀式,增強文化認同;舉辦“老子文化國際音樂節”,主打道家音樂,通過線上直播吸引全球觀眾。 聯合縣臺辦,依托中華李姓文化園,固定舉辦世界李氏宗親大會并建設永久會址,設置“李氏與老子文化”“全球李氏族譜”展覽、宗親論壇等環節,強化“天下李姓,根在鹿邑,望出隴西,派分上杭”的文化共識,吸引海內外李氏宗親參與。 聯合方文山團隊,以“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基地”為平臺,每年老子誕辰期間舉辦“漢服國祭”文化周,包括漢服巡游、傳統禮儀展示、《道德經》書法展等,吸引年輕群體關注。 (三)深化內外交流合作,拓展傳播維度以平臺為紐帶,推動老子文化跨區域、跨國界傳播,形成“內外聯動、上下貫通”的交流網絡。 1.國內跨區域協作深化學術協作。指導鹿邑牽頭的“全國老子文化學會聯盟”開展多領域合作,每兩年舉辦“全國老子文化學術研討會”(由成員單位城市輪流承辦),并同步出版《中國老子文化研究年鑒》。 構建機構聯動網絡。指導相關團體與西安樓觀臺、洛陽上清宮等道家文化圣地建立“友好宮觀”關系,通過常態化文化交流,鞏固提升鹿邑“道祖故里?朝宗圣地”文化品牌。 推動文化展演互通。組織鹿邑道家武術隊、老子文藝團體赴各地展演,同時引進其他地區的老子文化主題作品來鹿邑交流,實現資源雙向流動。 聯合開發旅游線路。聯動相關城市推出“老子文化研學路線”,串聯太清宮、樓觀臺、明道宮等遺址,設計“追尋老子足跡”主題旅游產品;合作開展“問道之旅”“大道西行?三省十地圣跡游”等跨區域文旅項目。 2.國際傳播與合作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依托“一帶一路”老子文化交流平臺,聯合馬來西亞老子學會、新加坡道教總會、德國道學研究會等海外文化團體,在東南亞、歐洲等地舉辦“老子文化國際論壇”,推動《道德經》多語種翻譯與解讀;組織“老子文化使者”出訪,與海外上述團體聯合開設“道德經入門”課程,舉辦“上善若水”主題畫展等。 推動文化產品國際傳播。翻譯出版《鹿邑民間老子故事集》《老子祭典》等多語種版本,向海外圖書館及文化機構捐贈典籍;同時制作老子主題文化紀錄片與系列短視頻,生動展現'老子故里'的歷史脈絡與當代傳承,通過Facebook(臉書)、X(原“推特”)、TikTok(抖音海外版)等國際平臺傳播老子思想,顯著提升鹿邑的國際知名度。 (四)塑造城市文化標識,強化地域認同將老子文化和鹿邑歷史元素融入城市空間與公共生活,使鹿邑成為“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老子文化載體。 1.打造公共藝術景觀體系在城市公共空間植入老子文化和鹿邑歷史文化符號:在主干道隔離帶、公園入口處設置“道德經名言”景石,選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通俗易懂的語句;在廣場、街角創作主題雕塑,如老子故事、鹿邑文化名人等,配以簡潔的文字說明;在社區、學校建設“老子文化墻”,用壁畫形式展現《道德經》故事與鹿邑歷史場景。倡議商鋪招牌融入道家元素,設置互動顯示屏供游客查詢經典解讀,營造“道源仙鄉”厚重文化氛圍。 2.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建設發起“老子文化公共藝術認捐計劃”:鼓勵鹿邑籍企業家、鄉賢及社會各界認領公共藝術項目,如雕塑冠名、文化墻建設等,認捐信息將在景觀旁公示,增強社會群體的參與感與榮譽感。 開展“我心中的老子文化”征集活動:面向市民、學生征集城市景觀設計方案、文創產品創意等,優秀作品由專業團隊優化后落地實施,如將學生設計的“道德經漫畫”制成公交站臺廣告,讓市民成為文化建設的參與者與受益者。 (五)推進文藝創作及文化產品創新,構建多維支撐1.實施“老子文化藝術創作工程”鼓勵多元藝術形式表現老子思想:與河南省歌舞劇院合作,借鑒舞劇《杜甫》《孔子》成功經驗,創排民族舞劇《老子》,以“出生—悟道—著書—西行”為主線,展現老子的生平與智慧;與河南衛視“奇妙游”欄目組合作,整合鹿邑老子文化演藝資源,集中打造一臺高質量的大型實景多幕劇《老子傳奇》,通過引人入勝的劇情和震撼的舞臺效果,生動演繹老子的生平與思想;與省音樂家協會合作,征集創作一首融合道家音樂元素與現代作曲技法的鹿邑縣歌;與省美術家協會佳作,開展“老子故里寫生創作”活動,創作一批反映鹿邑風光與老子文化的繪畫作品,舉辦全國巡回展。 2.推動數字文化產品創新開發“老子智慧”手機APP,設置“經典解讀”“道學測試”“文化地圖”等功能,讓用戶通過趣味互動學習老子文化;與短視頻平臺合作,發起“#我眼中的老子#”話題挑戰,邀請網紅達人、文化博主創作情景劇、脫口秀等內容;拍攝紀錄片《道源祖庭太清宮》,由央視紀錄頻道播出,展現鹿邑的歷史遺存與當代傳承,提升城市文化知名度。 3.打造“曲仁里”文藝創作基地依托文化創意產業孵化園項目,規劃構建“兩館兩坊一中心”,為文藝創作與文化產品創新打下硬件基礎: “兩館”。特邀世界著名雕塑家吳為山先生,攜手共建道源圣境·吳為山藝術館;同時,以鹿邑歷史文化名人為核心主題,打造鹿邑名人館。 “兩坊”。設立老子文化創意工作坊,為文創從業者提供優質的軟硬件創業環境,培育具有中原特色的文化IP孵化生態;創建“老子文化主題影視工坊”,為以道家文化為主題或背景的影視項目提供沉浸式拍攝場地,并設立老子文化影視服務中心,配備基礎專業影視拍攝設備,提供劇本創作咨詢、場景協調等一站式配套服務。 “一中心”。整合全縣書法、美術、舞蹈、攝影等文藝資源,建立全市首個縣級文藝創作交流中心。 (六)構建宣傳推廣矩陣,提升傳播效能創新傳播方式,整合線上線下渠道,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宣傳格局。 1.培育專業化宣傳隊伍組建“老子文化拍客團”。吸納由專業青年、自媒體創作者、文化博主等組成的新媒體線上文化宣傳隊,指導其對老子文化、鹿邑城市形像的創作與傳播,構建“官方引導 社會參與”的傳播共同體。定期開展新媒體運營培訓,提升內容策劃、短視頻制作、直播互動等能力,推動隊伍專業化發展。 建立“內容共創”機制。每月確定1—2個傳播主題(如“老子故里的春天”“祭典背后的故事”),組織團隊分工創作圖文、視頻、直播等內容,形成傳播合力;對優秀作品給予流量扶持與資金獎勵,激發創作活力。 2.創新宣傳載體與形式開發年輕化傳播產品。圍繞“老子故里探秘”主題,制作系列短視頻,如“張三豐出家太清宮”“玉真公主的鹿邑之旅”“千年古檜傳奇”等,適配抖音、快手、B站等平臺;在小紅書發起“打卡老子故里”話題,鼓勵游客分享研學體驗、文創產品等。 結合重大節點策劃傳播活動。春節期間推出“道德經春聯”征集與派送活動;老子誕辰日開展“全球云祭老”直播,聯動海外分會場;高考期間推送“《道德經》里的成長智慧”圖文,用“知止不殆”“知足不辱”等語句為考生減壓,增強傳播的時效性與貼近性。 3.規范文化信息傳播建立“老子文化信息監測與糾錯機制”。聯合網信、檢察等部門,實時對各網站百科、旅游平臺等涉及鹿邑老子文化的信息進行巡查,及時糾正錯誤表述、澄清模糊信息,維護文化傳承正統性。 編制《老子文化傳播規范手冊》。明確老子生平、鹿邑與老子的關聯等核心信息的標準表述,發放給自媒體從業者、導游、講解員等,確保傳播的準確性與嚴肅性,維護老子文化傳承的正統性。 三、保障機制與長效發展支撐體系構建“組織協同、資金保障、多元參與”的支撐體系,為老子文化研究發展提供制度保障與持久動力。 (一)健全組織協同機制,強化統籌協調建立多層次、跨部門的組織體系,形成“上下聯動、左右協同”的工作格局。 1.恢復成立老子文化研發中心在鹿邑縣政府行政序列中恢復設立老子文化研發中心(公益一類機構),明確其作為縣域層面老子文化發展統籌協調的專職機構屬性,并承擔五大核心職能: 一是學術規劃,系統規劃年度研究重點、學術突破方向、文化傳播目標、文旅規劃設計及重點項目清單,形成專項方案報縣政府審議后組織實施,確保研究工作的連續性與前瞻性。 二是資源整合,統籌全縣與老子文化相關的文獻、文物、非遺等資源,開展系統性梳理與研究,建立統一數據庫,協調各部門實現資源共享。 三是品牌統籌,負責“祭老大典”“隱山論壇”等品牌活動的整體策劃與實施,統籌老子文化品牌的塑造與傳播策略,協調宣傳、文旅、宗教等部門分工,提升文化影響力。 四是跨區域協作,牽頭與國內相關城市、海外研究機構開展合作,組織學術交流、文化展演等活動。 五是統籌文化宣傳。構建全方位宣傳推廣矩陣,提升老子文化傳播效能。培育專業化宣傳隊伍,指導新媒體對老子文化、鹿邑城市形像的創作。規范文化信息傳播,建立“老子文化信息監測與糾錯機制”,聯合相關部門巡查糾正錯誤信息。 中心建立常態化工作機制,定期向縣委、縣政府匯報工作進展,每季度召開工作推進會,確保各項任務落地;通過這一專業化機構的設立,為老子文化的深入研究與廣泛傳播提供穩定的組織保障。 2.建立三級聯動機制強化主觀能動性,積極聯動各級各部門,全力構建'省指導、市統籌、縣執行'的協同體系。 省級層面:充分依托省老子學會鹿邑會址的區位優勢,推動學會常態化運作,通過定期組織跨區域學術論壇、研究成果評審、學術資源共享等活動,為市、縣兩級研究工作提供理論指導、學術支持與資源對接渠道,發揮省級機構在學術引領與宏觀統籌方面的作用。 市級層面:聯合周口師范學院老子暨中原文化研究中心,共建“老子文化產學研基地”,推動研究成果轉化為旅游產品、教育資源等,同時統籌協調市域范圍內相關縣區的文化聯動項目,實現區域內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協同發展。 縣級層面:以研發中心為樞紐,建立涵蓋文旅、文藝、教育、文物等部門的聯席會議制度。通過定期會商、信息共享、任務分解等方式,構建“學術研究—傳播推廣—產業轉化”的閉環工作鏈條,確保各項工作得到有效落實。 3.培育多元化研究主體多元化研究主體的培育是豐富研究視角、提升研究活力的重要途徑。應重點支持鹿邑老子學會、李氏文化研究會等民間學術團體拓展研究領域,引導其從傳統的《道德經》文本傳播向老子歷史考證、相關文物研究、文化傳承譜系梳理等更廣闊的領域延伸,形成專業化研究與民間研究相互補充的格局。指導團體建立學術規范,每年發布1—2份研究報告,提升民間研究的專業性。 (二)完善資金保障體系,拓寬投入渠道構建“財政為主、社會補充、市場運作”的資金保障模式,確保老子文化發展有持續投入。 1.設立專項發展基金針對本土學者和文藝工作者研究成果出版困難、文藝原創作品激勵機制尚不健全、研究宣傳項目投入不足等問題,建議: 設立“老子文化研究宣傳扶持基金”:由縣政府牽頭,每年從全縣旅游景區門票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資金,與財政專項創作資金整合,總規模不低于200萬元?;饘嵭小绊椖可陥?專家評審”制,每年3月、9月集中受理申報,重點支持學術著作出版(最高資助10萬元)、文藝作品創作(最高資助20萬元)、小型文化活動(最高資助5萬元)等,評審結果向社會公示。 設立“老子文藝獎”:每兩年評選一次,與縣文聯共同制定評選辦法,設文學類(小說、散文、詩歌)、舞臺類(戲劇、曲藝、舞蹈)、視覺類(書法、繪畫、攝影)三大獎項,各設一、二、三等獎及優秀獎,獎金從1萬元到5萬元不等;獲獎作品納入“老子文化精品庫”,通過巡演、展覽、出版等方式推廣,形成“創作—評選—推廣”的激勵鏈條。 2.加強與民間基金合作對接中國老子文化基金會、李氏文化發展基金會等慈善組織,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重點圍繞三個方面提供支持:一是對老子文化研究宣傳予以扶持,推動數字文化產品創新項目落地;二是共同實施“曲仁里古鎮”“道家藝術博物館”等高價值項目,助力創建5A級旅游景區,通過景區運營收益反哺文化項目,形成“文旅融合—收益反哺”的良性循環;三是合作開展全國老子文化交流活動和老子文化“一帶一路”推廣計劃。(文/七臺八景) 鹿邑老子文化研究發展目標任務分解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