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百年前年輕人嫌毛筆太重不想寫,現在咱們更不知道如何寫——黃賓虹這封回信,早把解決辦法說透了! 鮑梅林君來函 敬啟者:自從西方(拉丁字母)“橫行”的文學(指西學)傳入東方以來,我國的青年學子全都熱衷于追隨歐洲文化,對我們本國固有的傳統文學藝術不再重視。想要拿起毛筆寫字,感覺筆有千斤重,書法這門藝術,幾乎都要荒廢了。我鮑梅林(謙稱自己出生較晚),也是這其中的一員。如今有幸得以加入貴會,感到無比的欣喜和榮幸。我遍觀古人論述書法的著作,都詳于講解楷書、行書、草書,而忽略了篆書、隸書。并且這些文章大多文字深奧難懂,難以理解,對初學者沒有什么幫助。我私下里很希望能研究楷、行、篆、隸這四種書體(四體),但卻苦于遇不到好老師,不知從何入門,所以斗膽向您請教下面這些問題,希望能得到您的指點,使像我這樣的學書者能知道遵循什么準則,可以循序漸進地學習,那將是我莫大的榮幸! 甲. 執筆方法:古人學書法首先重視執筆方法,請問楷書、草書、篆書、隸書各自的執筆法有區別嗎? 乙. 分行布白、間架結構:請您講解一下四種書體中布局章法(分行布白)、字體結構(間架結構)的核心要點。 丙. 摹寫法:“摹”書應該用什么方法去“摹”? 丁. 臨寫法:臨帖的具體方法應當怎么做? 戊. 選碑帖:懇請您分門別類地明確告知楷、行、篆、隸四種書體的優秀碑帖范本,以便我們購置學習。 己. 學習程序:學習這四種書體的先后順序應該是怎樣的? ![]() 黃賓虹回復 梅林先生鑒:承蒙您來信詢問執筆的方法,我的看法是:自從遠古使用刀刻(鍥刀)轉變為使用柔軟的毛筆書寫之后,工具雖然不同了,但用筆的核心方法是相通的。《安吳論書》(這本書在《美術叢書》中可以找到) 一書,闡發了清代書法大家鄧石如(號完白山人)書法的秘訣,學習書法的人,應當尊奉它為最高準則和經典。 用筆的“實”與“虛”: 凡是寫字,都有“虛”的部分和“實”的部分。筆畫的起筆、收筆、波磔(捺筆的起伏轉折)、提按頓挫,這些都是“實”的部分。古人總結的訣竅說:要像“錐畫沙”,這指的是筆畫要平正;說“如屋漏痕”,這是指運筆要留住力量,有澀感;說“如折釵股”,這是指轉折的地方要圓潤有力;說“如高山墜石”、“如怒猊抉石”(像發怒的獅子抓石頭),這都是指落筆要厚重有力。這些“實”處的要領,都可以用以上這些形象的比喻來理解掌握。 而“分行布白”(字與字、行與行的布局安排及留白),這就屬于“虛”的部分了。鄧石如先生說“以白當黑”(即重視留白,讓空白處也像黑色的筆畫一樣重要),還有“密不容針”(稠密緊湊的地方針也插不進)、“疏可行舟”(疏朗開闊的地方能行小船),這些都是講如何在“虛”處下功夫。篆書和隸書中“虛”處的妙處尤其容易體現出來,仔細體會,其中韻味無窮。 關于摹寫(丙): “摹”書,古人又稱為“響拓”。近人金城(號拱北)的做法是在玻璃板(柜)下面放置電燈,用日本產的薄棉紙蒙在上面勾描。這種方法似乎也可以嘗試,但終歸不如“臨”寫來得好。 關于臨寫(丁): “臨”帖本身,又不如安安靜靜仔細“看”帖更重要。要靜心觀察揣摩法帖中“虛”“實”關系的精妙運用。 關于選碑帖(戊): 中國歷來重視“帖”(指墨跡本或翻刻的名家墨跡),從晉唐至明代的書法名家,沒有不著力學習“帖”的。唐代的碑刻不過是供初學書法者入門的工具。道光、咸豐年間(19世紀中葉)以來,鄧石如、包世臣等人倡導學習北魏碑刻(北碑),目的是為了糾正清朝乾隆、嘉慶年間(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的人學習董其昌、米芾(學董、米)所導致的柔弱油滑的弊病。現在的人漸漸認識到“帖”仍然不可偏廢,已經開始重新重視它了。此外,十幾年(原文寫于1929年,故指約1915年左右)前,敦煌發現的晉朝、北魏時期的經書真跡(寫經)非常多,這些寶貴的資料可以幫助我們深刻領悟書法歷史演變的關鍵原因。 關于學習程序(己): 學習書法的程序,可以先學習隸書和楷書(隸楷),接著學習行書和草書(行草),同時,大篆(籀篆)也是必須要看的。現代(指20世紀初期)出土的金文(青銅器銘文)、甲骨文、古代陶器上的文字數量已經很多,這些都為學習書法的人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材料。 總結學習之難與希望: 然而,古人傳授書法非常注重老師當面指導(口授之法),有些精妙之處單靠文字是難以講透的。即便流傳下來的書法理論著作,也不容易完全清晰地說明。后世的書法傳承之所以時斷時續,只像一條細線那樣沒有完全斷絕,就是因為其中總有一些好學深思的人士,他們的精神思想能與古人的智慧遙相呼應、彼此溝通啊。將來我們本會(指中國金石書畫藝觀學會)可以擇期召開會議,邀請一兩位書法界的知名人士來演講書法理論,與各位會員同道共同研討,想必這也是諸位有識之士所樂于聽聞的事情。 (注:以上文為白話釋義。原文載于1929年《藝觀》雜志第3期“通訊”欄,收錄于《黃賓虹文集全編》書畵編) 黃賓虹藝術相關鏈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