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療法被稱為“癌癥終結者”,但它也從來都不是一劑輕松的“神藥”。 在臨床一線,很多醫生和患者都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 “腫瘤真的縮小了,但人卻突然高燒、昏迷,甚至進了ICU。” 這些并不是治療失敗,而是CAR-T治療中的“副作用之王”——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征(CRS)和免疫效應細胞相關神經毒性綜合征(ICANS)——在作祟。 今天,我們就來講清楚: 它們到底是什么? 為什么CAR-T療法會引發這種“毒副反應”? 哪些人風險更高? 醫生是怎么處理這些副作用的? 面對CRS/ICANS,新藥又有哪些進展? CAR-T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它激活了人體最猛烈的免疫攻擊系統,讓T細胞變成“獵殺者”。 但當這些CAR-T細胞在體內殺敵太猛時,也會引起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 副作用主要分兩類:1. CRS(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征)像是一場“免疫風暴”。 當CAR-T細胞識別并攻擊腫瘤細胞時,會大量釋放“細胞因子”(如IL-6、IL-1、TNF-α等),這些物質本是免疫系統“通訊兵”,但一旦過量,就像洪水猛獸,引發一系列癥狀:
2. ICANS(免疫效應細胞相關神經毒性綜合征)當免疫系統的風暴“燒”到了中樞神經系統,就可能出現ICANS。
??通俗理解:CRS像是全身發炎的風暴,ICANS像是這場風暴刮到了大腦。 不是每個人用CAR-T都會發生CRS或ICANS。研究發現,以下幾類人風險更高:
CRS常見發生時間:治療后1–3天; ?? 提醒:在接受CAR-T前,醫生通常會進行詳細的風險評估,包括炎癥指標、腫瘤負荷等,來決定用藥劑量與是否需要預處理。 CRS分級標準(ASTCT 2019版):
ICANS評估方法:ICE評分(10分制) 讓患者完成簡單任務(寫名字、命名物體、畫圖等)來打分:
醫生會結合神經學體征、腦電圖、MRI等手段進一步評估。 1. 托珠單抗(Tocilizumab):治療CRS首選
2. 激素類藥物(如地塞米松)
3. 支持治療
4. 新興干預靶點:IL-1、GM-CSF
建議給研發者:
一位60歲的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在接受CAR-T第2天開始高燒,體溫39.5℃,血壓下降,進展為2級CRS,醫生立即使用托珠單抗,體溫在6小時后恢復。 第5天患者開始表現為反應遲緩、無法連續說話,ICE評分從10分降至4分,MRI提示輕度腦水腫,考慮為ICANS,給予地塞米松治療,并安排入ICU。 最終,第10天癥狀完全緩解,CAR-T依舊保持活性,腫瘤明顯縮小,后續進入緩解期。 提醒:及時識別和干預副作用,才能讓CAR-T成為真正安全的“活藥”。 CRS和ICANS并不意味著失敗,它們本質上是CAR-T細胞“太努力”的副作用。 如何識別、預測、管理這些“過度努力”,是CAR-T臨床應用成熟化的標志。 無論你是醫生、患者、還是正在研發CAR-T的科學家,希望你都記住這句話: 控制得住副作用,才守得住療效。 |
|
來自: 冬天惠鈴 > 《F03風濕免疫/斯蒂爾》