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穿拖鞋的漢子,魔都中堅持長期主義的汽車電子工程師。老規矩,分享一段喜歡的文字,避免自己成為高知識低文化的工程師:做到欲望極簡,了解自己的真實欲望,不受外在潮流的影響,不盲從,不跟風。把自己的精力全部用在自己。一是去掉多余,凡事找規律,基礎是誠信;二是系統思考、大膽設計、小心求證;三是“一張紙制度”,也就是無論多么復雜的工作內容,要在一張紙上描述清楚;四是要堅決反對虎頭蛇尾,反對繁文縟節,反對老好人主義。
不覺間來到夏初六月,橫坐在電腦前,敲擊點文字,對自己也算一個時間的記憶,多年后再次點擊,也期待那時會像觸發記憶的閘口,讓現在的這點歲月傳遞至那時那刻。一、背景信息當我們把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汽車放在一起進行對比時,一個極為顯著的趨勢躍然眼前:汽車已然蛻變成為車輪上運轉的數據中心。在每一輛汽車的內部,源源不斷產生的數據如潮水般涌來,這些數據來自安全系統、車載傳感器、導航系統等各個角落。與此同時,汽車對這些數據的依賴程度也在與日俱增,呈現出迅猛的增長態勢。如此龐大的數據規模和日益增強的數據依賴,對車載網絡(In - Vehicle Networks,IVNs)提出了極為嚴苛的要求,尤其是在速度、容量和可靠性這幾個關鍵維度上。這一變化帶來了一個直接的后果:在那些對速度和實時性要求極高、延遲必須控制在極低水平的應用場景中,那些曾經專為特定用途而設計的總線,像控制器局域網(Controller Area Network,CAN)、FlexRay、本地互連網絡(Local Interconnect Network,LIN)、面向媒體的系統傳輸(Media - Oriented Systems Transport,MOST)以及單邊半字節傳輸(Single Edge Nibble Transmission,SENT)等,都顯得力不從心,無法提供滿足需求的高帶寬。也正因如此,這些曾經在汽車領域占據主導地位的傳統標準,正逐漸被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IT)領域中經過長期實踐檢驗、成熟可靠的技術所取代。在眾多新興技術中,汽車以太網堪稱當前的典型范例。它涵蓋了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s,IEEE)旗下的四項標準,猶如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為車載網絡帶來了新的活力與可能。就目前的發展態勢而言,汽車以太網并不會完全取代現有的總線技術,而是會與橫跨眾多系統和子系統的多種總線長期共存,共同構建起復雜而高效的車載網絡架構。這種多種技術并存的局面,使得車輛及車載網絡的設計、驗證、調試、故障排查、維護和服務等各個環節都變得更加復雜。不同的技術有著不同的特性和要求,因此需要采用截然不同的測試方法,以確保整個系統的穩定運行和性能達標。本文旨在為您呈現一幅關于車載網絡預期未來演變的清晰畫卷,其中涵蓋了與之相關的趨勢、挑戰以及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需要明確的是,我們的目標并非將您培養成這一領域的頂級專家,而是希望幫助您搭建起一個扎實的知識框架,為您深入探究車載網絡測試奠定堅實的基礎。通過學習本指南,您和您的團隊將收獲頗豐。在新設計投入生產的過程中,您能夠憑借對車載網絡的深入理解,加速設計方案的落地實施,縮短產品上市周期;在驗證測試環節,您可以簡化繁瑣的流程,提高測試效率,確保每一個環節都經過嚴格把關;在合規性測試方面,您能夠加強對相關標準和規范的理解與運用,提升產品的合規性,增強市場競爭力;在生產測試階段,您可以優化測試方案,精準定位問題,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而在服務和維修后的測試工作中,您能夠快速準確地診斷問題,簡化測試流程,為客戶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服務。直面數據增長、以太網普及、標準化推進以及生命周期管理的重重挑戰在當今的汽車市場中,許多汽車都宛如一個復雜的電子生態系統,配備了超過 80 個電子控制單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s,ECUs)。這些電子控制單元如同汽車的“大腦神經元”,協同工作,確保汽車的各種功能正常運行。迄今為止,CAN、LIN、FlexRay、MOST 和 SENT 等總線技術扮演著“信息高速公路”的角色,負責在這些電子控制單元與各種車載系統(包括發動機、動力系統、變速器、制動系統、車身、懸架、信息娛樂系統等)之間高效、準確地傳輸信息(見表 1)。它們就像一條條隱形的紐帶,將汽車的各個部件緊密連接在一起,實現了信息的實時共享和交互。隨著汽車技術的不斷發展,新的需求和挑戰也接踵而至。除了汽車內部自身產生的數據傳輸需求外,蜂窩和非蜂窩無線技術(如藍牙?、無線局域網(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和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的廣泛應用,使得外部數據流如潮水般涌入汽車的信息娛樂系統、導航系統和交通信息系統。這些外部數據不僅豐富了汽車的功能和應用場景,也給車載網絡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如何確保這些海量數據能夠快速、穩定、準確地傳輸和處理,成為了當前汽車行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二、應對海量數據:汽車網絡發展的時代挑戰與必然趨勢在科技飛速發展、汽車智能化浪潮洶涌澎湃的未來歲月里,汽車正加速向高度數字化、智能化的方向蛻變。我們大膽預測,每輛汽車將會如同一個精密復雜的電子王國,配備超過 100 個電子控制單元(ECUs)。這些電子控制單元如同汽車這個超級有機體的各個器官,協同運作,掌控著汽車的方方面面。而車內的互聯網絡則如同縱橫交錯的神經脈絡,每天將傳輸多達數太字節的海量數據,其數據規模之龐大,遠超人們的想象。從技術演進的角度來看,汽車行業在車載網絡技術選擇上,仍會延續部分傳統技術路線,繼續使用控制器局域網(CAN)、可變速率控制器局域網(CAN - FD)、本地互連網絡(LIN)、FlexRay、單邊半字節傳輸(SENT)以及面向媒體的系統傳輸(MOST)等技術。這些技術在汽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積累了豐富的應用經驗。然而,時代在進步,需求在升級,就目前的技術指標而言,它們逐漸暴露出局限性。FlexRay 的最高數據傳輸速率僅為 10 Mbps,MOST 也只有 150 Mbps,這樣的傳輸速度在面對未來海量數據傳輸需求時,顯得捉襟見肘。換個角度深入剖析,僅僅追求“更快速度”這一目標,絕非易事,可謂是“知易行難”。以應用廣泛的 CAN 總線為例,它就像是汽車網絡中的“老黃牛”,多年來一直穩定可靠地工作。但如今,要讓它達到未來所需的傳輸速度,同時還要確保數據傳輸的安全性,并且具備向后兼容性,這無疑需要對它進行一場大規模的、脫胎換骨的重新設計。這涉及到硬件電路的重新布局、軟件協議的深度優化以及系統架構的整體調整,每一個環節都充滿挑戰,稍有不慎就可能影響整個汽車網絡的穩定運行。汽車傳感器領域正經歷著一場革命性的變革。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傳感器數量如雨后春筍般不斷增多,靈敏度也日益提高。它們就像汽車的一雙雙敏銳“眼睛”和“耳朵”,時刻感知著周圍環境的變化。這些傳感器將生成海量且復雜的數據,其規模令人驚嘆。讓我們展開想象的翅膀,設想一下這樣的場景:10 到 20 個高清攝像頭如同忠誠的衛士,為汽車提供 360 度無死角的全景視野。所有攝像頭都在不知疲倦地傳輸高清視頻流,當前是 1080p 的高清畫質,未來還將升級到 4K 的超高清畫質。而且,像素深度也在不斷提升,從 16 位增加到 20 位,甚至達到 24 位,這意味著每一個像素所包含的信息更加豐富、細膩,能夠呈現出更加逼真、絢麗的畫面。然而,數據量的增長速度也因此如同火箭般迅猛。以一個像素深度為 24 位的 4K 攝像頭為例,在每秒 10 到 30 幀的傳輸速率下,每幀數據量將達到驚人的 199 Mb。2如此龐大的數據量,對車載網絡的傳輸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盡管目前 1 Gbps 的傳輸速率或許還能勉強滿足當前的部分需求,但科技發展的車輪滾滾向前,未來汽車對數據傳輸的要求只會越來越高。很快,10 Gbps 的傳輸速率將成為必然要求,這是汽車行業發展的客觀規律,也是滿足未來智能汽車各種功能需求的必由之路(見圖 1)。車載網絡必須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升級進化,才能在這場數據洪流的沖擊中屹立不倒,為汽車的智能化發展提供堅實的支撐。三、目前車內聯網(IVNs)的數據處理困境與新興解決方案目前,車內聯網(IVNs)利用預處理硬件在傳感器端進行數據縮減(即壓縮)操作。然而,這一做法存在明顯弊端:它會引入延遲,影響系統的響應時間;同時還會降低圖像質量,進而限制了有效的探測距離。一種新興的解決方案應運而生,即以 2 至 8 Gbps 的速率將原始數據流傳輸至片上系統(SoCs)或通用處理單元(GPUs)等集中式系統,這些系統能夠對實時傳入的原始數據進行高效處理。車內聯網正從扁平架構向域控制器架構轉變,在這種新架構下,傳感器將原始數據流傳輸至中央處理單元。隨著車與基礎設施(V2I)、車與車(V2V)以及車與萬物(V2X)通信的發展,必要的通信流量不斷拓展和演變。這些通信方式都將在車輛運行和人機交互中發揮重要作用。1、轉向車載以太網在汽車應用中,要實現數據的最佳利用,就需要更快的吞吐量、更低的延遲、更高的可靠性以及更優質的服務質量(QoS),以確保車輛安全可靠地運行。車載以太網憑借其高達 10 Gbps 的傳輸速度,將在高速數據通信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IEEE 802.3cg 標準支持 10BASE-T1,傳輸速率為 10 Mbps;IEEE 802.3bw 標準支持 100BASE-T1,傳輸速率為 100 Mbps;IEEE 802.3bp 標準支持 1000BASE-T1,傳輸速率為 1 Gbps;IEEE 802.3ch 標準支持 10GBASE-T1,傳輸速率可達 2.5/5/10 Gbps。鑒于現有的數據傳輸速率、對這種高性能日益增長的需求,以及降低線纜重量的期望,許多行業觀察者對車載以太網的普及以及車內聯網節點數量的增長做出了樂觀預測。2、標準化:獲得新的商業優勢縱觀汽車行業的發展歷史,有一項長期確立的最佳實踐始終未變,那就是標準化。這一理念將延續下去,因為它能帶來諸多重要益處,例如加劇供應商之間的競爭、降低零部件成本以及確保互操作性。在新一代車內聯網領域,標準化的例子包括車載以太網、MIPI A-PHY 和 HDBaseT 汽車標準。通過借鑒信息技術(IT)領域經過驗證的技術,隨著未來汽車成為車輪上的數據中心,汽車行業將獲得顯著的新商業優勢。隨著車輛朝著更高程度的自主化大步邁進,系統一旦出現故障,所可能引發的后果嚴重性與日俱增。這些故障不僅關乎車輛的正常行駛,更可能對乘客生命安全、道路交通秩序乃至社會公共安全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因此,為確保此類高度自主化的車輛系統能夠安全、可靠地運行,在整個車輛生命周期內開展全面且細致的車內網絡測試,已然成為一項刻不容緩且至關重要的任務(如圖 2 所示)。車輛的生命周期涵蓋了從最初的設計開發,到嚴謹的驗證測試,再到大規模的生產制造,以及后續的長期維護和貼心服務等多個關鍵階段。在每一個階段,車內網絡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其性能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直接影響到車輛的整體表現。因此,精心挑選那些能夠精準滿足汽車生命周期各個階段特定需求的系統設計工具和車內網絡(IVN)測試解決方案,具有極其重大的戰略意義。對于一級供應商而言,這有助于提升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增強市場競爭力;對于汽車原始設備制造商(OEM)來說,能夠確保所生產的車輛符合嚴格的安全標準和質量要求,提升品牌形象;而對于終端車輛用戶,則意味著更安全、更可靠的駕駛體驗和更低的維修成本。這一舉措所帶來的益處廣泛而深遠,將惠及整個汽車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當測試工作能夠在各個階段保持連貫性和一致性時,就如同為車輛系統構建了一道堅固的防線,能夠更有效地提前發現潛在的系統故障隱患。通過及時發現并解決這些問題,可以避免故障在車輛實際運行過程中爆發,從而確保日益自主化的車輛始終能夠在安全、可靠的狀態下運行,為人們的出行提供堅實保障。3、多通信總線并行測試的復雜困境在當今的汽車領域,車輛內部集成了多種不同類型的通信總線,這些總線同時運行,共同支撐著車輛各個系統之間的信息交互和協同工作。然而,這種多總線并行的架構雖然為車輛功能的擴展和智能化提供了可能,但也給系統優化和調試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使得相關工作變得困難重重且耗時費力。車輛內部的空間本就十分有限,而要在這樣一個狹小的空間內同時部署和使用多種通信技術,就如同在一個擁擠的房間里同時進行多場復雜的活動,難免會產生各種干擾和沖突。其中,電磁干擾(EMI)問題尤為突出。不同總線在工作過程中會產生不同頻率和強度的電磁信號,這些信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可能導致信號失真、數據丟失,甚至引發錯誤的控制指令,從而嚴重影響車輛系統的正常運行。此外,信號質量下降也是一個常見的問題,噪聲的干擾、信號衰減等因素都可能使原本清晰的信號變得模糊不清,增加系統誤判的風險。更為嚴重的是,在極端情況下,這些干擾和問題可能會導致關鍵系統故障,如制動系統失靈、轉向系統失控等,給行車安全帶來巨大威脅。對車內網絡進行全面而深入的測試,需要在整個車輛內部及各個系統之間進行細致入微的可靠性檢查。這涵蓋了多個重要方面,包括互操作性,即不同總線系統之間是否能夠準確、高效地進行信息交換和協同工作;抗噪聲能力,即系統在受到外界噪聲干擾時,是否能夠保持穩定的性能和準確的數據傳輸;串擾,即不同信號之間是否會產生相互干擾,影響信號的完整性;以及干擾源的準確識別和定位,只有找到干擾的源頭,才能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進行消除和抑制。驗證操作功能和通信可靠性將涉及車輛內部由電子控制單元(ECU)管理的以及通過總線連接的所有系統(如圖 3 所示)。隨著車輛智能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數據量呈現出爆炸式增長的趨勢。大量的傳感器數據、控制指令信息在車內網絡中不斷傳輸和處理,這對測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測試必須確保車輛在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開發、驗證、生產、維護和服務)都能夠安全可靠地運行,任何一個環節的疏忽都可能導致嚴重的后果。如圖展示了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網絡架構示例,該架構以車載以太網作為中心樞紐,巧妙地實現了目前依賴各種專用總線的不同系統之間的通信。車載以太網憑借其高速、穩定、大帶寬等優勢,逐漸成為車內網絡的核心組成部分。通過將不同的專用總線連接到車載以太網上,可以實現數據的集中管理和高效傳輸,提高系統的整體性能和可靠性。然而,這種新型的網絡架構也帶來了新的測試挑戰,如何確保各個子系統與車載以太網之間的兼容性、如何優化數據傳輸路徑以減少延遲等問題,都需要測試人員深入研究和解決。4、深入剖析總線調試難題控制器局域網(CAN)、本地互連網絡(LIN)和 FlexRay 作為相對成熟的總線協議,在汽車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這些協議在設計上充分考慮了汽車環境的特殊需求,具備較高的魯棒性和易集成性,為車輛各個系統之間的通信提供了可靠的基礎。然而,即便如此,在實際的車內通信過程中,仍然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各種問題的出現。噪聲是影響車內通信的一個常見因素。車輛內部存在著各種電子設備和電磁源,如發動機點火系統、電機、繼電器等,這些設備在工作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電磁噪聲。這些噪聲會耦合到通信總線中,干擾信號的正常傳輸,導致信號失真、誤碼率增加等問題。電路板布局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不合理的電路板布局可能會導致信號反射、串擾等問題,影響信號的質量和完整性。此外,上電/斷電時序的不當控制也可能引發問題。在車輛啟動或關閉過程中,各個電子控制單元的上電和斷電順序需要嚴格精確控制。如果時序出現偏差,可能會導致總線沖突、數據丟失,甚至損壞電子設備。在實際應用中,CAN、LIN 和 FlexRay 總線可能會出現多種問題,其中總線錯誤過多和系統死鎖是較為常見的兩種情況。總線錯誤過多可能是由于噪聲干擾、信號衰減、硬件故障等原因引起的,過多的錯誤會導致數據傳輸失敗,影響系統的正常運行。系統死鎖則是一種更為嚴重的問題,當總線上的多個節點出現通信沖突或資源競爭時,可能會導致整個總線系統陷入癱瘓狀態,無法進行正常的數據傳輸和通信。對于 CAN、LIN 和 FlexRay 總線,測試人員在日常工作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常見的問題。信號故障排查是其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測試人員需要使用專業的測試工具和設備,對總線上的信號進行實時監測和分析,找出信號異常的原因,如噪聲干擾、信號衰減、硬件故障等,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修復。解碼協議調試也是一個關鍵環節,不同的總線協議具有不同的編碼和解碼方式,測試人員需要深入了解這些協議的細節,確保數據能夠正確地進行編碼和解碼,實現準確的信息傳輸。此外,隨著車輛系統的日益復雜,多通道和傳感器數據的管理和理解也變得越來越困難。測試人員需要處理大量的傳感器數據,分析這些數據之間的關聯和邏輯關系,確保系統能夠根據這些數據進行正確的決策和控制。這不僅需要測試人員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還需要借助先進的測試工具和軟件平臺,提高測試效率和準確性。以及執行器。對于單邊半字節傳輸(SENT)協議而言,首先配置示波器以解碼快速通道和慢速通道的SENT消息,然后基于解碼后的信息進行觸發操作,難度較大。如前所述,在車輛狹小的空間內同時運行多種總線,會產生電磁干擾(EMI),導致信號質量變差。預合規測試能夠幫助您隔離并確定信號質量問題以及總線性能問題的根源。它還能提高您通過針對相關標準(如CISPR 12、CISPR 25、EN 55013、EN 55022(已被EN 55032取代)以及CFR第47編第15部分)開展的正式電磁干擾(EMI)和電磁兼容性(EMC)測試的能力。5、驗證電氣合規性確保車輛內外可靠、低延遲的數據流,對于整個系統的安全運行至關重要。與控制器局域網(CAN)、本地互連網絡(LIN)等總線不同,車載以太網有一套由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以及開放產業聯盟(OPEN Alliance)定義的復雜一致性測試,其中包括為確保符合標準而制定的電氣要求。這些測試通常在設計、驗證和生產階段進行。對于車載以太網,物理(PHY)層電氣測試涵蓋了發射機/接收機(收發器)性能的多個關鍵屬性,如表3所示。具體目標是測試物理介質附加(PMA)相對于各種電氣參數的合規性。如圖展示了一個主發射機定時抖動測試示例。3 由于合規限制嚴格,且需要消除任何可能的隨機抖動或確定性抖動來源,因此主從抖動測量極具挑戰性。此主發射機定時抖動分析顯示,使用泰克5/6系列混合信號示波器及5-DJA/6-DJA選件進行測量時,時間間隔誤差(TIE)為30.68皮秒。人們通常認為數字信號是一種簡單的類似方波的脈沖序列,只有“1”或“0”兩個電平。實際上,大多數數字通信網絡使用多個電平,以便在單位時間內編碼更多信息。一種常見的方法是脈沖幅度調制(PAM)。車載以太網采用一種稱為三電平脈沖幅度調制(PAM3)的技術,在相同的時鐘頻率下實現更高的數據傳輸速率。在PAM3中,每個電平必須在特定的電壓水平下運行,且容差范圍相對較窄。這些信號可能相當復雜,但基于示波器的一種測量方法——眼圖,能夠以直觀高效的方式確定信號相對于信號編碼要求(即協議測試)的性能。眼圖的關鍵維度包括高度、寬度、線性度和厚度(圖5)。綜合來看,這些維度能夠提供有關信號能否可靠地正確傳輸編碼信息的有用信息。同樣重要的是要注意:車載以太網采用全雙工操作模式,這意味著兩個相連的設備能夠同時發送和接收數據。與傳統的共享網絡相比,這種模式具有三個相關優勢。首先,兩個設備無需輪流進行,而是可以同時發送和接收數據。其次,系統具有更大的總帶寬。第三,全雙工模式使得不同設備對(例如主設備和從設備)之間能夠同時進行通信。在這種復雜環境下,汽車工程師面臨著另一個挑戰:采用PAM3信號調制的全雙工通信使得難以對車載以太網流量進行可視化處理,并全面表征信號完整性。為了在鏈路上進行信號完整性分析,并在實際系統環境中(使用示波器)解碼協議,設計人員需要分別查看每條鏈路——而這需要在進行分析之前對信號進行分離。圖6和圖7對此進行了說明,圖7采用了泰克公司創新的非侵入式信號分離解決方案。無論是總線性能、電磁干擾、電氣合規性還是協議一致性方面的問題,有兩個基本屬性決定了信號質量,進而影響數據性能:幅度和時序。要確保數字信息在總線上成功傳輸,就必須在這兩個維度上實現精確操作。在總線速率更快、信號調制技術日益復雜(例如PAM3)的情況下,這變得更加困難。作為調試的起點,有六個問題尤為常見,它們有一些眾所周知的根源:-> 幅度問題:振鈴、下垂、短脈沖-> 邊沿畸變:電路板布局問題、終端匹配不當、電路問題-> 反射:電路板布局問題、終端匹配不當-> 串擾:信號耦合、電磁干擾-> 地彈:電流過大、電源和接地回路中存在電阻-> 抖動:噪聲、串擾、時序不穩定示波器是首選的測量工具,但如果沒有足夠的頻率范圍、通道數、配件或屏幕分析功能,故障排查和調試可能會變得繁瑣且耗時。如前所述,標準化是汽車行業由來已久的最佳實踐。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這一理念同樣適用于車內網絡(IVNs)測試解決方案的選擇。通過統一測試方法實現標準化,將有助于您控制測試成本。例如,選擇一個能夠輕松適配更高速度的測試平臺,將使您在測試測量解決方案上的投入更加高效。在現實世界中,我們需要考慮車輛及其車載系統在整個生命周期內職責的組織劃分。如果沒有統一的策略,常見的做法會導致不同團隊逐漸積累起各種零散的測試硬件和軟件。遺憾的是,這種拼湊式的解決方案創建方式,不足以對集成系統或子系統進行有效的端到端測試。其可能的結果是,在開發團隊內部或不同活動(如開發、驗證、生產和維護)之間出現測量結果不一致的情況,同時還會增加測試時間。對于所有類型的車內網絡,測試解決方案必須使您能夠查看原始實時信號和解碼后的總線流量。對于CAN、FlexRay、LIN和SENT等成熟標準,具備協議解碼功能的示波器可用于查看和評估信號質量以及解碼后的總線流量。這些功能有助于您發現影響系統性能的不合規問題。對于車載以太網而言,通過一致性測試是半導體制造商和一級供應商必須跨越的強制性門檻。在正式合規性測試之前進行詳細的信號驗證,將提高通過所需測試的可能性。必要的汽車總線測量可使用具備所需頻率帶寬,并配有適當探頭、夾具、信號源和軟件(如協議解碼和分析軟件)的示波器來完成。例如,CAN總線是一種差分信號。雖然示波器可以使用單端探頭獲取并解碼總線信號,但差分探頭將提高信號保真度和抗噪聲能力。典型的測試流程是讓設計在各種操作條件下接受測試,包括壓力測試,并對其性能進行表征。關鍵測量包括電壓和時序測量、抖動分析以及眼圖分析(如PAM3信號調制)。如果需要,應能夠輕松地將結果與各個合規性測試相關聯,并且更重要的是,能夠與整個供應鏈(半導體制造商、一級供應商和原始設備制造商)相關聯。擱筆分享完畢!愿你我相信時間的力量做一個長期主義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