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頂層權力分配,基本發生在皇權與八旗旗權之間,本質是“君主專制”與“八旗貴族分權”的百年博弈。 這一矛盾貫穿清朝興衰,從開國時的“八王議政”到清末的“皇族內閣”,權力天平在皇權與旗權之間反復搖擺,甚至最終年幼無知的溥儀皇帝,落款于《退位詔書》之上,也是皇旗相爭的兩敗俱傷。 一、清初:旗權鼎盛,皇權受限 努爾哈赤之所以能十三副鎧甲起兵,除了個人威望之外,得益于其后來創立的“合伙人制度”,即八旗制度。 這些旗主貝勒們,世襲掌控一旗軍民,比如代善掌兩紅旗,與大汗(皇帝)平級議政,可廢立君主。 努爾哈赤在世的時候,震懾住這些旗主沒什么問題。 可一旦駕崩,議政王大臣會議可就不是皇帝一個人說了算,需要八旗旗主聯合決策,皇帝需服從多數決議,甚至皇太極繼位都需各旗主盟誓。 皇太極繼位后,被迫“四人南面并坐”共理朝政,此時的旗權壓住皇權。 直至皇太極先后削去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的權力,廢除“共治國政制”才獨攬大權。 但皇太極駕崩,旗權再次壓制皇權,多爾袞依靠掌控正白、鑲白兩旗,用攝政王身份壓制順治帝,權傾朝野。 直到多爾袞去世,順治帝才逐步反擊,將正黃、鑲黃、正白旗收歸皇帝直轄,削弱旗主勢力。 設內務府,剝離旗主對皇室的財產控制權,才壓住了旗權。 二、康雍乾盛世:皇權壓制旗權 祖孫三代都是頗有手腕之人。 康熙帝擒鰲拜,鏟除了這位鑲黃旗權臣,確立皇帝對八旗的絕對控制。 雍正帝殺年羹堯,打擊鑲黃旗漢軍勢力,警示旗人將領勿挑戰皇權。 乾隆帝打壓宗室,借“弘晳逆案”清洗正藍旗宗室勢力,強化“乾綱獨斷”。 盛世王朝之下,三代帝王接力爭權,旗權發生了本質性變化: 首先是取消旗主世襲,旗主改由皇帝任命,瓦解旗主家族權力根基; 二是建立包衣制度,皇帝直屬奴仆掌控各旗要職 ,架空旗主人事權; 三是軍機處取代議政會議,滿洲貴族被邊緣化,徹底終結了八旗貴族集體決策權。 至乾隆中期時,旗主淪為虛銜,八旗成為皇帝御用軍事工具。 三、晚清:旗權反噬皇權 咸豐帝駕崩后,滿洲貴族干政,他的權利被兩方拉扯。 一方是咸豐帝生前欽定的顧命八大臣,共同輔佐同治帝,八大臣之首的肅順,鑲藍旗,掌軍機處。 一方是恭親王奕訢(鑲藍旗),聯合慈禧(正藍旗),掌控皇帝。 結局大家都知道,奕訢和慈禧發動了辛酉政變,晚清進入了慈禧掌權時代。 慈禧太后學識嚴重不足,依靠的就是滿洲勛貴,壟斷了“總理衙門”等要職,這一階段旗人特權膨脹。 光緒帝啟動百日維新,想借助漢臣嘗試奪權,“仿行立憲”分權于民,削弱旗貴。 但缺乏經驗和權謀的光緒帝,最終遭滿洲貴族聯合慈禧鎮壓。滿洲親貴反制,成立“皇族內閣”(13人中滿族9人,皇族7人),激化民族矛盾。 四、歷史結局:雙輸的終局 滿洲親貴組建“皇族內閣”(1911年),觸發辛亥革命,敲響了大清亡命的喪鐘,溥儀被迫退位。 清帝退位后,《清室優待條件》僅保留皇帝尊號,八旗特權全面廢除。 至此,皇權崩潰,旗權瓦解。 清朝始終未能解決皇權與旗權的根本矛盾,早期八旗是創業合伙人,晚期卻成寄生贅瘤。 當滿洲貴族為保特權阻撓改革時,皇權與國運一同被拖入深淵。 正如中山先生所言:“滿洲以一民族宰制于上,實為民族革命之根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